张志明
(瑞金市中医院骨二科,江西瑞金342500)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张志明
(瑞金市中医院骨二科,江西瑞金342500)
目的探讨比较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组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OFAS评分优良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28.45±10.21)°、(120.35±8.7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5.13±4.85)°、(115.41±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内,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深入推广。
外侧“L”形切口;跗骨窦小切口;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由于骨折会严重破坏跟距关节,容易引发粘连和僵硬,进而形成根骨的畸形、骨刺,致残率高。目前,常见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法有很多,各有其优缺点,临床治疗中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主要探讨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的70例研究对象均为瑞金市中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26~48岁,平均(36.3±4.5)岁;受伤时间2~16 h,平均受伤时间(9.6±2.6)h;其中左侧25例,右侧10例;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例8例,Ⅳ型15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20例,年龄27~49岁,平均(37.2±4.8)岁;受伤时间1~15 h,平均受伤时间(8.2± 1.9)h;其中左侧18例,右侧17例;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例9例,Ⅳ型16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时间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消肿治疗,主要包括患者抬高患肢、静脉输入消肿药物等,待患肢消肿后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主要方法:沿外踝4 cm处向下切口至根骨外侧壁处,显露骨折及跟距等关节,复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和跟骨后关节面,选择合适的骨钢板置入,可植入骨条,固定碎裂各骨块进行缝合。观察组实施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以跗骨窦平行切口4~6 cm,锐性分离,使患处充分显露,纠正跟骨结节畸形,保证跟骨的高度,用空心螺丝钉固定骨结节和载距突骨块,复位后关节面并固定,通过手法挤压复位外侧壁的凸出并固定。术后进行伤口清洁和缝合,放置压力垫至外踝下并加压包扎。两组患者术后须垫高头部5 h,抬高患肢,2 d换1次药,常规适量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训练,术后2周可下床走动,但患处不能负重,患处稳定后方可出院;术后2个月后可拄拐负重行走,但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
1.3 疗效观察指标采用AOFAS评分(美国足踝学与后足功能评分)进行两组患者术后患处功能评价,90分及以上为优,75~89分为良,50~74为中,50分以下为差,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采用X光片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主要指标包括软组织并发症、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OF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2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明显提高,但是观察组提高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30.6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OFAS评分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6.32± 7.15)°、(102.56±13.25)°,治疗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5.13±4.85)°、(115.41±9.4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28± 11.42)°、(95.48±8.35)°,治疗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分别为(28.45±10.21)°、(120.35±8.72)°。经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Boher角、Gissane角差异小,治疗后观察组跟骨Boher角、Gissane角测量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0、2.28,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内,对照组患者35例,发生软组织损伤5例(14.3%),疼痛6例(17.1%),距下关节炎7例(20%),并发症发生率51.4%;观察组患者35例,发生软组织损伤2例(5.7%),疼痛1例(2.9%),距下关节炎1例(2.9%),并发症发生率11.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3.00,P<0.05)。
跟骨是足部重要的组成部分,跟骨上方存在三个关节面,分为前距、中距、后距关节,并分别与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复合体,从而维持距下关节的力学平衡[1]。大部分患者跟骨骨折,主要是跟骨后关节面外侧移位部分被限制在中央三角,治疗复位后该区域容易出现骨质缺损等现象,导致骨高度缩减,但是宽度增加,进而使距下关节面不平整,Boher角缩小、Gissane角扩大,造成患者出现创伤性扁平足,从而影响患者行走时的稳定性[2]。因此在跟骨骨折治疗中,关键要做好复位关节面解剖结构,使跟骨长度、宽度、Boher角、Gissane角恢复正常[3]。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被包裹,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软组织血供,减少了对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的损伤,且患处骨折线暴露明显,便于医生评估和复位[4];暴露范围广泛,钢板螺钉放置空间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骨折线暴露清楚,但是关节面暴露不明显;术中剥离广泛,跟骨外侧容易遭到破坏;钢板会与距下关节面造成碰撞,疼痛感强烈,并发症发生率高[5]。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根骨骨折,手术创面小,暴露范围充分,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手术时间较短,对软组织血供损伤较小;术中无需植骨,术后恢复时间短,伤口愈合快,既满足了跟骨骨折复位的要求,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相对比较理想,在跟骨骨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6]。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AOFA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明显提高,但是观察组提高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跟骨Boher角、Gissane角测量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内,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深入推广。
[1]徐浩,蒋元斌,刘耀辉,等.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5,22(1):86-88.
[2]蔡剑.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施忠民.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江苏省:苏州大学,2014.
[4]柴雷子.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2014.
[5]李双平,朱志艳.微创橇拨复位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9):62-63.
[6]常佳.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7):19-2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