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步忠
新材料作文的第一要素是审题立意,它应成为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并贯穿始终。
审题时,不仅要看卷上文字,还要“力透纸背”,看清出卷者和阅卷者的志趣和用心。归结起来就是要弄明白试卷上的要求是什么,出题者的用意是什么,阅卷者的兴趣是什么。训练时必须注意: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可是,不管老师怎么讲,学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审不准题意甚至不会审题等问题,今以一道上海高考题为例,给学生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审题立意方法,即结合材料关键词采用逐步设问、问中悟道的方法。
一、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二、方法指导
关于审题,一般需要依次考虑三个问题:话题、层次、角度。
步骤一:读懂材料
圈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多角度的提问,以求打开并拓展思路,使得文章审题准确且立意深刻。
1.“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一点必须细化落实,这是作文写作的抓手,否则写出的文章只会在概念上打圈子、绕圈子,最终不知所云。)
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省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思想之光、智慧之光、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自由之光、正义之光、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
2.为什么要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心灵的微光”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人?将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是一种自信,也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表明了一个人的信仰和追求。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的价值就难以体现,人将不再有追求和理想,社会也会因此而死气沉沉,不再前进。
3.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尤其是天才)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例说明。
天才诗人海子,苹果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梅隆等等。
4.为什么天才可以发现、观察、感悟及表达自己“心灵的微光”,而普通人就不能?
因为天才有一个敏锐的心灵,能用心观察和感悟,而普通人恰恰就缺乏一颗敏锐的心灵。
5.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首先要學会认识你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会自我审视等。
其次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等。
最后,既然“心灵的微光”会在天才的作品中出现,那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天才的作品,学习天才发现、感悟、表达他们“心灵的微光”的经验,从而学会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6.“心灵的微光”就一定要珍惜吗?为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事物,而所谓“辩证”简单地说就是“合理”。事实上“心灵的微光”也可能是愚昧之光、邪恶之光等。人要善于培育智慧之光、正义之光,摒弃愚昧之光、邪恶之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步骤二:整理提炼
整理思考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论证的思路。
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并不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人要有自我意识的觉醒,还要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更要有坚守“独立之精神及自由之思想”。
步骤三:论点拆分与谋篇布局
在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提问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结果,整理出能代表自己思考结果的数个观点,并且能使观点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以此列出分论点,并构成作文的框架,谋篇布局的工作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
2.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3.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抒发出来。
以后如果拿到这类作文题目,学生都应该像这样环环相扣地问自己一系列问题,然后结合问题的答案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我想作文审题立意的困难应该就能够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