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馋灯”唐鲁孙

2017-06-29 13:39吴正格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什锦南口鸡头米

吴正格

那时,京城里够得上吃场的,最盛时有千余家。顶级的称饭庄,有宽大的套院,还有楼台亭阁,曲径通幽的花园能让客人诗酒留连。这类饭庄都围着皇城根开设,是清末宫衙京府办宴的主选地,一开席就是百八十桌。中等的称酒楼,办中小型筵席更以便酌为主,如“八大楼”、“八大居”之类。至于小饭馆,和二荤铺是一类,多经营风味小吃或特食。京城为各域官宦商贾云集之地,加上历年赴京赶考的异地学子,所以餐饮市场还不止有北方风味,各式各样如江、浙、川、湘的小馆也应运而生。唐鲁孙对京城的吃场那是十分熟知。哪家店址在哪条街哪条胡同,领东和管事的是谁,背景如何,拿手菜是什么,怎么做的,他都说得头头是道。

“八大楼”之首的东兴楼,常去的主顾顶多知道明面的老板是山东荣城人,唐却知其内幕。他说是“西太后驾前大红人总管太监李连英领东开的”,说东兴楼的“‘烩鸭条鸭腰加糟,那是所有北京山东馆谁也比不了的……最要紧的配料是香糟。东兴楼对面紧挨着真光电影院,有一家酒店叫东三和,大概是在明朝天启年间就有这个酒店了,传言天启帝微服出巡,曾经光顾过这家酒店,后柜有一块匾,写着‘皇庄老酒,就是天启皇帝的御笔”。

唐魯孙写同和居,说他家有道甜菜叫“三不沾”,不沾筷子,不沾碟子,不沾牙齿,“所以李文忠的快婿张佩纶给这道菜起名叫‘三不沾”;并说“同和居的混糖大馒头半斤一个,也很有名,中午一出屉,真有住在南北城的人赶来买大馒头的”;还说“这家后院有一排精致的小楼,每间雅座可以远眺阜成门大街。东华门、西华门三里左近,都不准建造楼房,以免俯瞰内廷。同和居后楼,恰巧刚在范围之外,逢到慈禧皇太后驾幸颐和园避暑,凤辇都要经过阜成门大街西去,小楼一角,看个正着,只要是西太后西山避暑,同和居楼上必定是预订一空”。

“什锦冰碗”是当年京城北傍着什刹海的会贤堂的招牌菜,选料取自店址左边十亩荷塘里的鲜物。塘水与附近的北府同一来源。北府即醇王府,是光绪、溥仪的出生地。每逢夏季,唐鲁孙是这里的常客。他说,什刹海的荷塘所产莲藕细嫩透明,清脆香甜,比起西湖的莲藕尤有过之。还产鸡头米(南方称“芡实”),一般作药用,都是等老了才采来担挑子下街吆喝着卖,卖不完往药铺一送。刚刚吐粒的鸡头米,极嫩的煮出来呈淡黄色,但不出份量,药铺不肯收,所以谁也舍不得采。可是人家会贤堂为做“什锦冰碗”,要的就是一个嫩,连不老不嫩的二苍子都不要。唐说冰碗里除了有鲜莲子、鲜藕、鲜鸡头米、鲜菱角外,还得配上鲜核桃仁、鲜杏仁、鲜榛仁,再缀上几粒温卜(注:为北京西山特产,樱桃般大小,是做蜜饯果脯的精品),碗底用鲜荷叶一托,白是白,红是红,绿是绿。炎炎夏日,有这么一份冰碗来却暑消酒,凉咝咝甜津津的一喝,立马扎汗。唐还特意讲了一段轶事,说是有一年夏天,熊秉三、郭啸麓发起在会贤堂举行消夏雅集,当时所有在京担任过财政部长、次长的,如张弧、曹汝霖、梁士诒、周白齐、高凌蔚、夏仁虎、凌文渊、王嵩儒等各路财神被一网打尽。结果给香山慈幼院捐了一笔颇为可观的经费。这次雅集,因是“什锦冰碗”招来的财富,京城的一家报纸便称这是“财神爷大聚会”。会贤堂的东家脑筋一转,遂将“什锦冰碗”更名为“聚宝盆”。

唐鲁孙还说,有一年张宗昌在南口喜峰一带,跟冯玉祥的西北军来了一次直鲁大交兵,结果获胜。长腿将军在高兴之余,要在南口犒赏三军,派军需到北京联系饭庄。要应承这趟饭局,无疑是一桩大买卖,但一核计要办一千五百桌酒席,谁都傻了眼不敢接活儿。后来还是忠信堂的大管家崔六有胆气,跟店东一沟通,就壮着胆子把这大买卖包下来了。桌椅方面倒不用发愁,在战地大摆酒筵,阿兵哥都是席地而坐;至于盛菜用的杯盘碗碟,因为数量实在太多,着实让崔六伤了脑筋。后来他终于把城里城外所有跑大棚子上的家伙,全给租了下来。可是炒菜的锅,上哪儿找那么大的呀!到底人家崔六有办法,他把果子铺炒糖栗子的大锅,连同大平铲,一股脑儿都运到南口,当炒菜锅用。一开席,煎炒烹炸样样俱全,平时啃窝头喝白菜汤的阿兵哥一见荤腥,个个狼吞虎咽,有如风卷残云,一霎时盘底朝天,酒足饭饱。这次南口大会餐,可就把忠信堂的买卖兴起来了。

猜你喜欢
什锦南口鸡头米
北京地区平原生态林林分调查分析——以北京市南口农场为例
南口战役:惨烈程度超过台儿庄战役
苏州美食名片
早年间南口有座塔
一颗鸡头米的故事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政治粉丝的话语表达分析——以“什锦八宝饭”和“学习粉丝团”为例
Indian Restaurant Set to BeCom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Deliver Ta heaways by Drone
蔡澜:名流才子的“什锦”人生
蔡澜:名流才子的“什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