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琴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一小学)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命的基石,一个人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一生的幸福起着奠基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呢?经过多年的探究,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慎言”
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的威力是多么大。树一颗心难,毁一颗心却可能是瞬间之事。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被放大。当一个孩子因为弱点、缺点、错误,而多次处于家长、老师以及身边的其他人的不良的语言环境之中,受到恶语中伤和太多的苛责、抱怨时,这个孩子的内心就会充满阴霾,产生深刻的、不良的自我意识和自卑感,甚至丢失自尊,从而情绪消极、沉沦,以致心理扭曲,再也不会积极向上,甚至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导致堕落。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使用我们的语言,要用春水般清澈的言辞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不能一味用指责、抱怨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去打击、讽刺、挖苦孩子,放大其错误和缺点而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对教育者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用鼓励的、积极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心理上发生变化并改正错误和缺点。当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全方位地去观察孩子,把孩子当成大自然的杰作去发现他、欣赏他,用优美而中肯的语言赞美他、引领他,教育的奇迹就会发生。孔子说“人抬人,出圣人;人踩人,出小人。”发掘孩子身上潜藏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培养起来,他就会去进一步发展自我。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就会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他的内心就会充满阳光,也会把这个阳光洒向生活。
二、追求“教育无痕”的最高境界
古希腊语说“教育是耕种。”的确,教育是在孩子的心田里做世界上最细腻、最伟大的培育灵魂的“耕种”。这种“耕种”的最高境界便是做到“無痕”。身教大于言传,教育者把人生、生活的哲理都融于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而不是端起架子、板起面孔、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地说教、指责、命令、指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精心设计的游戏、一次温馨的发自肺腑的交谈、一种可贵品质的长期坚持,都会像无声的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滋养孩子的灵魂,形成孩子可贵的优秀的品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联手,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共同引导孩子成长
一个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只靠学校教育是完不成的。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是家庭。教在学校,立在家庭。所以,我们要做到家校联手,共同教育孩子。我们的许多家长不懂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给家长灌输正确的科学教育思想和理念,教给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明白在学校相同的教育平台上,孩子的优秀与否,心理健康与否,比的是家长的教育智慧和策略,让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尽量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要多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以便互相全面了解孩子,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培养其坚定的自信心,把正能量注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生命的力量,这会让孩子从挫折和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品格,在以后的人生中风雨无阻地走下去,追求成功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心里和眼里是没有别人的,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将来也不会服务和回报社会。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和知恩图报的健康心理。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恩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在我们困难时助我们一臂之力。学会感恩孩子才会体会到“舍”和“得”的幸福。
五、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加强生命教育
著名教育家任小艾说过:“教师要把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当做终生的事业,这比培养高分的学生意义更大,影响更深远。”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要从牙牙学语开始,从点滴做起,教育孩子热爱身边的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尊重和热爱生命,形成优良的人格和美好的秉性。还要学会建设生活,并会享受生活。这是健康心理的要素之一。
六、培养孩子强烈的运动意识
生命在于运动,身心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心理要有健康的体魄来保障。运动有助于孩子舒缓情绪,长期的锻炼可以让孩子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使其情绪更加稳定,也能养成孩子忍耐、坚持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竞争心态,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
总之,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到本质之处,做到细微之处,用我们慎重的语言科学地引导学生成长,通过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强烈的运动意识,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构建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