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例论证: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突破口

2017-06-28 23:22潘彩虹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反例变通批判性

潘彩虹

批判性思维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其次,它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网络时代的我们每天都处于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的状态。这些信息瞬息万变,真假莫辨,很难——去求证。生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迷失自我,以致丧失判断力,被泛滥的信息所“绑架”,变成网络“围观者”。 因此,在今天,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思考与评价的能力,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并且也是个人素养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制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致使学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过度的重视语文教材的理论知识,过于依赖教师,丧失了独立性。另外,有的教师本身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致使其语文教学也受到了影响。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对社会不能很好地适应,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笔者以为,对于高中语文教育者而言,如何在写作或课堂教学中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应是高中语文教学需认真对待的重要内容。而语文阅读教学或写作实践中,批判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对某种观点、想法、结论,进行言之有据的质疑、评估、审验。看其是否正确,辨别正误。不是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理性思考,对其进行理解、分析、比较、核对、反思,从而做出思考性的判断。

实践中,笔者以反例论证作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反例在逻辑学中是相对于某个全称命题的概念。反例在数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学生作文,通常应用正面内容来讨论问题或列举事例,如果教师培养学生能应用反例原理,那等于为他们的写作思维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运用反例论证,对自己提出的论题通过层层设疑、解疑,逐步将论证引向深入,使思想逐渐变得周全而深化。论证的周密和深化其实就是主动寻求漏洞和不足,使漏洞或不足成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同时需要注意不能脱离材料,材料与作文的有机结合应一直存在于论证层次推进的整个过程。

例如:再多的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天鹅就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笔者结合自己的一堂论述类作文指导课,如何具体运用反例论证,谈谈写作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这节课我们选取了2013年重庆市高考高分作文《变通者,通也》作为教学素材,因为教学需要,我们事先删除文章倒数第3段内容(本段体现了作者全面深刻的思维能力)。课前,我们将文章及问题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解反例论证思维特征,学习运用反例论证论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深化学生议论文思维,逐步解决议论文写作理性分析不足和论证流于片面、浮浅、疏漏的特点。

一、运用反例原理,学会大胆质疑

语文学习,学生只有学会带着疑问学习,才能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勤学好问的品质,还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带动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来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首先要学会自我质疑,要敢于质疑权威,对那些人所共知的常识和天经地义的权威要进行反思。

而应用反例原理,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即是教学的第一步。

《变通者,通也》一文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即:学会变通,是智者的选择;学会变通,是勇者的选择。但讨论问题或列举事例均从正面着手,显然,这一思维存在着漏洞。基于此,课堂上,围绕原文,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学会变通的都是智者和勇者吗?

(2)没有学会变通的都不是智者和勇者吗?

这两个问题都基于反例原理让学生来质疑,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质疑能力,这不仅是学生构建批判性思维的重点,也是其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

二、列举反例材料,学会用事实说话

通过质疑,让学生发现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还得学会如何以具体材料来证明。这就需要联系现实,列举相关事实。

课堂上,运用反例,与学生一起讨论第一环节的两个问题,并列举事例:

问题(1):学会变通的是不是都是智者和勇者?

例一:一只小猴子下山,看见一块玉米地便掰了一块玉米,可是没走多远又看到了桃子,便扔了玉米摘桃子。这样,它又遇到了西瓜,又遇到了兔子,可是最后它却什么也没带回家。

例二:制假售假者善于变通,抓住经济腾飞的契机,生产假冒伪劣有毒产品,牟取暴利,锒铛入狱,害人害己。

例三:一位贪官污吏说:“走到河边,哪有不湿鞋的,既然湿了,就干脆洗个澡。”这样的变通太可怕了!它违背了良心,违背了道德,甚至违背了法律,这样的变通换来的不是光明,而是锒铛入狱。

问题(2):没有学会变通的是不是都不是智者和勇者?

例一:唐代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经原文,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历经重重磨难,矢志不移,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例二:庄子面对人人争权夺利、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面对楚王的盛情相邀、委以重任,他却选择做一只“曳尾于涂中”的乌龟,只求“与天地自由精神往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的灵魂。

例三:项羽面对兵败,选择的不是变通,回江东从头开始,而是自刎于乌江,于是一代霸王灰飞烟灭;可是却无损他在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在留下一片惋惜的同時更留下一片赞叹。

通过讨论,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并学会如何用具体材料作为反例论证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三、再反思深化反例,走向严密思维

让学生学会反例时,学生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开始质疑一切事物,一说“批判”,就一遇到问题就去“证伪”;二是所列举的例子没有一定的代表性,所用的反例,即随意舉一反面例子,结果造成新的思维错误或问题。

显然,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评论好坏的,同时,提出新问题、新观点,要能讲清其中的道理。辨析时寻求相反或相对的概念前,必须承认“对方”观点也有合理性,但存在的不合理或者绝对化的弊端。

只有列举相应领域的代表性内容才能以理服人,才能使人心服,才能揭示事物的联系、规律,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做到有真理有真情。

于是,还是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1)根据上面分析,想想作为大写的人,哪些是不能变通的?为什么?哪些又是应该变通的?为什么?

(2)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学习、生活等都有变和不变之处,这些变或不变又该如何正确看待?请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给以证明。

设计这两问题讨论,就是让学生明确每一个话题其实都蕴含着复杂的道理,在论述文写作讨论时,要学会辨证分析,要学会深度地思考问题,并尽可能应用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来论述,这样才能将话题论述得全面深刻。

四、拓展反例空间,提升横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掌握运用反例这一论证方法,还需要适当地强化相关内容的训练。为此,又用几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思考练习。

1.今天,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拥有一款最新款的手机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有人为此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在你看来这样追逐最新款手机是否能提高幸福感?请以反例支持你的观点。

2.在当今社会,技术令交流更便捷,因此许多人选择在家通过电脑工作。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依赖电脑联络而不是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会给人际交流带来一些什么问题?

这两题目紧扣社会变化的脉搏,包含着不同观点的碰撞,也包含着多种可能的解释。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与自我的联系,并结合自身经历、知识视野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对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五、反例基础上的补充完善,强化完整思维能力

论证推进时不考虑反面意见,片面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屏蔽那些对立论构成威胁的不利证据;或者虽考虑了反面意见,却只从反面堆砌相同或相似的例子,没有对论点展开论证,文章即缺乏纵深感。

显然,论述类文章写作,单有质疑思辨能力培养是不够的,单有反例论证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在质疑基础上,对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在完善和补充自己的观点时,要辩证看待己方观点中的不足之处,补充注意事项或者规避自己存在与反方相似的弊端,并将反例论证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这样反例论证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也才能更完善思维内容,并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思维品质。同时,已经质疑“对方”观点存在的诸多弊端,是“破”;就接着要“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于是,我们又以《变通者,通也》为例,让学生讨论优秀论述类文章的各种论述方法,如对比法,比喻法,引证法等,并以文章内容为例一一加以说明。

最后给学生提出要求:试一试:给文章换一个结尾,让它的说理更加的全面、严密、深刻。

学生写出的结尾思维明显全面深刻多了,如下文:

或许,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但失败的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改变时,我们只能而且必须改变!

变通,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智慧。在遭遇困难与挫折而无法成功的时候,请变通一下,这样,成功才能在我们转身的时候到来!

通过这一环节向学生表明,反例是论述类作文的基础,以反例论述为突破口,带动论述类文章各种论证方法合理使用,才更有说理力度,从而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大田中学]

猜你喜欢
反例变通批判性
几个存在反例的数学猜想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活用反例扩大教学成果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