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思考

2017-06-28 07:58张文婷李传双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

张文婷+李传双

摘 要:通过对浙、皖等省有代表性的中、高职示范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生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了目前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探讨了中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衔接问题,提出了会计专业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00-00

一、引言

中高職的有效衔接是建立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接续发展,既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也有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专科层次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技能强、素质高、留得住、顶得上,已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因此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有效衔接已经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展该领域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活力,促使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理想生源,从而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1]同时,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效合理的衔接还可以有利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确保实现两个层次学校的办学效益与培养目标,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其他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省(市)在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构建中,根据各自的实际,对中高职衔接模式开展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会计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也不例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衔接模式

即一所高职院校与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形成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模式,通常称作“3+2”分段制培养模式,具体分为“3+2”、“2+3”两种衔接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中职(3年或2年)全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无需参加高考,直升相应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学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2年或3年),这种衔接模式在学籍上属分段衔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单独编班、单独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完成2年或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全部合格,授予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文凭。

(二)“对口招考”衔接模式

即中职和高职分别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培养方案独立地组织教育教学,有意愿进一步学习深造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完成3年的中职学习即将毕业之前,通过对口报考的形式,考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接受2年或3年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该模式,中职教育阶段的学制为三年制教育,高职院校的学制有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模式。但由于各省在这方面改革的力度与侧重点不同,“对口招考”比例很小,如安徽仅在5%左右,由

于人数较少,中职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

考虑办学成本和办学资源问题,大多与高考入学的学生进行统一编班并组织教学和管理。

(三)“直通式”衔接模式

即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内开展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由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的学生入学。入学后的前3年,根据中职的培养方案和模式组织教学,再根据3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及综合测评,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遴选有意愿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再学习2年,完成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所有课程,经考核合格颁发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层次的学生(或有意中职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完成中职学业,毕业时发给中职毕业证书。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上述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虽然方法各异,但都是为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而开展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赋予中职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和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但由于这方面的改革起步较晚,在中高职衔接办学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能否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高职专业内涵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标准的衔接以及课程内容的衔接等,然而,笔者调查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的定位差异,且同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也比较模糊。

1.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浙皖等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分析研究,不难发现中职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吸引生源,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求,人为地将培养目标分成以就业为主型、升学为主型以及就业和升学两者兼顾型三种,如表1所示。

就业为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过程中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技能,只传授一技之长,必然使有升学意向的学生不得不屈从于“就业”,难以实现学生个人的目标追求。

升学为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学校以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噱头,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学生的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及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严重弱化了学生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就业和升学兼顾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将学生两类编班:即对口升学班与就业班,将想升学的学生编入升学班,由学校组织其学习升学考试的对应内容,将想就业的学生编入就业班,着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培训。此类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过于简单化,造成了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安排混乱,无法有效组织教学。

上述种种,都是“功利主义”思想所造成的结果,也为中高职顺利衔接带来诸多不利。

2.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对浙皖几所具有代表性(国家或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都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与自身办学条件而各自独立确定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上各不相同,但目标大致一致,可概括为: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培养具有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岗位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

(1)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区分度很低。中高职会计专业应该面向生产与管理一线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因此培养目标应该具有区分度。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层次不清,无法建立技能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2]譬如中高职都把“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出纳、核算、报税审计等工作”作为基本培养目标,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会计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从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的岗位便可知晓(见表2)。

(2)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相互依存性。[3]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彼此依存的关系。但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到生源滑坡的影响,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初衷,加上中等职业学校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培养目标的相互脱节断档。

(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等方面衔接存在的问题

既然是中高职衔接,作为高一层次的高职教育必须以中职教育為基础,它是中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延伸。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中高职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等方面衔接不畅,重复冗余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重复率高

现以浙江某财经商贸类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和另一所商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过比较后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多于中职学校,而且两个层次课程设置的重复率高达76%,如中职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基础、税收实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政金融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在高职教育阶段都出现,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浪费了教学资源。这两所学校均属示范类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课程设置的重复,必然带来课程内容的重复,综观中高职会计专业的部分专业必修课,从课程的学时来看,相同课程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时安排不同,如中职阶段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基础、税收实务、成本会计、财政金融基础等安排的课时数均多于高职阶段的课时数。对比课程内容,如基础会计中高职讲授的内容几乎相同,其他课程的章节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深度略有区别,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3.教材选用五花八门

由于教材出版市场管理松散,各类出版社受利益驱使,加上教材的编写者为了晋升职称等需要,教材审校、出版把关不严,导致中高职教材出版市场的“良莠不齐”,同一门课程教材有几十种版本,教材内容重复严重,让教师选用时束手无策。针对会计岗位技能的特点编写项目化的特色教材更是屈指可数。编写者根本不考虑中高职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有些中职学校甚至选用大学本科或专科专业课教材,更有少数本科院校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会计高职专业,以选用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材组织教学自诩,却不知,这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对策

1.会计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全国会计从业人员达2000万人,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既需要会计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基层会计核算员。在2013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提出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面向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中从事企业单位出纳、工资核算、仓库管理等会计及其相关岗位的操作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中级会计人才,通过调查浙皖等省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可知,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分布在工业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中介机构、非营利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出纳、税务会计、一般会计、审计、业务助理以及会计主管等岗位群。从《浙江人才网》招聘会计岗位信息统计不难发现,其中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占据一半左右,中高职毕业生需求信息亦占据一半,但招聘中职毕业生的数量明显少于高职,中高职的有效接续已迫在眉睫。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以区域市场需求为标准,在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会计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综上可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会计最基层的“技能型”人才,要更加注重一技之长,核心是强调培养以及技能型、操作性会计岗位人才。高职院校则培养的是会计中高层“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毕业生区别于中职毕业生的关键点在于: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较深厚,特别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优于中职毕业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有效衔接。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衔接对策

1.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

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注重会计类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和由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论证基础上来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亦即通常所说的“一体化设计”。笔者通过走访调研浙皖等地中高职院校,认为采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需要,实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证明较为有效,且衔接顺畅。该模块可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训模块等(见表3)。

同时,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求中、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要加强交流沟通并及时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另外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因此,建议中、高职院校每年至少召开2次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交流会,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2.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由于目前中职和高职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中高职在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能力来制定岗位模块化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實施模块化教学与实训,如财经法规、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一一对应。因此,必须建立由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师、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研究制定统一的会计专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为中高职课程与教材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这样所开发出来的课程中高职层次分明、职业能力循序渐进,既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又能够在学历上继续提升,将会计专业的终身教育变为现实可能。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的统一规划,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学者依据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单元,清晰划分哪部分内容是中职阶段必修或选修的单元,哪部分内容是高职阶段必修或选修的单元,之后在不同地区统一编写及选用,以此提高教材及课程内容的开发效率,改变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的现状。教育部门对教材进行统筹管理并实行宏观调控,使教学内容更全面协调贯通。同时,职业院校也应当鼓励教师编制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的特点开发不同类型的教材。国家教育部应成立专门的教材管理机构,以加强对教材开发的管理,亦有助于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3.建立中高职学分互认制度

由于高职院校为了兼顾普通高中的毕业生,需要由浅入深地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因此有些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难免与中职院校的会计课程重复。为了避免中职院校的学生重复学习相同的知识,建议中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实施学分互认的制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的基础课程,如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内容几乎没有差异,中职学生修满学分后,高职院校应直接给予这类学生高职对应课程的学分,即学生可以在高职阶段免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另一方面,通过中高职院校的有效沟通,对于有意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参加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达到课程要求取得的学分,在中、高职院校都可以得到认可。

诚然,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衔接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且关系复杂。要切实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多方努力,尤其是中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合作。[4]由于笔者的调查范围有限,数据代表性不足,对目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现状的了解不够全面,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玲玲.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 时代教育, 2014(9):284-285.

[2]李海宗,杨燕.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研究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0-76.

[3]张振元.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4-35.

[4]王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衔接研究[D] .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责任编辑 夏菊子)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