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威
1935年8月,25岁的福建协和大学农学系副教授张天福接受福建省教育厅与建设厅的任命,前往福安县创办福建省官办的现代茶业教育与生产机构,福建省第一所茶学校——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与第一所茶业改良场——福安茶业改良场,揭开了福建茶叶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序幕。从此,张天福这个名字与福建茶业乃至于中国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8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介绍了中国茶学界20世纪十大茶学家,张天福名列其中。2014年11月,在张天福投身茶叶事业80年之际,中国茶叶学会授予105岁的张天福中国茶业界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张天福1910年8月15日出生于上海,在福州南后街张家诊所启蒙于一位晚清秀才(汉文)与自美国留学归来的表姐(英文)。在福州这个早年开阜的沿海城市,接受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也经由当时投身教育事业的知识精英,培养出一种忧国忧民的忠烈情怀,以致于他在高中毕业时就选择了“农业救国”的求学志愿,因此报考了福建协和大学农学系,之后又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2014年6月的一个下午,在福州市西郊的寓所里,105岁的张天福靠坐在宽大的沙发上,眯缝着双眼,口中喃喃地叙述着,他在回顾80年来献身茶叶事业的风云岁月中让他自己感动的时刻与事件。他从这80年的千头万绪中理出的一条明晰了路线,这是他与茶叶、与时代、与国家相伴而行的路,这是老一代中华儿女的夸父逐日之路。
张天福在追溯自己一生事茶的生涯中,有几件事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最值得记忆与想念,这每一件事都是张天福人生追求与梦想的结晶。
一、实践科教合作,为茶业广育人才
1935年到1938年的这三年里,是张天福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个不安定又有重要意义的阶段。每一周,张天福总会头戴竹笠,身着土布衣服,腰藏手枪,在校工的陪同下,行色匆匆出现在福安县的城关与20公里外的社口之间的偏僻山道上。这条时有土匪出没的山路,两头是张天福为福建茶业开创的生产与教育的单位——福安茶业改良场与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在这两个分别隶属于省教育厅与建设厅的单位,他同时担任校长与场长。
由于张天福的影响,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得以在多家国内知名大学礼聘到教师任职,他们分别来自南京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与河南大学等,这个教师阵容在当时的职业教育机构中是少有的,而福安茶业改良场当时也在全国名列第三家。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所学校才能创造性地把科研与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的教师又是茶场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生产,又是学生学习、劳动的基地。当时将这种职业教学体制称为“建教合一”,首开福建茶叶教育科教结合之先河。
张天福早就预见到国内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但在这一阶段,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与福安茶业改良场起步不久,还没有多余的经费可供扩大机械化生产。就在张天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的时候,全国生产会议于1936年2月26日在南京召开,张天福代表福建省出席会议。张天福在会上介绍了福建省茶叶的现状与他决心推动机械化生产的计划,得到了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委员会的支持,拨款三千银元给茶业改良场用于购置机械设备。张天福通过省建设厅农林改良总场从日本订购了一套制茶机械,几个月后机器在福安茶业改良场投产,福建省制茶史上第一次机器制茶,成为当时轰动茶叶界的大事。1937年,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坦洋工夫红茶共81箱,运交香港英商裕昌洋行出售,这一批机制红茶质量上乘,以每百斤75银元成交,在香港的售价创历史最高纪录。
在人才培育方面,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为福建茶叶界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其中一位就是被譽为“台湾茶叶之父”的吴振铎(1918—2000)。1936年吴振铎考入福安农业职业学校茶科,是首届毕业生,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主修农艺。1947年,吴振铎到台湾农业试验所工作,在台事茶数十年,后任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1988年,吴振铎回大陆探亲,访问闽、浙、苏、湘四省茶界,并到设在福安的福建省茶叶科研所拜访了正在开展茶叶课题研究的老师张天福,共同进行学术交流。
如今早已桃李满天下的张天福,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茶界后来人的培养与成长,发展茶业,薪火相传。
二、研制918揉茶机,爱国主义促“三农”建设
1930年前后,张天福在考察了各种茶叶机器后,根据自己对茶叶生产需要的了解,设计出一种简便的木质结构揉茶机,适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国难当头,图纸变为机器的愿望未能实现,张天福悲愤交集,随即将此设计命名为“918”揉茶机。
1941年,在福建崇安示范茶厂,张天福终于将当初的蓝图变成了我国第一台适合于茶农与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使用的手推式揉茶机,但由于受当时茶区人民贫困与传统生产方法的局限,这台机器推广困难,后来在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局长庄晚芳的协助下生产了二十多台,在小范围做了推广试用,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中国茶农用脚揉茶的历史。
1945年,张天福在协和大学《农报》第七卷第一期上刊出了一篇题为《918揉茶机之构造与用法》的论文,将其构造图样及用法公之于众,并说明希望能就正于高明。张天福在论文中表示欢迎有兴趣者仿制采用,并希望采用者能将使用情况反馈给他,作为日后改进的参考。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完整地描述了918揉茶机的特点:使用机器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用机器揉茶与人工揉茶相比效率提高了一倍,从而提高了茶叶的价格。作为设计者,张天福公开技术,放弃专利,他希望这种机器能为民间所接受,为社会谋利,为国家争光。
918揉茶机,这一台倾注了张天福心血的设备,一直到了1953年在福建省商业厅的支持下,才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自这一年起,福建各茶区出产的红茶质量明显提高,并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这批机器被正式命名为“五三型揉茶机”,第二年在乌龙茶与绿茶生产的杀青工序也着手推广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五四型揉茶机”,在总体上改进了福建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质量,这也体现了张天福心系“三农”的思想与实践:让茶农减轻负担,提高收入,推动茶业的进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爱国主义情怀切实地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践。
三、研究人工气候调节技术,引导乌龙茶生产革命
上世纪40年代,张天福在武夷山主持崇安茶叶示范场时发现:每年5月初,武夷山地区在立夏前三天采茶制茶,一共只有20多天的时间。虽然山下已是立夏节气了,但山上还很冷,茶厂只有通过关紧门窗,烧起火盆的办法制出上好的岩茶。张天福意识到,制出好茶与生产环境及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关。因此,张天福想探明制作好茶的温湿度因素,并制定一个生产标准,以此来改造传统的制茶技术,造福茶区人民。
1983年,70岁的张天福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成立课题组,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的研究”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在福建省科委申请了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课题组由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13人组成,张天福担任课题主持人。这项研究的关键点是找出每种茶叶生产中最合适的温度与湿度的配合点。为找出最科学的一组数据,张天福决定在各种方法中选用正交法进行探索。
正交法提供了一个详细而又规范的实验程序。在生产中,温度从低温到高温有不同的值,湿度也有不同的值,它们的每一个交叉点都要进行对比,工作量巨大,程序繁琐,但这种数据又是最真实和科学的。
张天福要求从乌龙茶原料的安排与组织,到试验的设计(不同温度、湿度的单因子试验、全排列组合实验、不同工艺试验等),都要避免试验误差。每做完一批试验茶样,张天福都帶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茶样审评,指导他们分析与记录每一个样品的审评评语与各项因子的得分。在进行实验的6年中,张天福一共主持召开了课题组会议200场,讨论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改进实验工艺、实验设备,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试验内容和课题组工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记录了3000多组重要数据。
从1983年至1987年,张天福与课题组提出了乌龙茶毛蟹(厚叶型)、黄旦(薄叶型)等品种各季节做青环境最佳温度与湿度的参数,证实了“乌龙茶加工不受气候限制,进行人工环境做青,对稳定和提高品质完全可行”的结论,解决了乌龙茶传统制作中阴雨天不能制好茶的技术难关,提出了乌龙茶主要品种的做青工艺规程方案,为乌龙茶进入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课题鉴定会上,获得了来自浙江农业大学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的省内外专家鉴定认可,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
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1989年,张天福又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安溪芦田茶厂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中间试验研究”。中试工作得到了安溪县政府、福建省茶叶公司、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与协助。又经过春夏两个季度的生产性试验,对1987年通过鉴定的主要乌龙茶品种做青工艺各项技术参数具有重现性。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还取得了铁观音与本山品种的做青工艺参数,以及适应于大生产复杂条件下的工艺规程。1990年,该课题成果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1989年第三期《茶叶科学简报》与1990年第一期《茶叶科学简报》上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与论文。
张天福的一生潮起潮落,但他矢志不移,在古稀之年老树逢春,开拓出一片引导乌龙茶生产革命性变化的新天地,在中国茶叶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四、提倡“中国茶礼”,促进茶文化研究
数十年来, 在从事茶叶科研工作的同时,张天福还醉心于茶礼与茶文化的研讨与传播,他认为“茶事”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它与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天福在茶文化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和倡导“中国茶礼”。
1997年,张天福通过对历代中外茶论的研究与自己对茶文化内涵的思考,提出用“俭、清、和、静”四字表述他提倡的“中国茶礼”,并在1998年的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以及1999年“茶人之家”成立大会上做正式阐述。
茶尚俭,即节俭朴素。虽然茶在中国历史上贵为“贡品”,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茶列于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是民生的需求。在上个世纪40年代,虽然张天福的收入很高,但每日饮用的却是便宜的茶梗。而且,张天福倡议“节俭朴素”,不仅局限于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人品上。在青年时代他就立志务农,献身茶业,走的是一条艰辛的人生之路,但张天福这一生走得无怨无侮。
茶贵清,即清正廉明。张天福认为一杯清茶可以表明一个人乃至于一个社会阶层的风气与时尚,他不仅提倡清正廉明,而且也是这样实践着。20年前,吴阶平副委员长到福建视察工作期间约见了张天福,在会面时他向吴副委员长谈了自己的人生原则“五忘”:①忘形。不焦急,不消极;②忘劳。看劳作是生活的乐趣和锻炼;③忘怀。对一切不幸视有若无,豁达宽容;④忘情。喜怒哀乐都淡然若忘,精神超脱;⑤忘年。忘却岁月,青春常在。张天福的生活态度得到了吴副委员长的共鸣。
茶导和,即和衷共济。张天福认为茶有特殊的亲和力,从茶人因同好而聚,如张天福倡导发起的“茶人之家”,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上世纪30-40年代,张天福就重视做好茶叶外贸促进友好国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张天福也十分关注生产第一线的茶农,关心他们的生活与生产、产业与后代的发展,因此他当年扶持贫困茶区,组织茶农合作自救。他一生的信念就是:农民生活好了,社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张天福通过引导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体会以和为贵的精神。在张天福身上,“和”也体现在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与立场。1949年5月,他想方设法保护崇安茶叶试验场的全部财产交到人民政府手中;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历了23年的磨难,但他却得以用这数十年的时间为发展福建茶叶忘我工作。作为多届的省政协委员、常委,张天福在历次政协会议上都有提案,体现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诚合作,以“和”为贵的精神。
茶致静,即宁静致远。张天福提倡的“静”,是恬淡安静,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他要求后代人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放下功利心,以安静、宁静的心态对待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他说:“科学的意义是诚实,相信事实”,“科学是真实的,一丝不苟的,不是差不多,不是想当然。”他还说:“我务实的生活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所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张老从事茶业科教近70年来,就是以这种宁静的心态从事着茶业科教工作。
“俭、清、和、静”既是张天福所提倡的中国茶礼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也以此为宗旨来推动福建茶叶界的学术与精神交流。
五、创立社团,推动茶业发展
张天福是社团工作的实践者,他重视使用社团这个形式来凝聚人的力量。在青年时代组织大学武术社,提倡“强身强种”。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创始人推动成立福建茶叶学会,并出任首届会长推动福建茶叶研究与生产。90年代后期,福州的茶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场所,方便茶人间的交流,他们盼望张天福能出面组织。张天福在与福建省茶叶学会商量之后,由省茶叶学会向有关社团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成立茶人的社团组织。1999初,福州“茶人之家”成立了,这个团体既满足了茶人聚会的需要,又与省市茶叶社团合作连年举办了十多次“闽茶杯”评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各地茶叶生产的质量,促进了福建茶叶的发展。“茶人之家”还于每年元旦举办迎春茶话会,在这个会上张天福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点评过去一年的茶事,展望新一年的发展,到2015年这个茶话会一直办了17次。
2007年,张天福年届97岁,但依然身板硬朗、思维敏捷,他晚年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动福建茶业的持续发展,扶持培养新人,激励茶企发展。因此,他提出要建立一家茶叶基金会。老人家很快就召集福建茶叶界的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到家中议事,征询大家的意见,他的深谋远虑感动了大家。经过一番努力,由福建茶人之家等单位倡议,在福建省科协与福建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支持下,2008年9月17日,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在福州成立。基金会旨在弘扬张天福茶学思想与创新精神,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促进茶叶生产、科研、教育和茶文化的持续发展。
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基金会,最低注册基金为200万元,但成立之时基金总额已达280万元。这些经费来自全国热心茶叶事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社會团体和个人的自愿捐助,其中张天福个人捐资10万元,魏文生捐资30万元。基金会成立7年来,在张天福的带领下,基金会理事会按照基金会章程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奖励在茶叶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资助茶叶教育与科技创新研究,创办有机茶基地。
张天福有一个梦想:让百姓喝上放心茶。如何产出这杯放心茶?张天福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了一个构想。1965年,张天福在《茶叶科学》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提出了生产优质茶叶要从生产的根源——茶园抓起。但是直到40年后,张天福的这个想法才得以付诸实施。那就是在基金会的指导下,建设有机茶生产基地。张天福在近年编印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一书中,阐述了发展有机茶的重要意义,及对有机示范茶园建设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在有关政府部门与相关茶企业的支持下,在福建省推广示范了5家“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投入700万元,建立示范基地6000亩。
2009年9月10日,福建省第一家“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在安溪龙涓华祥苑有机茶园基地揭牌并开工。11月28日,张天福在旁人搀扶下,在800米的山头上,一丝不苟地操作起水准仪,为新茶园测量梯层高度,几十名村民手拿锄头、铁锹等工具,配合着机械设备开始了梯层茶园的建设。这一年,百岁老人开始了他传奇人生中的一段新历程,在建立有机茶基地中,倾注了他晚年的所有心力,他希望这一批示范茶园结出有机茶的硕果。
2009年12月6日,张天福与有关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武夷山市指导“武夷山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选址工作,到多处茶山场实地考察。张天福对每个山场的生态、土壤、地形、地貌以及山场种茶的利弊进行现场点评,主持召开“有机茶基地武夷山选址工作座谈会”,就武夷山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必要性与技术要求进行讲解。
张天福曾长期在寿宁种茶,对此地感情深厚,他有一个夙望:要在寿宁建立一个高标准生态茶园。2011年8月19日,艳阳高挂,寿宁县南阳镇龟岭岔旁路的山坡上热风扑面,暑气炙人,连日来马不停蹄考察选址有机茶示范基地的张天福在此驻足留步,认真察看地势、水源、土壤,询问气候状况,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满意。他虽然十分疲乏,但依然精神矍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分管茶业的寿宁县领导说:“这里是个好地方,明天即可修路了!”次日,张天福参加了寿宁县茶产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的发言中谈了有机茶园建设的七个技术环节、五个相互结合、四个效果,发言长达1个小时。
2013年5月29日,104岁高龄的张天福不顾旅途劳顿,在位于建阳市将口镇松柏村丘苑高标准茶园中了解新开垦茶园的开发、种植情况,就梯壁建设、水土保持等内容提出意见。在考察中,张天福与随行的5家示范基地负责人交换意见,希望这5家示范基地在新垦茶园时严格按照有机茶种植技术标准,提升茶叶品质,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为扩大示范效益,又有 多家有机茶生产单位加入了示范基地的行列。
7年来,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还成立了“张天福有机茶技术服务中心”;进行了2012年“张天福茶学优秀论文奖”评选与颁奖仪式,对30篇有机茶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秀论文颁发了获奖证书;2013年6月5日,基金会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签订了“张天福茶学助学奖学金”捐资协议,鼓励该校品学兼优的茶学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共有15名学生获得2011~2012学年张天福茶学助学奖学金。
张天福通过创办基金会,凝聚社会力量,实现了振兴福建茶叶的理想,这是张天福在晚年的一次事业远征,也是他给茶叶界一份奋斗精神的资产。
六、抓紧多做有益的事,为茶叶贡献一切
一生事茶的张天福表示:“我今天在,可能明天不在,要抓紧多做有益茶叶的事。”张天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7月8日,张天福将自己收藏的200多卷茶类书籍捐赠给福建省图书馆收藏,他表示:“希望捐赠的书籍能有助于传承中国茶文化,发展中华茶叶事业。”这是张天福晚年的第三次赠书。首批捐赠图书是1990年捐给由他在1935年创办的福安茶业改良场现为福建省茶叶研究所。第二批是2010年捐赠图书给武夷山张天福茶学博物馆。
张天福更是倾其所有,将房产捐献给了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2013年3 月12日7点56分,福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门口已经排满了人,在400多位等待办理房产交易相关手续的人中,104岁的张天福来此办理手续,捐献自己名下唯一的一处房产。张天福捐献的房产位于福州晋安区铜盘路的五凤山庄内,面积75平方米,当时市场售价约100万元。在签下自己的姓名后,张天福正式将自己唯一的房产捐献给了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他说:“我现在有地方住,不需要它,但是繁荣茶业(这事)现在不做将来就坏了。”到目前为止,张老捐献出的财物总价值超过200万元,包括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启动资金、书画墨宝与房产等。
80年前,一介书生的张天福,肩负历史的使命,开辟福建茶叶科学与教育的新天地;80年来,虽然命运多舛,但茶山给了他存身之地,茶场给了他理想家园,茶农给了他精神力量;80年后,他回首来时路,没有人生的遗憾,只有对茶叶事业的牵挂——让百姓喝上放心的茶。
后记:张天福(1910—),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20世纪十大茶学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1935年以来,张天福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开创茶叶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推动制茶从手工走向机械生产,特别是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卓有成就,对福建省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茶叶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在张天福教授的职业生涯中,他还是福建茶叶社团的创始人与推动者。1956年,他参与创建了福建省茶叶学会,并任第一届会长;1999年,他创办了福建茶人之家,任第一届理事长;2008年,他发起并亲自注资创办了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当任名誉理事长,是一位深受同行敬重的老一辈社团工作者。本刊于2010年1期刊登了《百岁茶人张天福的社团情结》一文,回顾了张天福关于社团工作的思想与实践。今年是张天福教授108岁的茶寿之年,本刊特刊发这一专辑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