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买花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常感到很害怕,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本人针对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解题时,应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出它是哪一种类型的題,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用哪一个或哪几种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审题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线条画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对于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从而理清解题的思路。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解题时,许多学生不清楚如何解题,遇到练习过的类型能解答,新类型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一味地模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熟记每种类型的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就是由题目问题人手,问要求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条件,如果条件没有直接出现,再问要求这个条件,需知道什么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如,植树节,三(1)班植树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树20棵,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三(1)班植树棵数和三(2)班植树棵数)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三(1)班植的)哪个是未知的?(三(2)班植的)应先求什么?(三(2)班植的200+20=220(棵))然后再求什么?(两班一共植树多少棵,即200+220=420(棵))
综合法是从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把两个有关联的数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决什么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直到求出题目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已知三(1)班植树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树20棵,可以求出三(2)班植树棵数。根据是三(2)班植的棵数多叫大数,三(2)班比三(1)班多的叫相差数,三(1)班植的数少叫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即:200+20=220(棵)。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班一共植树多少棵。三(1)班和三(2)班各植的树是植树总数中的部分,根据部分+部分=总数,即:200+220=420(棵)。通过上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从解题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如,小明家到学校有900米,小明每分钟走60米。学校上午7时50分上课,为了准时上课,小明最迟什么时候从家出发?这道题已知是路程和速度以及结束时间,要求开始时间。先必须求出经过时间,用的数量关系是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即900÷60=15(分)。然后再用求开始时间的数量关系解: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即7时50分-15分=7时35分。
四、训练学生自编问题
学生能够自编合乎要求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了解问题的基本结构,清楚数量间的关系,所以要多让学生进行自编题练习。练习时,可以让他们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如:五年级有女生48人,男生比女生多12人,______?也可以根据问题补充合适条件。如:五年级有女生48人,______,一共有学生多少人?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按指定的类型编题。如编一道行程问题的题。
总之,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就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问题。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