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文
什么是“文本”?“文本”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是一座无形的精神宝库,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达到用心灵赢得心灵的境界。
一、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立足学生实际、学识层次,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炼出来。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寻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只有抓准了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以教学《口技》为例,此文可从不同角度来学习,但若扣住一个字,一字立骨,一个字就可以串领全篇文章。什么字呢?“善”。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所有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善”字写的。类似的还有教学《孙权劝学》时可扣住“劝”字,教学《隆中对》时可扣住“对”字,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扣住“不辱”一词,等等,从而层层深入。抓住文眼,围绕一个词设计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地加以引导,从文本出发,又不拘囿于课文本身,真可谓“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不同的文章,教师在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后,在启发学生解读文本时都应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思考,回答问题要养成言之有据的严谨思维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好自己的点拨作用,相机引导,扎实推进。
二、多元解读文本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
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适当补充文本
“空白”文学作品中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如我教学《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他说道,“我的朋友们,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尽力回归到韩麦尔先生当下的心情,用心去读这一句话,力图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随我一起走近韩麦尔先生,似乎也触摸到一点“最后一课”的灵魂。接着我趁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有的说: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