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花了三年时间,2016年底才基本杜绝收入造假!原来大公司财务内控这么难搞!

2017-06-28 15:39蔡志坚
中国机电工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业务人员代表处项目组

文 | 蔡志坚

华为花了三年时间,2016年底才基本杜绝收入造假!原来大公司财务内控这么难搞!

文 | 蔡志坚

2011年,是我入职十多年来压力最大的一年,曾一度想离职。当时,我是南美南地区部的CFO,发现一个市场项目选用了隐含极高法律风险的商务策略,导致项目上升至公司最高层决策,最后被否决。我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在华为,财务的定位是为业务服务,一般很难干涉业务运营。而拉美的案例让大家意识到,决不能不顾风险一味冲锋。安然和世通等公司因财务造假导致公司破产和高管坐牢的事件,更提醒着华为必须要确保财经法律法规的遵从合规和风险可控。

因此,2013年初,公司决定建设财报内控体系,实现账实相符,以规则的确定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我被选定为项目组负责人。而华为的财报内控到底要怎么做,当时在项目组内部还存在不少争议。

变革之路如何抉择?

连续十多年,毕马威对华为财报的审计报告都是“无保留意见”,说明总体上华为的财报是公允可靠的,但这并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每到结账期,上千名会计通宵达旦连轴转,200多家子公司,每个子公司30到50个会计监控点,一个月约4万单合同;到季度、年底业务冲刺期,会计几乎每天检查监控点;因业务操作不规范造成数据异常,会计更需要与业务人员反复沟通调整;有时一笔异常数据的调账,需手工匹配几万行的明细信息,甚至电脑都跑死机了……

这样“人拉肩扛”式的工作方式,显然难以负荷华为越来越大的体量。在海量调整的背后,也隐藏着业务操作不规范,甚至业务造假导致的“账实不符”。那华为的财报内控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财报真实、自然地反映业务?

为了摸清现状,我们先聘请毕马威顾问进行一次严格的财报内控评估。

评估工作刚开始不久,项目顾问找到我:“我们十个专家,在两周时间内阅读了几千份流程文档,还是很难看懂华为财报的数据流向。”他指出现存的问题:财经与业务之间未完全拉通,存在断点,缺乏完整的逻辑,缺乏统一语言,缺乏既定的对话及融合机制,从交易开始到最终核算的全过程无法通过基础数据清晰呈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财经和业务真正握手,统一语言和一逻辑,实现“1+1>2”,这意味着华为的财报内控必须要走财经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道路。

集团CFO孟晚舟撰文写道:“业务数据的客观、完整、准确,直接决定了财务报告的质量”。是的,财务并不直接产生数据,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来源于业务部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前端流下来的水是干净、清洁的,后端的财报才能准确。因此要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就必须从业务数据的质量管理做起,这就是财报内控。

一封“很生气”的邮件

变革,先要改变人的意识,才能改变人的行为。那么,如何在大家的头脑中建立财报内控责任意识?

2013年底,正是业务全力冲刺时,账务共享中心收到一封某业务主管发来的投诉邮件,字里行间流露出极度不满:“还有多少收入要反冲的?都是等到最后一天才告诉我,文档不合格,回款没拿到,要被反冲,有些合同都触发都快一年了。你们作为监管部门,总要提前预警下吧。”

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在业务人员看来,财务数据质量是财经的责任,业务只负责拿订单、打粮食,却没有意识到,只有业务人员输出正确的业务数据、管理好相应的文档,财经才能产生正确的财务数据。

我们不能怪业务人员没有这种意识,因为公司政策制度也是一片空白。必须先“有法”,才能够“守法”和“执法”。因此,财报内控“场”的建设必须先行,于是,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和指示陆续出台。

2014年7月,集团CFO签发《财务报告内控管理制度》,在公司层面正式明确了各级CEO、CFO、流程OWNER的财报内控责任,通过建立一套财报内控机制确保结果的可持续性。

2014年8月,财经委员会签发《对虚假确认销售收入行为处理的决议》,规定“将收入造假行为按BCG违规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旗帜鲜明地表达对收入造假的 “零容忍”。

2014年9月,集团CFO签发《关于启动财报内控责任函签署的通知》,共计290名CEO及CFO、41名流程OWNER及1032名业务主管在财报内控责任承诺函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4年10月,EMT通过《关于对业务造假行为处理原则的决议》,明确“业务造假导致财报不真实问题,将给予直接责任人解除劳动关系”。

至此,“业务需承担财报责任”在公司“法律”层面上得以明确。但究竟该怎么评估业务结果,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难题。

利剑出鞘,初露锋芒

根据集团CFO孟晚舟的要求,我们要建立“一套可量化、可衡量、可管理的财报内控评估机制”。

如何确定关键性指标?我们采取新旧结合的方式。“旧”是指在财报内控工作开展之前,账务有很多监控业务合规性的指标,我们对这些零星指标进行体系化整理;“新”是指新识别出来的问题。最终确定的关键性指标将嵌入到业务流程中,进行度量。

我们对前端业务文档进行抽样,平均每个代表处每月抽样1500份,对异常数据的抽样覆盖率达到100%。检测、归集出不合规数据,再匹配管理层容差率,就形成了对各代表处、各流程的评估结果。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和优化,我们建立了一套华为自己的财报内控评估机制。

测评的开展,也带来业务管理的改进。以前虽有评估,但不系统,评估与后续的改进脱节。现在则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球基于同一把尺子统一语言和标准,形成了合力,成为全面牵引改进的利器。GTS流程内控主管向我们反馈,财报内控测评成为了业务管理改进的得力抓手,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IBM顾问赞叹,有了这个管理工具,华为的财报内控管理已经比很多上市跨国公司更先进。

得到内外部的基本认同后,2014年底,我们对全球各区域和各部门的财报内控进行摸底测评,并首次公开晾晒结果。其中有两个地区部的测评结果为“很不满意”,地区部总裁当场责成下属改进:“问题在哪里?好好检查检查!作为业务管理者,账实相符是我们管理的底线。连底线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尊严?我们一定要做好财报内控,要为尊严而战!”同时,P国的收入造假事件也被公开通报,代表处CEO及相关业务主管随即被弹劾。

财报内控首次公开晾晒便锋芒初露,让业务人员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开始整改。但是各级管理者是能否真正担起责任,有效改进?

要让业务人员真正意识到财报内控的重要性,仅有“外部推动”是不够的,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财报内控给业务带来的收益,他们才会打内心里认可。

猛烈炮轰,如何承受?

2015年初,集团财经签发文件,明确各级CEO、CFO、流程OWNER作为“账实相符”的责任人,围绕落清责任、讲清问题、自我改进为主线,提升财报质量。

于是,财报内控工作迅速在公司全面布局,遍地开花。各区域纷纷采取行动,清历史、控新增、抓落实,开展业务场景的梳理、解决方案的拉通、作业人员的赋能、组织架构的调整……很快,压力传递到一线作业人员,财报内控影响力度空前提高。通过这种“短平快”式的改进,财报内控的部分TOP问题得到快速改善。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原来的业务操作习惯和思维模式带来冲击,难免会出现管理动作变形,甚至会带来反对的声音。

果然,公司的一份文件中披露了某地区部要求客户重复签字盖章,同时在心声社区上也出现一些质疑财报内控的声音。这两个事件引发了热议,部分员工一度认为“财报内控管理过度,影响正常业务开展,甚至对业务经营造成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声音,财报内控项目OWNER杜延新组织大家多次深入讨论和思考,在认真分析形势及一线反馈的问题后,大家统一认识:财报内控的大方向是对的,局部收益及价值已逐渐显现,我们必须坚定地做下去。当前变革已进入深水区,必然会触发那些累积已久的矛盾。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出现质疑不是坏事,一线把声音发出来了,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顺势而为,让财报内控工作更好地落地。杜延新要求项目组下到一线去,加强实地考察和调研,充分听取一线的意见并思考如何系统性改进。

也在此时,集团CFO孟晚舟再次强调:“账实相符是财报诚信的基础,财报内控责任制是业界通用的流程内控手段。”这给项目组打了一剂“强心针”。

于是,项目组一方面优化财报内控测评和评价规则,牵引区域开展长效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区域CFO的授权,“让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员进行决策”。

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财报内控推行落地的环境和氛围。但要让业务人员真正意识到财报内控的重要性,仅有“外部推动”是不够的,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财报内控给业务带来的收益,他们才会打内心里认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M代表处曾因拖欠供应商货款被当地媒体曝光,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华为的声誉受损,项目拓展受影响。究其原因,是代表处付款流程不畅,导致对供应商付款延迟比例高达70%。其实在媒体曝光前,账务就发现了异常的“应付账款”,并多次提醒代表处,然而未引起足够重视。供应商把活干完了却一直拿不到钱,华为财报上应付账款却迟迟付不出去,财务账和业务实质不匹配,没有实现“账实相符”,属于典型的财报内控问题。

南太地区部采购主管说:“通过财报内控的牵引,打通了流程,整体处理环节缩短了,供应商干完活验收后就能拿钱,更乐意为华为提供更好的服务了。”

后来一线财报内控项目组成员与业务人员充分沟通,共同找寻解决方案。代表处对症下药,打出一套“组合拳”:首先优化流程,使全流程状态可视可管理;其次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及人员培训赋能,提升业务人员操作技能;三是有序清理小供应商342家,强化与45家战略供应商“强强联合”;最后加强对合同赎期的管控,提升合同质量。终于及时扭转了被动局面,付款延迟比例下降至3%以内,代表再也不用为付款问题而胆颤心惊,可以更聚焦于为客户服务了,财报内控成熟度也快速提升。

N代表处项目经理小赖在2015年7月底接手项目时,真是一地鸡毛:收入目标1.12亿仅完成了30%;存货积压成仓,3000多万成本无法及时结转,ITO高达200多天,应收款退票高达每月800张……,客户投诉不断。项目组的活早就干完了,收入却进不来,应收款也未被准确记录,资金不能及时回流,导致财报内控测评结果很差。

小赖根据测评揭示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根源在于客户与华为的流程未有效对接。随后项目组立即整改,对接华为与客户的验收流程,打通流程实现IT系统集成,一举攻克难关。存货库存由2800万降至200万,收入确认效率提升3倍,超长期存货余额减少62%。到2015年底,项目组超额完成收入目标,从客户那里收到的再也不是投诉,而是好几封感谢信。

前路漫漫,砥砺而行

2016年以来,财报内控促经营的故事越来越多,也被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主动拥抱财报内控。

印尼代表处交付主管说:“2015年我们启动‘清历史,挖土豆’行动,挖了1100万收入,清理了存货440万,荷包里多了7百万美元!清理过程中,打通了流程,把路走通了,站点一验收,项目收入马上就能确认,不像以前每次都和账务搞通宵,各种争论吵架。现在项目计划也准了,心里更有谱了。”

南太地区部采购主管说:“通过财报内控的牵引,打通了流程,整体处理环节缩短了,供应商干完活验收后就能拿钱,更乐意为华为提供更好的服务了。”

2016年8月,华为内部审计部对集团销售收入风险管控评级,首次给出 “满意”的结论,跨年风险收入比例明显下降,达到华为史上最佳水平。

2016年底,华为集团整体财报内控测评达到了“基本满意”的标准。收入造假问题基本杜绝,期间会计调账率下降50%,付款合规性大幅提升,支付准确率的部分指标达到业界最佳水平。

外部审计师指出,华为的会计处理和内部控制持续改善,报表质量逐年提升,审计识别的差异及调账事项持续下降,尤其是收入成本改善明显,调整率低至0.019%。

但我知道,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怎么能让财报内控更好地为一线的“促经营”服务,在确保财报结果真实、公允的同时,建设长效的财报内控机制,保证财报结果持续满意,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来源:华为心声社区、华为人,原标题:华为财报从何而来?数据流向曾让业界顾问都看不懂)

猜你喜欢
业务人员代表处项目组
德国SED公司上海代表处
德国SED公司上海代表处
The Sound of Tennis 网球之声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美国亨特工程公司 北京代表处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美国亨特工程公司 北京代表处
浅谈提高业务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
90%的奶粉企业要瘦身,谁会被裁掉?
快消品行业业务人员流失的原因与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