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是我国的一项卓越构想,旨在加强世界区域协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民族教育的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了一个契机,民族教育可以增强各国间经济与政治互信,加强各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自信。
关键词:“一带一路”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政策
引言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当前的民族教育处于不利地位,少数民族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成绩差、辍学率高以及就业率低等方面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教育公平。“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为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教育应该优先发展,并努力使教育向公平的角度倾斜。本文将从民族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入手,通过对教育发展与其他各领域因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一体化对民族教育的冲击
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可避免的卷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形成国家共识和全球共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民族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产品”也正在发生变化,精髓性“产品”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弱。“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
2.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使民族教育投入相差悬殊
地区间逐步扩大的经济差距不仅阻碍落后地区的发展,还可能使整个经济增长放慢。例如在学校的数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程度、层次等方面的要求低于其它地区,在经费政策方面政府虽有多次倾斜,其结果是少数民族教育投入总额仍然远低于其他地区,不断制约着我国民族教育的落实。
3.學校教育层面存在问题
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经过改革开放后,学校教育的体系已相当完备,一些学校的硬件建设优于许多内地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教学质量出现了许多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民族教育相对全国教育而言较为复杂,双语教学与多元文化课程的问题被忽略,没有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民族地区的某村落中设有学校的话,当地的民族成员就比较重视教育,则说明该地区的学校教育开展的效果可观,若没有设立学校的话情况就相反了,民族成员就对教育不重视甚至是消极的态度,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民族教育水平低下。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民族教育的优势
在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必将成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教育与文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入世界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支点。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只有全面而准确的表现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丰硕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人类文明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民族教育资源,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掀开民族教育的伟大篇章。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
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本着和为贵,美美与共的精神,教育应该培养善于处理各种关系的和平使者”。[2]比如在教育形式上利用校园内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依据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因地制宜的设置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学生凭借多种渠道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在从事民族教育的教师方面,应该着力提高并强化他们对民族教育的理解及奉献精神,特别是要重视优秀民族师资的培养,促进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教师们的教学相长。
2.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教育文化
中华文化体系是动态的,因为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少数民族成为这个大传统的主宰者并为它的延续做出了贡献。今日中国的民族格局本身也是这种文化互动的结果。[3]国家应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机构、组织和实施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以教育政策创新引领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学校应举办各种民族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民族教育的创新、交流。社区应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使得民族文化在继承学习中相互蓬勃发展。确保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4]
3.完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坚持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5]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整体性、多层次性、客体多样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在不同的条件下,主客体双方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也不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问题的分析处理机制,并认定和判断问题的存在方式和影响程度,不能把具体问题仅仅停留在公共议程,应该纳入到政府议程中,使民族教育政策问题在合法化的程序中得到解决。
结语
我国应继续大力发展“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一道,建立起互联互通的“教育网络之路”。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不能再靠强制手段长久维持,而是需要不断进行因家认同建设,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人们早已认识到简单的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并不能促使教育公平发展,相反会使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扩大化。从国民的视角看,通过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自觉发展民族教育,追求教育公平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接受一般教育的时候,或者在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时候,需要按照积极差别待遇对少数民族进行适当的教育补偿,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我认为,民族教育更要着眼未来,从青少年的教育开始,培养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品质和公民意识,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做合格的新一代国家公民。
参考文献
[1] 哈经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9-9(1).
[3] 周明甫、金星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4] 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5]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作者简介
丁玉芳(199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