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翠泉
[摘 要]教学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教学。体验则是教学与德育的黏合剂、催化剂,德育不是说教、不是识记,而是体验、唤化。它需要借助教师引领学生切身体验,用情境、生活、活动体验式德育,点燃学生的生命感受,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以浸润,思想得到锻造,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初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55-02
教学和德育是学校教育核心的两大部分,教学传授学生基本知识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德育培养人求真向善,健全个性品质,塑造完美人格。教学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教学,如何做到二者相融,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呢?笔者认为,体验是两者之间最好的中介,“体验式德育”教学模式是真正能够实现“教育式教学”的模式。
何谓体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认为体验就是以身体会,用心感悟。体验式德育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亲历实践,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实现生命感悟的德育实践模式。它强调以生为本,需要学生生命的融入和感同身受,点燃生命热情,唤起情感共鸣,内化道德观念,提升道德素养。依据学科特点,找到适合该学科的体验形式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笔者从多年的研究实践中,归纳出体验式德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情境体验式德育
从认知原理来讲,人的认知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通过具体形象或亲身体验获得的,道德认知更是如此。有效教学,应该着力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致力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情境体验式德育就是通过创设道德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并形成道德信念的过程。恰当的教学情境是诱导学生自主体验的前提,学生的切身体验是道德内化的根本途径。情境的创设及由此引发的亲身体验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
案例1:
授课内容:语文 七年级上册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课堂实录:(部分)
评析: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不仅是对故事的还原,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体验的引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话,文章呼吁大家积极关爱弱者,用“爱”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与美好。这位教师借助游戏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先是体验眼睛瞎的不便,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同情心与爱心,由此进行情境迁移自主阅读理解,领悟作品深意。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对弱者的关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创设真实有效的道德情境,把教学内容蕴藏的道德观点转化为真实具体、可感知、可实践的道德体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体验历程,拓宽学生的道德视野,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产生道德觉醒,形成新的道德信念。
二、生活体验式德育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这告诉教师教学过程就是德育过程;德育内容不只是存在于课本之中,也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德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社会是德育的资源。生活是真善美、假丑恶等行为存在的基床,蕴藏着人们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活请进课堂,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德育养料,引起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回忆,唤醒他们的道德感受,从而使其增强道德意识,发展道德思维,甄别是非善恶,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案例2:
授课内容:数学 九年级上册 《概率》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道德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部分)
评析:把生活请进课堂,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扩展,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这位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组织课堂教学,把知识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知识化,使枯燥无味、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辨析生活问题,使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道德判断。这堂课不仅带给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而且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是非甄别能力,发展道德思维,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进而内化为良好的个性品质。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体现德育正是生活体验式德育的本质所在。
三、活动体验式德育
青少年活泼好动,体育运动是他们热衷和喜爱的项目。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品德教育的瓶颈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将会深刻影响他们的一生。体育不仅在于育体,更在于育心。活动体验式德育正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体验,从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德育实践模式。它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品德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促进其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案例3:
教学内容:体育 八年级 《迎面接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个性心理品质。
课堂实录:(部分)
评析:這是一节以活动体验为主线,寓德育于活动中的体育课。接力跑属于团结协作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信心。教师通过组织比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传接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积极配合、团结协作才能赢得胜利。由此进一步开展小组迎面接力比赛,学生在追求团体目标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增强了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课中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到团结互助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情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之所以能够悄然潜入学生心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这与他们的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密不可分的。德育过程是一种体验过程,也是一种唤醒和内化的过程。体验是教学与德育的黏合剂,是学生道德信念生成和发展的催化剂。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其心灵深处,使其产生认同感,从而把抽象的道德概念、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