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17-06-27 13:56黄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承传统文化

黄波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其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是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在21世纪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23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教师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严重失误。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的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李政道曾经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显得愈益严重。这种状况,将使我们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叫得最响的提高教师素质,说者大多注意的是所谓“业务素质”,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素质。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对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材料。从先秦诸子思想到儒佛道经典,从源远流长的诗歌与史志到近古以来蔚为大观的小说戏曲作品,其间所包含的古老、卓绝、神奇乃至神秘的智慧,所贯穿始终的立功立德、成仁成义、爱国爱家,都有助于良好道德的修养。而文化品位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它既包括深厚的文化功底,较广博丰富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情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其次,它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等,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文物古迹和科技发明。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通过古代作品的学习,可以直接领略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古代先哲和英雄人物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最后,它还有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字的修养。汉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多读一些古代作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措施

1.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内化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中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2. 以经典诵读为抓手,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虽然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永芳人间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中国人“勤俭持家,厚德仁义”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诗经》《论语》到《三字经》,从唐诗、宋词、元曲,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晚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統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表达客观实义。从“学而知”“温故而知新”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弘扬传统文化落在实处。

3. 编撰地方传统教材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動,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可以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4. 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还有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比较有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5.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利用学生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组织、有计划(利用节假日)地安排学生踏访抱石公园,罗坊纪念馆,九龙山烈士陵园,结合活动,有目的地观察,提高品味,实地观察人文景观,拓展视野;比如安排日程登仰天岗,看昌坊花灯,品尝观巢葡萄;游严嵩洞,访古村落……一路走来,哪里不是传统文化?哪里没有美好传说?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怎不受教育,怎不历练情操。

6. 举行节日庆典

抓住节日庆典,传承传统文化。节日如庆元旦,新年伊始,万事更新;清明节祭祀,通过祭祀,缅怀先烈、亲人,忆过去,思今朝;五一劳动节,崇尚劳动光荣;端午节,纪念爱国词人屈原,传承爱国情操;七一建党节,庆祝党的生日,不忘历史,忧患中永生;八一建军节,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展示军人形象,学习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九十教师节,学习传承教育的播种者;中秋节,提灯赏月,展示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十一国庆节,新中国人民政府成立,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春节,通过贴对联,换门神,吃团圆饭,守岁,看春节晚会,收聚压岁钱,走亲访友等等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元宵节,吃元宵,话团圆,亲人团聚心相连。语文教师利用活动,让学生写观感,记日记,乐绘画等形式,让节日变成文化气息,让学生陶冶情操,熏陶文化,提升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与语文教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师不应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者,还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教育局 33660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传承传统文化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