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
屈膝变节、忍辱负重是读书人内心难以释怀的痛苦和煎熬,范质此后一直活在这种灵魂的纠结之中,他虽然仍旧勤勉、长于公事,但他不能像昔日的冯道一样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北宋名相范质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据说九岁能文,十三岁通读五经,博学多才,名重当时。后唐长兴年间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范质一生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为官,曾经担任过两朝宰相。他具有名臣风范,清廉耿直,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奈何身处动荡乱世,虽能自保,且屡受新主赏识,但毕竟未为故主尽节,成为其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隐痛,亦为世人所诟病。
让皇帝屈尊求贤的“笔杆子”
据《邵氏闻见录》载,范质中进士时,大名士和凝为主考官,因喜爱其文赋华美,词章流丽,将其拔擢为一甲第十三名。既然喜欢其人其文,和大人为何不直接将范质列入三甲呢?老头有私心,他对范质说,“君之文冠盖士人,屈居第十三名,只是希望君能继承老夫的衣钵耳。”原来和凝昔日中进士时也是一甲十三名。听话听音,范质明白这是有心要栽培自己啊。
范质不负厚望,一直在纷乱的五代时期担任要职,既勤勉又识大体。后晋时,契丹犯境,少帝石重贵命大将刘知远率领十五名战将出征,出征前要下达诏令,少帝命宫人宣召诸学士起草文书,殿前值班的范质力谏,“此乃特急军情,恐外宣泄密。”于是自请单独起草诏令,所述内容事由皆称上意,因而倍受器重。
后周太祖郭威时为统军大将,每次征讨外敌时都特别留心朝廷文书,他很细心地发现诏书对仗工整,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对军事问题的处理,奏答得体,符合机宜,于是忍不住发问:“这是谁的手笔?”手下答:“范质。”太祖叹道:“范质真乃宰相之材也。”
正是因为如此,知人善用的郭威邺城起兵夺取天下后,就一直留意范质的下落。因为战火纷飞,留在京师朝不保夕,范质早就隐匿于乡野。
郭威四处派人寻找范质,好不容易找到后,时值隆冬大雪,太祖亲自迎上前,脱下自己的御袍,披在范质身上,范质感动得热泪盈眶。士为知己者死,范质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和实现抱负的希望,寄托在这位宽厚仁义的新朝主子身上。范质没有让太祖郭威失望,他殚精竭虑、夙夜奉公,一步步官至宰相,新朝渐露复兴气象。
修改律定规矩,杜绝酷吏横行
《事实类宛》载,范质初为宰相时,与冯道同朝为官,这个冯道就是中国历史上侍从皇帝最多的那个自号“长乐老”的著名厚脸皮之人。冯道自认为资格老、名望高,很是看不起范质这样的新进权贵,总想着瞧范质这样的雏儿怎样在官场出丑。
范质初执事就定好了规矩,他曾对手下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等都是朝廷命官,断人生死,需认真办理公事,理应签表具名,但凡狱讼之事一定要事出有据,详备文书,字斟句酌,不能信口开河,为天下人嗤笑。”原本瞧热闹的冯道听后,不由叹服,“范公智识过人,举止得体,吾实不如也。”
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后,世宗柴荣一如既往器重他,正是在这个时候,范质做了一件在中国法律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
显德四年(公元963年),范质提出因为法律条例繁冗,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于是,他上书世宗,建议修改法令,主持编纂了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简化了法律条文,明确了惩处力度。因此范质被誉为“刑法界鼻祖”之一。
关于这部法典,还有一个传说。说范质大隐于市时,有一天坐于街市之中悠闲饮茶,忽然有一相貌怪异之人上前叨扰,“相公别来无恙乎?”时值酷暑,天气炎热,范质手执一扇,上面偶书一句“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此人讨要执扇,仔细观察,徐徐脱口而出:“世之酷吏冤狱,何止如大暑?公他日当深究此弊。”說完携其扇翩然而去。
范质怅然若失,苦苦思索其人话语,不由踱步来到一座庙宇,但见其中有一小鬼,其相貌正是茶摊所见之人,更令人惊奇的是执扇恰在其手,范质大异。后来后周太祖遍访民间,找到了范质,终获大用。范质进呈法律条令,杜绝了酷吏横行,也为宋代刑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矛盾中仍清廉自守,成就一代名相
范质丰神俊朗,气度伟量,时称名相。他有一句名言,“大凡世人能鼻吸三两醇醋者,即可为宰相。”就是说做人要有雅量,大肚能容他人难容之事。这句话似乎成了他一生遵循的为官箴言和真实的人生写照。
范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要是不能忍,也就不会在五个朝代先后为官,更不会在朝代更迭时两度担任权重一时的宰辅。这里既有作为书生的软弱,也有一个士子在动荡年代的无可奈何。
世宗柴荣正值壮年却不幸早亡,临终托孤,让范质辅佐年仅七岁的恭帝柴宗训,并晋升范质为萧国公。世宗寄希望于范质尽心尽力绵延后周国祚,然世事艰难,就在世宗尸骨未寒之时,他的好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直指立足未稳的后周君臣。
在生死存亡之际,范质的表现是懦弱的,至少他辜负了将他倚为股肱的世宗皇帝。赵匡胤回师京城后,范质、王溥等后周官员前往质问,影帝级的赵匡胤开始演戏,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说都是手下这批泼皮胆大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将刀架到他的脖子上威逼利诱,才让他黄袍加身的。
见到赵匡胤身后凶神恶煞一般手执兵刃的家将,范质长叹一声,腿一软,带头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山呼万岁。
作为后周宰相,范质的立场转变出乎意料的顺利,众人乐得做个顺水推舟,反对派倾刻间土崩瓦解。赵匡胤不会忘了范质的拥立首功,仍然任命其为百官之尊的宰相,并一直对范质言听计从。只是读书人的脸面和内心的惶恐,恐怕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他的体会才更加深刻,此后,范质一直陷于深深的自责与不安之中。
客观地说,当赵匡胤军事政变成为事实,加之斧铖加身、性命难保之时,范质有选择吗?没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既于事无补,又改变不了现状,范质的选择是现实而功利的。但屈膝变节、忍辱负重是读书人内心难以释怀的痛苦和煎熬,范质此后一直活在这种灵魂的纠结之中,他虽然仍旧勤勉、长于公事,但他不能像昔日的冯道一样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宋史》载,范质宋初任相期间,严于律己,始终不肯接受馈赠,甚至皇帝的赏赐都给了别人,他这是求得一丝内心的救赎与平衡,这种痛苦,是一个良心未泯的士人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点亮色,尽管苍凉、悲哀。
后来,太祖赵匡胤赦封其为鲁国公。也许是内心愧疚,也许是自求内心安宁,范质一辞再辞,太祖终不允。
范质最后一个官衔为太子太傅,这说明宋太祖还是看重他的品行和操守的,希望他能带出一个好的接班人。可是不久,范质却因病卧床不起。临终时,范质嘱咐儿子不要请求朝廷赏赐谥号,不要刻墓碑,自己一生的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