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微信,越寂寞?

2017-06-27 20:12曾于里
华声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现实社交

曾于里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即便我们可以逃离微信,但仍逃离不了寂寞。

之前不少人发现,打开微信朋友圈后,看到了这样一则提示:“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最新版的微信关闭了这一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增加了“仅向朋友展示最近3天的朋友圈”这一选项。总之,无论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怎样细化和调整,身边似乎越来越多人在关闭微信朋友圈。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逃离微信和朋友圈?

失去了活着的真实感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8.89亿,9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半数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社交软件,微信的首要功能是实名社交。当身边的朋友都是微信用户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进驻到了彼此的微信通讯录里。甚至是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也是拿出手机扫一扫,先加个微信。不夸张地说,微信已经复制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每个人都拥有两个社交圈,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则是以微信为代表的虚拟网络中的。在前互联网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占据主导地位,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时代的到来,虚拟社交的方便、即时、快捷,逐渐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调查显示,人们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依賴,使得线下实际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减少,原有的现实关系不断弱化和疏远。比如,微信聊天就可以解决的事,就不用特意跑到咖啡馆;有了微信视频,也不必每个月千里迢迢回家看一趟父母双亲。甚至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也渐渐“虚拟化”。最鲜明的例子是,跟好久不见的老朋友见面吃饭,本以为谈天说地,没想到第一句是问这里有没有wifi!菜一上桌,第一件事是拍照上传朋友圈,没聊几句就开始发朋友圈……

的确,跟虚拟社交相比,现实社交的确有许多不便。但诚如木心在诗歌里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实社交的仪式感是虚拟社交所欠缺和匮乏的,而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给人一种活着的、充实的、庄重的感觉。如今在虚拟之中,一切都轻飘飘了,人反而越来越孤立了,一个人可能有2000个微信朋友,可当他伤心时,他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拥抱谈心的人。早在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罗伯特·克劳特发现,人们上网越多,就越感到孤单沮丧。在第一次上网之后的一至两年内,他们上网频率越高,幸福感和与周围人的联系就越低。

总之就是,越微信,越寂寞。

装得太累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他人形成某种印象,往往取决于面对面的社交。可一旦我们将社交关系转移到微信上,我们对彼此的印象和评价,也将受到微信的影响,尤其是朋友圈。在朋友圈里,我们可以发自拍、发心情、发美食图、发旅游经历、发育儿经验、发表观点、转发文章……朋友圈越发成为个人的“门面”,成为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对你的印象、认知和评价,会受到你发表在朋友圈里的文字、图片或者转发的文章的影响,尤其那些素昧平生或者“浅交往”的人完全依赖于此。

于是,朋友圈就成了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所说的“剧场”:“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人们更倾向于让别人看到他们用心在朋友圈里经营的形象。因此,如《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讲的,朋友圈里的人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吃大餐,在旅游兜风,在扫货购物。他们的生活是跑车、香槟、夜宴的交响曲,随时等你点赞”。

当每个人都在伪装,最后大家都会发现,每个人都越来越累。一方面是朋友圈里处处是禁忌,你的发言可能会触碰到别人的“雷区”。假设你的某个重要客户是某个女明星的忠实粉丝,你恰恰特不喜欢该明星,你会在朋友圈吐槽她糟糕的演技吗?假如你的上司转发的某篇名人语录明明是网友杜撰的,可是文章下面是众多同事和其他领导的点赞,你会说出事实吗?——不会。我们在朋友圈里变得“言不由衷”,我们被堵塞了随心所欲地说真话的通道。

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希望展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会过于刻意地装饰自己。朋友圈里每个人都那么“幸福”,没有人愿意示弱,没有人愿意成为被同情的弱者,每个人都戴着沉重的面具生活。就像美图软件对图片的处理一样,我们也在不断修饰处理真实的心理和情绪,可能明明与同事关系紧张、小孩闹腾不听话、工作不顺心天天被老板骂,可为了要维护和谐、幸福、体面的姿态,只能一边打碎牙齿和血吞,一边在朋友圈发条状态:“今天的风真轻柔,像我的心情!”

明明悲伤,却还要伪装快乐,这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现实缺陷的投影

随着微信功能越来越强大,它也越发深入地参与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发现,微信在不断增加他们的人际负担。比如各种或熟或不熟的朋友总是给你发来各种各样的投票链接,投嘛,又要关注公众号,又要拉到第几页第几个号码,不堪其扰;不投嘛,又碍于朋友情面,担心他人心里有疙瘩。再比如亲朋好友难免在你工作正忙碌时给你发微信,也许只是一个问候,也许是分享一个养生帖,也许是请教你某个问题,你回不是不回也不是,在犹豫的一瞬间可能就分心了……

微信也让工作和生活不分。以前下班之后就是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但现在不同了,微信里有领导、有同事、有同事群,他们随时随地找你,你也必须随时待命。微信让工作的沟通效率降低,以前或许一个三分钟电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可当我们习惯于通过微信来沟通时,你一言我一语,包括等待回复的时间差,便需要数倍的时间才能说清楚。

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许多人逃离微信和朋友圈的心声。但问题是,我们逃离得了吗?退一步说,假使我们真逃离了微信,困扰我们的种种问题就不存在了吗?真的是因为微信,我们才更寂寞更疲惫吗?

并非如此。应该看到,作为一个社交软件,微信本是中立的,也没有什么“天然”问题。有问题的,恰恰是使用者,以及使用者所在的现实社会。试想一下,即便没有了微信,你真的会每周回家看一回父母,时不时和朋友约出来、不刷手机地安心聊天吗?即便没有了微信,在日常生活中你真的会做一个真诚真挚的人吗?没有了微信,不堪其扰的关系社会和残酷职场,就会变得更好吗?

说到底,微信不过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和反映,当每个人把大把的时间都投掷到微信上,当每个人都在微信上释放自己的劣根性和惰性,微信必然也裹挟着种种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假使每个人都逃离了微信和朋友圈,一定会有新的社交工具出现,扮演着微信和朋友圈的角色。我们可以逃离微信,但我们仍逃离不了寂寞。

我们能够做的,或许是使用技术时,让它充分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但又不被技术所奴役,比如让微信成为社交的一个补充,而非全部或主要;更关键的是,能够洞悉表层问题背后的现实症结,试着去改变它,比如爱得慢一些,活得更真诚一些。这很难,但聪明的你如果不想越微信越寂寞,就得试着这么做。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现实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