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越南

2017-06-27 17:47陈氏海瑛
美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越南人越南生态

陈氏海瑛

作为人类故乡之一,越南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越南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其所处的独特热带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及主动调适,保持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平衡和谐,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当地颇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精神与生态思想的热带文化传统。

越南文化随着越南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韦文化发展到中石器时代的和平文化和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再发展到青铜器时代的冯原文化、同豆文化、东山文化,形成了越南国家。就地理位置来说,越南位于亚洲东南角的末端,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3260多公里。越南主体民族为京族,多分布于平原地区,少数民族中除高棉族、占族、华族居住在平原地区外,多分布于北部和西部靠近中、老、柬边境的边远地区。越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字、语言、服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由于越南属于热带气候,雨量多,地形大多为平原与大河,人们主要靠种植为生,形成了典型的农业文化。

越南本土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越南文化早就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及以不同的方法接触了中国与印度文化。印度文化被商人、传教者带到越南来,缓慢浸入越南老百姓的生活。中国文化则是比较强势地进入越南。然而,对这两种文化,越南都有本土化,让它符合越南的文化模式,进行改造,使这些文化因素与越南本土文化融合,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越南同时形成并存在着多种宗教,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儒教、道教、高台教等,这些宗教之间的分野不清,经常发生相互演变与融合的现象。

曾有较长一段时间,西方学者用“印支”(India-China)这个词来指东南亚的文化,认为东南亚文化只是印度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位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文化被视为印度与中国文化的延伸,是这两种文化的摹本。然而,至今从考古学、人种学以及文化涵化理论等的成就已经证明这种看法是极为落后、不正确的。东南亚地区因其地理环境适合农耕定居生活,与游牧文化恰恰相反,有其特定的文化,那就是水稻文化文明(Wet-rice Cultivation/Civilization)。该文明从扬子江的东北伸展到澳大利亚的西南,其所涵盖的范围比东南亚地理范围还要广泛。越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最为充分地凝聚着东南亚地区文化特点的水稻文化之摇篮,其表现为,在物质文化方面,都有耕地,种水稻,养牛,使用金属工具,以船舶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社会方面,妇女在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在宗教方面,持有万物有灵的观点,崇拜自然,供奉祖先与自然。在宇宙论方面,在运用对立论来解释世界的事物现象的同时,表示认同人与宇宙同属于同一体“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等。这种农耕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了越南人民的风格与观念。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演变原因,越南水稻文化与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起来有着不同点。越南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其主要特征就是阴性文化。越南人的思想与其信仰相融汇,并且基于实践生活得以灵活地调整。在深受佛教、儒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中国、印度等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越南人民依然保留着发源于越南土地的民间信仰与本土文化。越南人自古以来“少作理论”,越南很少将本民族经年累月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进行理论化,升华成权威性的思想哲学。然而,可以肯定地说,越南拥有适合于自己民族的生活哲理与思想观念,具有深厚底蕴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特色主要表现为信仰自然、信仰母性、重视阴性以及阴阳哲理等。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这些特征明显地体现了越南先民对自然、对生态的淳朴而深刻的感悟,具有自觉而丰富的生态意义。

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生活基础,要求人们必须定居在固定的地方,等待植物生产、繁衍生息以及收获。这些种植与收成工作都要依附于大自然的条件。越南先民生活中的各个活动几乎都与自然紧密相连,他们注重自然的所有现象,“望天、望地、望云/望日、望夜、望雨、望晴”,祈望着风调雨顺,物产丰盛,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了农业种植活动与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越南先民看来,大自然虽然拥有强大的、可怕的力量,然而自然也是特别厚爱他们,给予他们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整年温暖的气候,晴天多,很少有气候异常变化,雨季和旱季分明等多么顺利的条件。对于本性简单、淳朴的先民们来说,这样的给予是很充足的。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亲近和密切,越南人的口头禅经常是“谢老天爷”“托老天爷的福”等,表示先民们对自然真心的感谢、由衷的知恩,也表示先民们十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并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崇拜是人类发展史上童年时代的必然现象,然而在越南这片农业古国的土地上,对自然的崇拜竟然发展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信仰。越南传统文化中大自然信仰的表现形式是供奉各种神并重视女性神的信仰与崇拜,还供奉动物和植物。

水稻文化非常重视繁衍生息,而母神象征着生命的创造与成长、柔顺与包容的美德、生活的和谐稳定。正如马丽加·金芭塔丝所说:“水、气、生命与生育女神之间的联系包含着深刻的宇宙论蕴含。人类的生命起源于女性子宫潮湿的环境之中。于是,类似的,女神便是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源头”。在越南,由于农业劳作的需要,人们对水、地、天都很重视,因此,地母神、天母神和水母神都有供奉。人们能够列举出70多位女神,主要是各种“母”。不仅有“老天爷”,还有“天母”(还称为九重圣母)。此外还有“尚林母”“河主母”等等。越南文化传统并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反而,特别重视女性,重视房屋与厨房。妇女在家庭与共同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因而居于高的地位。

至于植物,越南民间最尊崇的还是稻,其次是榕树、槟榔树、桑树等。对动物的崇拜,越南则偏向那些较为温和的种类,像鹿、蛤蟆等。与其他游牧文化不同,越南不供奉猛兽,但供奉一些生活在水域地区的动物,像水鸟、蛇、鳄鱼等。鸟、蛇、鳄鱼是水域地区尤为普遍的动物,很受人们的崇拜。越南人有这么一句成语:“一鸟、二蛇、三鱼、四象”,表示对这些动物的推崇。正是水稻文化的艺术偏向将动物优化为仙与龙的象征。在越南传说里,越族人的祖先是鸿庞氏(鸿庞是一种大水鸟),越南人是“龙子仙孙”,是鸿庞之裔、仙龙之后。仙是一种下蛋鸟的抽象化(与道教所说的仙不一样),而龙则是从蛇、鳄鱼抽象而来的。仙龙是一对,这种成对的图腾是阴阳哲理的重要推论。

阴阳哲理并不是将自然万物进行对立化,不是主客分歧、二元对立的形式,而是一种委婉的分界,表示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互相转化,互相融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的思维使越南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而逐渐形成平均伦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注重协调与互补,万物都平等共存,没有中心,也没有独尊的存在。

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都市具有很强的农村性,换言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因为主要的经济空间形态是种田与田园。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农民守土重迁的生活习惯。往往几个姓氏的家族在一个地区长期居留好多代,经年累月地形成了繁复的伦理关系和厚重的人伦情感。越南人偏于“重情”,而不是“重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以情义为基础,以感情为处世原则,重视人伦感情,互相尊重与平等对待,相亲相爱地和谐共处。在处事方面很有灵活性,能够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思维方式上,总是注重整体性,关注事物现象的总体,而不是单一、孤立的现象。种植水稻的工作与水利工程紧密相关,需要集体劳作的工作量很大,这些因素使越南先民们非常重视共同生活,从而产生注重集体的思想观念。

越南传统文化具有豐富多样的生态因子,其所展示的对自然的崇尚与和谐共处的想望,对精神生活的寻求,对弱势群体的重视与关注,具有反霸权、反中心主义的性质,十分符合当代生态伦理的要求。虽然没有发展成为明确的理论体系,但是越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精神和生态智慧是丰富而深刻的。这种生态意识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个越南人的血脉中,成为他们的生活与处世的重要精神资源。

猜你喜欢
越南人越南生态
读图
越南·河静省
一声叹息:越南人未富先老
越南百里“银滩”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凯萨娜”侵袭越南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