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萧
凤凰有三条大河:沱江,白泥江,万溶江。沱江居中,白泥江居南,靠北的是万溶江。从地图上看,沱江和白泥江是两条延伸着的异常美丽的平行线。
大凡对凤凰口口相念引以自豪的,是出古城北门城楼的那条沱江。这是凤凰人的河流,是凤凰人的母亲河。自从沈从文先生享誉文坛、蜚声中外之后,这条河也不断从他的作品流出,走向了世界。
我想记录的是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南部的一条河流:白泥江。
记得从事文化研究的吉首大学杨瑞仁教授曾在一篇名为《传承与超越》的论述文章中写道:凤凰土家族主要居住在白泥江沿岸,当我想来追溯一下凤凰文人文学传统时,惊奇地发现,它们与这条江紧密相关,与白泥江流域密切相关……之后,他例举了十余位凤凰主要的名人作家和作者,包括先辈熊希龄、沈从文等。熊希龄的祖居地就在白泥江边一个名为燕子岩的村子,那儿至今还安顿着他祖上的坟茔。沈从文先生的父辈们以前的安身之地是黄罗寨的中寨村,白泥江是他们所能看到的和经过的最大的河流了。
我打生下来,就生活在白泥江流域一个名叫双江口的地方,正好是一条河和数条小溪汇流的交汇处。白泥江流域在凤凰境内,应该是到此为止了,因为下游便是说着异样语言的麻阳人的锦江河。大概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后来对于河的亲切和对水的依恋就成了我生命中再也抹不掉的情感,而后来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回忆也大多停留在这条河上,甚至成了我偶尔创作里的风物背景。
父亲是这条河上唯一的有名的打鱼人,我们这一带属水打田乡,山多坡陡,附近除了这条河,大概都只能算溪。即使数条小溪汇流,到了双江口这个交汇处,依然是清溪浅浅,卵石隐现,小鱼细虾游于脚边。本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买过我父亲的鱼。父亲常年天黑時撑着松油柴火把,划一艘小船,飘荡于这条河流上,乘风破浪,遇滩过滩,遭到险途或阻碍就干脆扛起小船一一越过。他总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回来,腰间的鱼篓装着捕猎的收获。
我始终无法知道我童年的河究竟有多长,那时去问我祖母,我们叫婆。婆说:要到白泥江果子(这么)远。我又跑去问母亲,白泥江有多远,母亲正坐在一张椅子上,用比发丝还细的丝线编织渔网,母亲说你自己去问父亲。
当我带着人生的第一个疑问找到父亲时,父亲居然说等长大就知道了。
我四岁多的时候就开始偷着到河里洗澡,一大帮村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大人,技术上全凭勇敢地瞎扑腾,有时候也会呛几口水,但没事,咳嗽几下或哭哼几声,见无甚堪怜,就抹抹乱乱的湿湿的头发,又钻到水里去了。一玩就是一天半天,有时怕大人知道了挨屁股板子,便事先跑到集体用来做肥料的草木灰堆里滚,等衣服干爽了再回家。这样的自作聪明其实并没有骗过大人,棍棒雨点落下。痛骂之中的大人倒不担心孩子被水淹死,因为他们相信鬼神的护佑和天命。而是这样的话衣服又被白白淘出了个个洞眼,又得花钱添置新衣裳了。
我很少挨母亲的骂,也极少受父亲的打。这完全得益于我婆的庇护。我婆八十多岁了,满头银发,牙齿脱落,煮饭的时候整个头和上半身都搁在灶坎上,仿佛那对三寸金莲支撑不起自己的头和身体。却很爱干净,隔一天就让我提个竹篮到小溪帮她洗一件染成靛蓝的家织布对襟衫或裤。我犯错的时候常躲到她那宽松的对襟衫下,或绕到她身后,当她带着娘家下河麻阳那种怪怪的腔调愠怒地说一句“给又支过啦(她又怎么了)!”时,再愤怒的父母也会乖乖地收起那张难看的面孔,因为他们从不会违拗长辈。
我曾偷偷地观察过父母,他们的脾气究竟有多大,结果都不得而终。后来慢慢感到,母亲越来越像门前的溪流,而父亲则像江河。
母亲的纯净美丽、纤尘不染像溪;母亲的善良、温柔像溪;母亲的聪慧和爱更是涓涓淙淙的清流。这样的比喻一点都没有过分和偏激,因为即使她死去的二十多年后,她仍是方圆数里村寨美丽贤良的口碑典范,这也是她那个时代所注定可出现的。父亲强悍、勇敢、不屈不挠,他愤怒起来的时候洪水滔天,咆哮不止,但静下来时很快又会沉着坚定,平和如初。
是啊,都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他们时时与水交道,性情又怎不似溪流江河!
母亲终日用河水洗濯我的肌肤,父亲终年用河里的鱼喂养我的身体,我一天天长大,这条河,也不断在开启滋润我的心智和心灵。我开始想要寻找父亲一直以来没有给出的答案,又因为年幼终不得要领。只觉得童年的河流很长很长,没有尽头。就像天上的银河,抬头时觉得很近,不过这个山尖到那个山尖的距离,不过一道彩虹的弧线,等到彩虹消失,等到有机会到了那座山头,才发现天很高很远,高远到令人晕眩。
我开始有了不着边际的遐想和思考。
有一天早晨,鸡刚叫头遍,母亲悄悄把我喊起,交给我一个很大的平时用来扯猪草的背篓,让我跟着父亲背鱼去。我似醒非醒,懵懵懂懂跟着父亲沿着河岸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一个地方。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即使是凡人的幻想,也未必会抵达这样的梦境——
茂密翠绿的山林,围着一弯宽阔的河水,水也是翠绿的,不知是因为很深,还是那些倒映的树影。河水里依稀可见苍遒的枝丫仰天而伸,像是原始时代的遗物。熹微晨光里,升腾在河面浓如乳汁的白雾轻飘曼绕,如仙子浣纱,一对早起晨舞嬉戏的水鸳鸯,迤逦出一道长长的水痕纹理,有圆圆的水涡,波光荡漾,那里,出现了零乱的破碎森林。一切是那么的安静,恬淡。而我,听到了森林的声音:汐、汐、汐,唿、唿、唿,娑、娑、娑……是飘叶落枝,还是鸟雀嘶鸣,抑或是野物的咀嚼声?我敢肯定,不管是河里还是两岸,在那目不能及的深处或无尽无头的远地,一定藏着它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为什么来这里,那些山林水泽的精灵!
我坐在父亲的船上,听凭柔和的晨风来回飘荡,感受着醉一般的迷蒙美妙和无与伦比的清新空气,忽然想那是河与岸的交流,天与地的和鸣,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那天我父亲网了大半背篓的鱼,有青标、黄拉姑、鲤鱼、黑草,还有一条要咬人的团鱼,我根本就背不动。那样的收获,是父亲想要的。而我的收获,父亲或许不懂。
是的,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种画面,那么美丽、自然、和谐的画面,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到那些有如天籁的大自然的秘密和弦,这一切对我是很值得回忆和宝贵的,以至于后来总觉得有些东西与金钱无关。
我终于知道了那个地方的名字:都泥江。那是白泥江流域很重要的一段。我后来又跟着父亲出行捕鱼了很多次,但所有的足迹都没有踏出过白泥江流域。我用自己小小的脚无数次丈量过那片土地,但仍然没有弄清童年的河究竟有多长。我五岁半那年,越来越野气,越来越顽皮,母亲将我送进了学校。直到高中毕业,我才从书中具体真实地知道了这条河。它是凤凰南部唯一的一条大河,全长五十八公里,在县境内有三十六公里,流域面积三十四公里,沿途流經黄合、阿拉、茶田、茨岩、新场、廖家桥、林峰、水打田八个乡镇。它的支流纵横,有四条是直接汇入我所住的双江口的:一条叫皂泥潭,一条叫泥木溪,从西到东贯林峰乡;一条叫吊岩溪,一条叫扮禾溪,从西南向东北横贯水打田乡。这些溪流,无一不穿过山涧田野、盘桓崇山绝壁,从险隘走来,却仍不改柔美清澈、明丽欢快的容颜。
我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乡下的家。可是,自从我离开后,有些开矿的企业开始进驻到山里,他们也不知得到了什么人的许可,开辟了工场,建立了厂矿,大肆开采起来,而生产排放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小溪,污染了江河。我从此不能再看到那满池翠绿的水了,那绸缎一样的河面带着被撕裂一样的痛楚,大自然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呻吟。我的父亲也越来越沉默,因为那些鱼越来越萎靡,越来越灰暗,似乎不能再激起他猎捕的兴趣。我有次回家,看到他用竹竿搭在木质的三叉架上晾晒渔网,他一坐半日,用一条竹片飞快地拍打网上的水兰屎,没有一条鱼。那一场景成了他最寂寞的剪影。我是懂他的,没有人愿意吃他污染的鱼了,他的捕捞还有什么意义?
但不管怎样,我一直把白泥江当成我童年的河,即使有一天不忍再看了,她仍是我梦中的河,是我童年的“瓦尔登”。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学会思考,在那里得到清水洗尘,我人生中所有的关于柔情,关于爱,关于善良,关于宽容,关于愤怒,都是从那儿学来的,我的自然界的阅历和经验,是从那里得来的。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弱点,在我人生的中途感到许多缺失的时候,我想一定是它的坏习性传给了给我:像与世不争的怠惰;像不很在意自己的残忍;甚至,没有明确目标,让很多事流失荒废……
谁又知道呢?也许,一切都在它最深邃僻隐处,躺在它高高的思想中,含蕴在它蓄势以待的意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