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

2017-06-27 12:24王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悟意象情感

王艳

摘要:意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把握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提出了策略。并指出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客观之“象”的音、色、形、质等方面多视角解读意象,体悟诗人情感,领略诗歌的意蕴。

关键词:意象;多视角解读;体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6

意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把握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但是如何指导学生准确解读诗歌“意象”,从而把握诗歌意境呢?众同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笔者平时诗歌教学中的做法——对诗歌意象多视角解读帮助学生体悟诗人情感,提出一些看法和主张,从而为学生提供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人创作时,客观物象之所以能够被诗人摄入笔端构成意象,通常情况下是因为客观之“象”在音、色、形、质等方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有相似之处。诗人常常撷取一些相似之“象”表现主观之“意”,其中“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骨肉契合无间。因此,笔者指导学生从客观之“象”的音、色、形、质等方面来多视角解读意象,体悟诗人情感,领略诗歌的意蕴。

一、听音——辨声揣情

学生习惯于把意象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辨析这些意象的声音,体悟诗人之情感,在鉴赏诗词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指导学生解读这些意象时,认真倾听客观之“象”发出的声音,学会听其音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诗人开篇便选取了“寒蝉”这个典型的听觉意象,可谓煞费苦心。寒蝉即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已不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作者离别之苦的东西。学生听到寒蝉凄凉之音,诗人的悲情就领略到了,诗歌悲的基调也感受到了。又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啼,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引领学生倾听“猿”这一听觉意象的悲啼声,很自然地便体会了诗人内心的悲愁之情。

二、观色——绘色传情

客观物象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地体现在对某些景物色彩的描绘上,使景物带有情感倾向。近代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情绪的经验,也就是说色彩更能直接激发人的感情。换句话说,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必然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因而指导学生“观意象之色彩,体悟作者传达的内心情感”不失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解读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色彩是纷繁多样的,不同的意象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折射着诗人的内在情绪,参与制造诗歌的格调、氛围。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塞声不起。”云是黑色的,月光是白色的,盔甲是金色的,雪在夜间泛出紫色,红旗是红色的,一连用了黑、白、金、紫、红五种颜色,画面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学生从这些色彩浓郁而暗重的言词中,体会悲壮的艺术氛围,获取悲慨的审美感受。

通过观色解读客观之“象”,学生体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变得容易了许多。

三、辨形——状物言情

意象的色彩引人联想,昭示感情。同样,意象的形貌亦渗透着作者的情思。刘勰论述“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可见,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诗人在传情达意时必须寻找与之情意相通、相似的客观物象。景物形貌是客观物象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真实而客观的,是可以具体感知、触摸的,学生易于通过辨其形来把握情感内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辨析意象的形貌,体悟作者的情思。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学生对意象“杨柳”的这种形貌予以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后,就能理解出诗人寄托在“柳”这一物象上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郑板桥《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中通外直,高大挺拔,直指云霄,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诗人寄托其间的不畏逆境、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

这样,辨析“意象”之形貌,提高了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效果。

四、察质——品物体情

这里所谓的“察质”,就是指导学生体察客观之“象”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因其本身的一些特质而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便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学生便可由此探究诗人的情感意图。

例如,梧桐,因落叶飘零而象征凄凉悲伤,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时黄昏点点滴滴。”流水,因连绵不断,恰似愁情挥之不去而喻愁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圆,寓示团圆而常喻怀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鹃哀鸣,寄托乡愁乡思,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满腔愁情。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凡此种种,见物见象,见象生情。

通过体察意象之特定象征意义这种解读意象的策略,学生有效地体悟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笔者只希望能够通过多视角地解读诗歌意象,带领学生体悟出诗人的情感,真正领略“诗言情”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鉴赏诗歌的热情。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曲江中学 512000)

猜你喜欢
体悟意象情感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萌宠
懂,才能得
来自林间的风
情感
台上
解题中的数学史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