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偶遇研究

2017-06-27 17:10杨敏谢阳群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杨敏+谢阳群

摘 要 论文从高校图书馆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信息偶遇后的信息行为,并给出了信息行为图,随后提出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偶遇的相关措施,包括把信息偶遇能力培养融进信息素养课程,更加重视图书馆信息空间,重视推荐机制。

关键词 信息偶遇 信息行为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5.×××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university library,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after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and draw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diagram. Afterwards, it proposes the relev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niversity librarys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cluding bringing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ability into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library information space,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ecommend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University library.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用户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之中。很多时候,用户在随意翻阅或浏览相关信息时,随时就可遇到与研究问题或者兴趣爱好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往往是出人意料、超出預期的,通常把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意外发现有用信息的现象称为信息偶遇(Information Ecountering)。信息偶遇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对于学生来说,图书馆是最常信息偶遇地点,也是最佳信息偶遇地点。因为高校图书馆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套齐全且安静、舒适、灯光明亮,各种类型书籍、杂志、报纸和电脑一应俱全。当用户在图书馆获取信息时,信息偶遇是一种特殊的检索形式。较好的信息偶遇可以改变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信息行为理论,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体验。进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偶遇研究,理论上可以更完整地研究用户信息行为,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用户行为模型,帮助解释一些非线性搜寻行为现象;实践上可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用户提供更直接、更方便查找图书和信息的方法,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

1 信息偶遇的相关研究

1.1 信息搜寻与信息偶遇

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合成概念,其本源可追溯至1960年[1]。信息搜寻行为是信息行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发现问题、查询信息、满足需求、降低“不确定性”,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按照用户查找信息的意愿可把信息搜寻分为主动搜寻和被动搜寻。主动搜寻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检索,有明确需求或目的,知晓查找的内容和途径,进而查询的一个过程;被动搜寻可理解为信息偶遇,是没有明确目的和需求,在浏览、阅读、交互过程中信息需求被激发,意外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由此可见,不管是信息检索还是信息偶遇都属于信息行为这一大范畴,只不过信息偶遇是信息搜寻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1.2 信息偶遇

关于信息偶遇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Sanda Erdelez教授于1995年,在其博士论文《信息偶遇:超越信息寻找的探索》一文中正式提出[2],并定义为在预期外意外发现有用的或感兴趣的信息的现象。其实,早在1976年E Garfield[3]发表的Information Encounter-group开启了信息偶遇的研究之门。P.Wilson[4]教授提出了“意外信息获取(Incident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表示意外发现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用户曾经未接触过的信息[5]。1983年,J.Krikelas[6]也提出了“随意的信息收集(Casual Information Gathering)”概念,G.Marchionini 把信息搜寻过程分为惯例型和时机型两种[7]。

在信息偶遇概念被Sanda Erdelez明确后,不少学者纷纷研究,对其愈加重视,也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理解,如C.Toms把信息偶遇定义为用户在查找信息过程中获取没有预先检验的有用信息的活动[8];P.Lewicki等认为信息偶遇使得潜意识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满足[9]。一些国外学者还研究了信息偶遇模型,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与信息检索或信息搜寻的联系,信息偶遇的过程等等。我国信息偶遇的研究是于2010年由潘曙光[10]硕士论文引进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田梅、朱学芳[11]基于现有的信息素养模型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偶遇能力;田立忠,俞碧飏[12]从特定研究人群——科研人员出发,讨论了哪些因素会信息偶遇,偶遇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学术疑难的;周佩[13]、田梅[14]分别用元人种志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信息偶遇现象等等。

总而言之,信息偶遇是指意外地或者偶然地[15]发现某些信息可以为自身或他人所用的被动信息搜寻行为,该使用既可能是立即使用也可能是为将来、过去使用,不管为过去、现在或将来使用,都可解释该信息具有一定价值。因此,对此研究必不可少。

2 实证研究设计

实证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两部分。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主要调查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半结构化访谈主要访谈用户在发生信息偶遇后的偶遇行为。Sanda Erdelez[2]教授在《信息偶遇:超越信息寻找的探索》中提出信息偶遇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偶遇信息、信息用户和信息环境。蒋冠裙在文章中提出影响信息偶遇的因素是用户自身特点、信息行为的环境、信息本身的特点和用户问题的特点[16]。因此,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个人因素、信息本身因素和信息环境开展。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被调查者根据陈述的问题来选择自己的同意程度,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赋值为1~5。

半结构化访谈采取方便性原则,选取安徽大学学生总计10名,其中男女比例为6:4,以本科生为主,专业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法学、计算机学、情报学、历史学,根据事先列好的半结构化大纲,对被访谈者进行提问,访谈一般为半小时。在访谈开始前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对访谈进行录音。对收集回的录音进行转录,在转录的基础上对访谈进行编码。

3 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8份,访谈报告为10份。数据分析围绕在高校图书馆情景下的信息偶遇影响因素与发生信息偶遇后的偶遇行为两方面进行。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前先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如表1,KMO值为0.799,Sig值为0.000,表示数据相关性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

提取因子后,检测了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信息本身、信息环境、用户本身这三个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均高于0.6,且问卷整体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63,见表2。

由此说明各个题项构成的量表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信度较高。通过表2还可看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除“偶遇的信息通常是标题较为新颖的”这一题项略低于0.6外,其他均高于0.6,说明信度较好。

3.2 回归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分别为信息本身、用户本身和信息环境,把这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发生信息偶遇的要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设立回归假设。

H1:信息偶遇只与信息用户本身呈正相关关系;

H2:信息偶遇与信息用户本身和信息环境呈正相关关系;

H3:信息偶遇与信息用户本身、信息环境和信息本身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IE表示信息偶遇,X1表示信息用户,X2表示信息环境,X3表示信息本身。

选取上述三个因素的统计数据,输入计算机SPSS10.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模型汇总见表3。

可看出经过两步完成回归方程的建立。模型1,输入X1,模型2,在此基础上输入X2,包含X1,模型3,再输入X3,包含X2和X1,最终确定模型3。由表3可知,模型1的回归系数为0.510,模型2的回归系数为0.747,模型3的回归系数为0.814,随着方程逐步回归可看出模型3的拟合度最好,说明观测值与样本回归直线较为吻合,另外调整后的R方为0.811,说明模型可解释因变量变化的81%。

表4为方差分析表,是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又称为F检验。表中模型3假设最为合理,其F为25.722,sig.为0.000,小于设定的值0.05,由此说明,模型3解释变量间关系显著,设立的模型是恰当的。

B:beta,代表回归系数。t:表示对每一个自变量(logistic回归)的逐个检验,看它的beta值β即回归系数有没有意义。Sig:表示显著性。

由表5得出模型3的信息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本身的系数都为正数,证明模型3成立。

3.3 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回归分析得出,信息本身、用户本身和信息环境均会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且三者与发生信息偶遇都成正相关关系,需要明确的是,三者同时具备的时候也不能保证信息偶遇一定会发生,只是相对来说发生几率较大。其中用户本身和信息本身对信息偶遇的影响占主要部分,信息环境对信息偶遇影响较小。用户本身包含用户的性格,如较好奇,喜欢探究,用户的信息素养,能识别信息的有用性和评价信息,用户的时间,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会发生较多信息偶遇等;信息本身包含信息的热度、新颖性、夸张性等;信息环境指灯光明亮,较为安静,可以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等。另外,对数据分析还得出信息偶遇与用户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无关,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认为学历越高信息偶遇概率越高的认识。

4 信息偶遇后的信息行为

用户在偶遇信息后,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信息行为。通过对10份访谈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信息行为模型,如图1。

當信息偶遇发生后,上述每个过程表示用户的信息行为。当然,完整的信息行为并不是每个过程都会发生。用户首先注意查看信息,然后激发了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用户把信息与信息需求进行匹配(与问题相关或与兴趣相关),当两者相匹配时,用户会进一步采取行为,保存或分享或利用,有的用户会同时采取这三个步骤,也有的用户只采取其中一个到两个步骤,然后投入信息的浏览过程。根据访谈报告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保存途径有拍照(A:我觉得最方便的保存方式就是拍照了,简单、方便且容易找)、邮件(B:遇到需要保存的内容,我一般会给自己发邮件,只要自己不删除,就一直保留着)、收藏(G:收藏也是种很好的保存方式,不过这个主要针对网上信息)、记录,分享一般是通过转发来实现,转发到朋友圈或特定人及人群。

保存这一步骤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且使用(F:不管有没有用,先保存着总归是好的)他们一般认为保存信息可以唤起记忆,方便利用且对不保存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用户一般不会选择分享,觉得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对他人也具有价值,分享也有可能别人带来困扰,很多人会觉得“矫情”,属于典型的心系他人却不讨好的表现。到利用环节用户表现出很大困扰,认为立即使用就会立即产生价值,而很多偶遇的信息价值不会立刻生效,经常对其采取保存措施,而想利用时却找不到保存的信息了,信息可能在其它的电脑、PDA、智能手机或是其它设备中,也可能就在这里,但是被应用程序锁定了或者是另一种形式存在且保存的信息量大,要从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花费时间、精力较多,往往结果不如人意,因此要进行需求保存和分类保存,不要理所当然认为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一股脑儿全部保存起来。

5 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偶遇的措施

5.1 把信息偶遇能力培养融进信息素养课程

为了适应瞬息变换的信息社会,目前,高校不同专业都设立了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信息素养课程要求学生首先要认识自身的信息需求,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检索策略来检索所需信息,可以变换不同的检索词和进行检索组合。信息检索后,有些信息是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要对信息进行评价,评价后要把检索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为个人所用。这是主动的信息获取,也是普遍意义上的信息素养。然而随着信息偶遇一词的提出,让学者认识到被动的信息获取没有明确的信息需求,因此无法进行后续相关检索,这使人们产生了困惑,究竟现行的信息素养课程是否符合时代要求?不可置否,现行的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主动信息的获取,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是必须的且有用的。然而,被动的信息获取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老师可以把信息偶遇能力贯穿到信息素养课程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Big6问题解决模型[17]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把信息偶遇能力培养融进信息素养课程。Big6问题解决模型包含6个环节,即明确需求——检索策略——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与现行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同。在前3环节,会面临大量的信息,会诱发信息偶遇的产生,这时候老师要给出大致的任务要求,让学生自己探究细节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偶遇意识或激发信息偶遇。在获取信息环节培养偶遇信息后的保存与利用能力。在整合信息环节,要提醒学生注意所学知识与所要整合的信息及信息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信息偶遇意识或激发信息偶遇。

5.2 更加重视图书馆信息空间

高校图书馆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阅读服务[18],为知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公共讨论的空间[19]。用户一般认为电子信息,包括电话信息、数字照片、音乐和视频等,是信息空间的主要部分,但对于图书馆来说,纸质文档和书本仍然是信息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信息空间,当他们集中于图书馆时候,他们就共同属于一个群体信息空间。在群体信息空间内挑战性比个人信息空间小,因为群体的力量较大且信息工具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信息的显著特征准确找到。在这个群体信息空间中,用户可以分享喜欢的信息,可以传播了解的信息,也可以寻求未知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评论和观点,产生碰撞的火花,重新架构已有的知识体系。图书馆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群体信息空间的交流,捕捉原生的信息情报,做好信息的开发工作,也可以为用户设置个性化的推荐。另外,随着信息空间的变化,也会引起信息再现,再现不是发现新信息,而是以前信息查找经历的恢复[20],有利于信息偶遇的发生。在图书馆这个信息空间中,除了书籍、自习教室外,还附加休闲娱乐功能,如咖啡厅、茶吧等,在这里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看书、上网浏览信息,舒适的环境中往往有利于信息偶遇事件的产生,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互,进行思想的交流,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5.3 重视推荐机制

高校图书馆图书的采购工作一般是通过招标来完成,推荐机制只占书籍采购的一小部分,却是促进信息偶遇产生的重要部分。给学校图书馆推荐一些好书是老师的职责,是另一种知识传递过程。老师推荐的书一般较为新颖或较为经典,经典书籍借阅量大,在学生心中占居较重地位,新颖的书籍则更能吸引眼球,引来无数倾慕者,会促进信息偶遇的发生。学生推荐也是推荐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进入“我的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电话、手写、口头、微信、Email、微博等任何形式向图书馆采购部门推荐书籍,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荐时候,书籍的信息,如题名、作者、出版社等要尽量写的详细。学生推荐的书一般情况下代表了广大学生群众的需求,符合大众口味和潮流趋势,喜欢的人多,增加了书籍的热度,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

6 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高校图书馆情境下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信息偶遇后的信息行为,最后提出了促进图书馆信息偶遇的措施。其实,本文探讨的只是信息偶遇研究的一部分,信息偶遇研究还可从认知心理学、计算机学、信息交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也可以研究偶遇信息利用等相关问题,希望更多的学者为信息偶遇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 1 ] CASE DONAID O. Information behavior[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0(1):293-327.

[ 2 ] ERDELEZ S.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its more than just bumping into information[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25(3):26-29.

[ 3 ] 張倩.邓小昭.偶遇信息利用研究文献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0):138-144.

[ 4 ] WILSON P. Public knowledge,private ignorance[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77.

[ 5 ] 王文韬.谢阳群.信息偶遇模型研究回顾[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1):130-135.

[ 6 ] KRIKELAS J.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patternsand concepts[J].Drexel Library Quarterly,1983,19(2):5-20.

[ 7 ] MARCHIONINI 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electronicenvironmen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 8 ] TOMS E G. Serendipitous information retrieval[EB/OL].[2015-04-16].http://www.ercim.org/publication/ws-proceedings/DelNoe01/.

[ 9 ] LEWICKI P,Hill T,Czyzewska M. Nonconscious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2,47(6):796-801.

[10] 潘曙光.信息偶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 田梅.朱学芳.基于现行信息素养模型的大学生信息偶遇能力培养[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7):41-46.

[12] 田立忠.俞碧飏.科研人员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4):69-83.

[13] 周佩.黄春燕.信息偶遇研究元人中志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115-120.

[14] 田梅.网络浏览中偶遇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扎根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5):117-122.

[15] CLEGGS R,MENDONA S. On serendipity and organi-zing[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0,28(5):319-330.

[16] 蔣冠裙.浅议新媒体时代如何促进读者信息偶遇[J].图书馆研究,2015,45(5):116-118.

[17] 孙向东,种乐熹,胡德华.Big 6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9):25-32.

[18] 周久凤.论图书馆的知识传播功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9-11.

[19] 傅耕石.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与实现机制[J].现代情报,2009,29(9):11-14.

[20] 郑珊珊.个人信息再现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9):133-135.

杨 敏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601。

谢阳群 淮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安徽合肥,235000。

(收稿日期:2016-07-12 编校:刘忠斌)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