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交叉流阵列除湿与PM2.5脱除耦合研究

2017-06-27 08:10郑志坚夏素兰曾清荣
化工设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液膜气液水蒸气

兰 赟 郑志坚 夏素兰 曾清荣 陈 倬 陈 冲

四川大学 成都 610065

气液交叉流阵列除湿与PM2.5脱除耦合研究

兰 赟*郑志坚 夏素兰 曾清荣 陈 倬 陈 冲

四川大学 成都 610065

针对工业尾气高湿度、PM2.5难去除特性,提出废气-废水多相交叉流阵列脱除PM2.5的新方法,尾气横掠液膜柱阵列,蒸汽发生冷凝带动PM2.5向气液界面运动。使所有液膜柱阵列成为独立脱湿除PM2.5分离单元并组成串-并联结构,对分离单元建立水蒸气和PM2.5颗粒传质微分方程,颗粒的脱除速度正比于水蒸气传质通量,得出尾气冷凝脱湿、除PM2.5效率。理论分析表明,PM2.5颗粒脱除效率正比于水蒸气脱除量,对交叉流阵列入口尾气T=100℃、H=0.626kg/kg,气液界面Tw=20℃,100排交叉流阵列组成的串-并联结构液膜柱群湿度脱除、PM2.5脱除效率分别为96%、70%。对20(列)×100(排)交叉流阵列进行实验,实验值略大于理论值。

冷凝 脱湿 交叉流 脱除效率

我国面临着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环保压力,例如对于一个60万吨/年磷酸二铵(DAP)工艺装置尾气排放(26万m3/h干气,40t/h水蒸气),其烟囱内尾气湿度过大、局部过饱和而引起蒸汽凝雾会造成厂区及周边磷铵雨污染[1-2],同时按现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PM允许排放浓度为150mg/m3,则其PM排放可达39kg/h,扩散后可使3.9×108m3大气PM浓度达100μg/m3,污染范围可达周边数公里,可见工业尾气源头脱湿除PM的重要性。

目前工业尾气脱湿技术成熟而且简单,可工业化的脱除PM2.5治理技术主要:湿法除尘。布袋除尘、静电除尘、湿法除尘对于细小颗粒(尤其PM2.5)脱除效率较低;布袋除尘虽然对细小颗粒有较高的脱除率,但其运行过程中容易造成堵塞,增加系统压力;静电除尘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高[3-5]。因此以上除尘技术对我国现阶段大规模工业源PM2.5治理具有经济实用性的很少,开发高效经济的脱除PM2.5技术已成为当前交叉学科领域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将工业尾气脱湿与PM2.5脱除相耦合的技术尚未见报导。

1 气液交叉流阵列

本文基于工业尾气脱湿与PM2.5脱除过程耦合技术,开发废气-废水交叉流构成规则分布的多相流阵列,即利用含湿尾气与工业废水构成交叉流阵列,尾气中湿分分压大于废水表面饱和蒸汽压,湿分发生冷凝,带动PM2.5向气液界面运动,实现工业尾气脱湿除PM2.5[6-7]。交叉流阵列见图1,废水通过水平多孔分布板供水,在导流线阵列表面形成连续均匀稳定液相界面流动液膜柱群,比表面积可达300m2/m3,含尘含湿尾气横掠液膜柱群,湿分冷凝带动PM2.5颗粒产生附面运动被液膜柱表面(气液界面)吸收。

图1 气液交叉流结构

2 模型建立

湿分冷凝带动PM2.5颗粒产生附面运动,需要建立一个理论计算模型将PM2.5颗粒脱除与水蒸气脱除相耦合,为气液界面上水蒸气冷凝、颗粒吸收过程提供分析基础,同时为基于该过程脱湿除PM2.5耦合技术放大和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横掠单液膜柱(分离单元)微元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元段内水蒸气与PM2.5颗粒传质微分方程,分析液柱膜分离单元脱湿除PM2.5效率,以此为基础建立气液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脱湿除PM2.5效率预测模型。

2.1 分离单元脱湿模型

含湿气体横掠气液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来流速度u0),蒸汽在水蒸气分压差驱动下向液膜柱群冷凝,图2(a)为正三角形排布的液膜柱分离群,除第1排外其余液膜柱的迎流面正对上游流出通道,其动力学条件可视为相同,因此以单个液膜柱(分离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水蒸气质量守恒方程,见图2(b)。气体通过分离单元,发生边界层分离产生旋涡,边界层分离点之后传热传质系数较小,模型中忽略此时蒸汽的传质,认为水蒸气冷凝只发生在边界层分离之前。

图2 气液交叉流液膜柱分离群及分离单元结构

对交叉流阵列中流动方向上第n排液膜柱分离单元建立水蒸气质量守恒:

ρaau0(Hn-1-Hn)=kθsdwΔρv-m

(1)

水蒸气对数平均传质浓度差Δρv-m,可表达为:

(2)

联立方程(1)、(2),得出气体横掠一个分离单元后气体中绝对湿度:

(3)

对于气体横掠三角形排布阵列传热传质研究,Waqar给出传质系数k为[8]:

(4)

(5)

(6)

则单个液膜柱对应的湿度脱除效率可表达为:

(7)

2.2 分离单元脱除PM2.5模型

含尘含湿尾气横掠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由于气流主体和液膜柱界面水蒸气浓度差驱动,水蒸气向液膜柱群表面冷凝,带动PM2.5颗粒向液柱膜表面运动,实现颗粒的脱除,这种现象被称为扩散泳[9]。以分离单元为研究对象,将含尘含湿气体视为拟均相流体,所含PM2.5组分在扩散泳作用下被分离单元吸收(忽略重力、布朗扩散、拦截、热泳等其他作用机理)[10],浓度沿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以分离单元为中心建立柱坐标(r,θ),微元段见图3,其传质面积Rwdθ,稳态下建立该微元段内PM2.5质量衡算方程为:

图3 液膜柱分离单元传质微元

(8)

上式左侧为气流横掠微元段后颗粒的减少量,右侧为扩散泳作用下颗粒被微元液柱膜表面的吸收量。

颗粒扩散泳速度uDP,可表示为:

(9)

同时建立稳态下微元段内水蒸汽质量守恒方程:

ρau0adH=-mrdθ

(10)

上式左侧为气流横掠微元段后水蒸气的减少量,右侧为水蒸气在微元液膜柱表面的冷凝量。其中气体绝对湿度和空气、水蒸气摩尔分率之间关系可表达为:

(11)

通过耦合公式(7)和(9),得出气流横掠液膜柱分离单元后PM2.5颗粒浓度变化为:

(12)

则单个液膜柱对应的颗粒脱除效率可表达为:

(13)

2.3 液膜柱分离群PM2.5脱除和去除湿度模型

图2为规则排布的液膜柱分离群,除第1排外其余液膜柱的迎流面正对上游流出通道,其动力学条件可视为相同,理论计算假设来流尾气PM2.5颗粒和水蒸气浓度均匀,因此液膜柱分离群总脱除效率可按分离单元串联模型计算。前n排液膜柱分离单元脱除PM2.5效率分别为:

(14)

液膜柱分离群总脱除PM2.5效率:

(15)

同理,液膜柱分离群总脱除湿度效率:

(16)

3 气液交叉流阵列脱湿除PM2.5实验

气液交叉流阵列脱湿除PM2.5实验装置见图4。

图4 气液交叉流实验流程及实验装置

装置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① 高湿度含尘尾气发生装置系统;② 气液交叉流脱湿除PM2.5阵列;③ 检测系统。含尘尾气发生装置由鼓风机、空气加热器、超声波雾化器、PM2.5发生装置构成,风机提供气流经空气加热器加热至一定温度,超声波雾化器向热气流中加入相应量水蒸气,同时采用德国Palas RBG200 PM2.5发生装置向含湿气流中加入PM2.5颗粒模拟形成高湿度含尘尾气,进入气液交叉流阵列,入口气体中颗粒分布函数见图5。交叉流阵列由直径为2.1mm导流线垂直穿过上、下两块相距0.5 m多孔板(孔径3mm,空间距5.2mm),组成均匀错排布置20(列)×100(排)阵列,水槽向多孔分布板供水(温度恒定20℃),在导流线阵列表面形成连续均匀稳定液相界面流动,以每10排为一组,每组之间设置采样孔,进行水蒸气、PM2.5浓度检测。检测系统主要由温湿度检测器和PM2.5浓度检测器组成,温湿度采用美国Dwyer RHT-D-LCD系列温湿度变送器检测,相对湿度分辨率0.1,温度分辨率0.1 ℃,误差在±2%之内,PM2.5浓度由德国Palas welas Digital 2000进行在线检测。初始气体中的颗粒粒径分布函数见图5。

图5 入口气体颗粒粒径数目浓度分布

4 结果与讨论

图6为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中单个液膜柱分离单元PM2.5脱除理论效率和水蒸气脱除量。

由图6可知,沿气体流动方向,随着水蒸气传质推动力逐渐减小,单个分离单元脱除PM2.5效率、脱湿量不断减小,直至接近于0,分离单元不再脱除PM2.5和脱湿。较低Re数时,交叉流阵列中流动方向上靠前的液膜柱分离单元具有更高的PM2.5脱除效率、脱湿量,随着气体横掠交叉流阵列,液膜柱分离单元PM2.5脱除效率、脱湿量下降较快;Re数增大,交叉流阵列中流动方向上靠前的液膜柱分离单元PM2.5脱除效率、脱湿量较低Re数有所降低,随着气体横掠交叉流阵列,液膜柱分离单元PM2.5脱除效率、脱湿量下降趋势变小,但经过一定排数的液膜柱阵列后分离单元的PM2.5脱除效率、脱湿量都最终减小至0。因为低Re数时,交叉流阵列中气体与每个液膜柱分离单元接触时间较长,导致流动方向上靠前的分离单元脱湿量较大,因而PM2.5脱除效率也较大,而较高Re数时气体与液膜柱分离单元接触时间较短,则分离单元脱湿量相应减少。当Re=24.8时,第32排分离单元脱除PM2.5、除湿量接近于0;当Re=124.02时,第111排分离单元脱除PM2.5、除湿量接近于0。

图6 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中单个液膜柱脱除PM2.5理论效率和绝对脱湿量

图7为气液交叉流阵列中主流气体经过100排液膜柱分离群后脱湿量与PM2.5颗粒脱除效率理论与实验值。

图7 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中单个液膜柱脱除PM2.5理论效率和脱湿量

由图7可知,PM2.5脱除效率与脱湿量成正比, 脱湿量越大,PM2.5脱除效率越高,实验值比理论值稍大,主要是由于模型计算中忽略了重力、布朗扩散、热泳等作用下液膜柱群对颗粒的脱除。

图8为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水蒸气脱除率。

由图8可知,Re数一定时,水蒸气总脱除效率随着液膜柱排数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Re数增加,这种水蒸气脱除效率增加趋势变缓,最终只要主流气体入口温湿度、液膜柱温度一定时,水蒸气总脱除效率一定,且实验与理论较吻合。当主流气体入口温度100℃,绝对湿度0.626kg/kg,液膜柱温度20℃,液膜柱表面气体绝对湿度0.0148 kg/kg,经过100排液膜柱群后,水蒸气总脱除效率可达到96%。

图8 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水蒸气脱除效率

图9为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PM2.5(颗粒粒径dp1.41μm)脱除率,其趋势与水蒸气脱除完全一致,只是脱除效率有所降低。当主流气体入口温度100℃,绝对湿度0.626kg/kg,液膜柱温度20℃,液膜柱表面气体绝对湿度0.0148 kg/kg,经过100排液膜柱群后,PM2.5脱除效率可达到70%。

图9 不同Re数下交叉流阵列液膜柱群PM2.5(颗粒粒径dp1.41μm)脱除效率

图10为一定Re数下交叉流阵列入口气体绝对湿度不同时液膜柱群的水蒸气脱除率。

由图10可知,当液膜柱温度一定,即对应的液膜柱表面气体绝对湿度一定时,改变入口气体的绝对湿度,水蒸气脱除效率变化不大,效率都可高达96%,且实验与理论吻合较好。

图11为一定Re数下交叉流阵列入口气体绝对湿度不同时液膜柱群的PM2.5(颗粒粒径dp1.41μm)脱除率。

图10 一定Re数下入口气体绝对湿度不同时液膜柱群水蒸气脱除效率

图11 一定Re数下入口气体绝对湿度不同时液膜柱群PM2.5(颗粒粒径dp1.41μm)脱除效率

由图11可知,当液膜柱温度一定,即对应的液膜柱表面气体绝对湿度一定时,增加入口气体的绝对湿度,PM2.5脱除效率也相应增加,理论值较实验值偏小,主要是理论模型计算时忽略了颗粒的其他脱除机理。当主流气体入口温度100℃,液膜柱温度20℃,气体绝对湿度从0.417kg/kg增加至0.941 kg/kg,经过100排液膜柱群后,PM2.5脱除效率从43%增加至82%。因此当液膜柱温度一定时,交叉流阵列入口气体湿度越大, PM2.5脱除效率则越高,即PM2.5脱除可实现与水蒸气脱除的耦合。

5 结语

(1)提出了废气-废水交叉流阵列脱湿除PM2.5新方法,指出尾气冷凝脱湿带动PM2.5颗粒向气液界面运动,脱湿过程带动PM2.5脱除,两过程实现耦合。

(2)通过对液膜柱分离单元微元段建立传质微分方程,得出含湿尾气横掠单个液膜柱脱湿除PM2.5理论表达式。交叉流阵列中流动方向上靠前的液膜柱分离单元具有更高的PM2.5脱除效率、脱湿量。

(3)PM2.5脱除效率与脱湿量成正比, 脱湿量越大,PM2.5脱除效率越高。

(4)基于单个液膜柱脱湿除PM2.5理论表达式,得出液柱群脱湿除PM2.5理论表达式。当主流气体入口温度100℃,绝对湿度0.626kg/kg,液膜柱温度20℃,液膜柱表面气体绝对湿度0.0148 kg/kg,经过100排液膜柱群后,水蒸气、PM2.5颗粒脱除效率分别可达到96%,70%。

符 号 说 明

1 朱家骅 , 夏素兰 , 关国强, 张允湘. Stripping concentration of monoammonium phosphate slurry by scrubbing and humidifying of exhaust from diammonium phosphate process [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2, 34 ( 5) : 1 - 4.

2 余 徽, 朱家骅, 杜怀明, 夏素兰, 关国强. 高湿度工业废气冷凝脱湿模型研究与数值模拟 [J]. 化工学报, 2005, 56 (8) : 1390-1396.

3 Wang Wei(王玮), Tang Dagang(汤大钢), Liu Hongjie(刘红杰),etal. Research on current pollution status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n China [J].ResearhofEnvironmentalSciences(环境科学研究), 2000,13(1): 1-5.

4 McKenna J D, Turner J H, McKenna J P. FINE PARTICLE (2.5 MICRONS) EMISSIONS: Regulatio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M].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1-247.

5 Ehrlich C, Noll G, Kalkoff W D,etal. PM10,PM2.5 and PM1.0—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plants—Results from measurement programs in Germany [J].AtmosphericEnvironment, 2007, 41: 6236-6254.

6 李 勇, 郑志坚, 夏素兰, 文 浩,陈 毅. 尾气湿含量对气液交叉流阵列捕集PM2.5的影响 [J]. 四川化工, 2015, 18(3): 52-54.

7 文 浩, 郑志坚, 夏素兰, 李 勇, 陈 毅. 温差对气液交叉流PM2.5去除效率影响 [J]. 化工设计, 2015,25(1): 6-8.

8 D. Sumner. Two circular cylinders in cross-flow: A review [J]. 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 2010, 26: 849-899.

9 Friedlander S K. SMOKE, DUST, AND HAZE: Fundamentals of Aerosol Dynamics (2nded)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Oxford,2000:38-39.

10 Mezsen A, Bobkowicz A J, Cooke N E,etal. The Separation of Micron-size Particles from Air by Diffusiophoresis.TheCanadian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 1971, 49(1):449-45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76161).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4DFG92250)。

2017-03-24)

*兰 赟:在读研究生。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传质分离与研究。联系电话:13880124947, E-mail:404433010@qq.com。

猜你喜欢
液膜气液水蒸气
藏在空气里的水蒸气
考虑轴弯曲的水润滑轴承液膜建模方法
高空高速气流下平板液膜流动与破裂规律
运载火箭气液组合连接器动态自动对接技术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液膜破裂对PCCS降膜的影响*
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研究综述
气液分离罐液位计接管泄漏分析
水蒸气变戏法
CO2 驱低液量高气液比井下气锚模拟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