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琰,邱晓惠
(1.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对生长发育、功能代谢等有重要作用,功能复杂。近年来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加重了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鉴于这种原因,作者对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电子病案系统中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查询,分析甲状腺疾病构成情况,研究甲状腺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病理诊断等,了解黑龙江省甲状腺疾病谱的特点,总结临床流行病学变化,以期对未来甲状腺疾病的早防、早治、早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指导我们更正确地诊断和恰当地治疗甲状腺疾病 。
选取2016-01-01—2016-12-31间在普外科与内分泌科就诊的患者;手术患者需经病理检查证明为甲状腺组织来源;保守治疗患者以第一诊断进行信息采集;相同疾病重复入院就诊只记为一次。
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电子病案系统,该院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病案信息进行录入整理分类,资料真实可靠。对目标甲状腺疾病人群进行描述性研究。
采用Excle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甲状腺疾病住院患者;该院住院患者主要来自黑龙江省,少量周边地区患者,为了可以代表黑龙江省甲状腺疾病的情况,调查去除了非黑龙江籍的患者。
采集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间出院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信息,2016年因甲状腺疾病出院3 723名患者,其中保守治疗705人,手术治疗3 018人,男性699人,女性3 024人,男女比例为1∶4.33,见表1。
住院患者的各种甲状腺疾病中以甲状腺恶性肿瘤最多,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45.3%,其次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占32.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分别占8.6%和6.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腺瘤构成比较低,分别占1.6%和1.3%。甲状腺恶性肿瘤中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最大,占99%,其他各种癌仅占1%。Graves病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37.3%(男26例,女92例),桥本甲状腺炎(男6例,女73例)和亚急性甲状腺炎(男41例,女118例)分别占甲状腺炎的32.6%和65.7%。在各种甲状腺疾病男女性别趋势十分明显,除亚急性甲状腺炎男性构成比25.8%外,其余疾病男性构成比均小于25%,特别是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男性构成比分别在7.6%和13.6%左右,见表2。
在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中,除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患病中位年龄在39岁外,其他疾病均在40~和50~的年龄段,并且患病中位年龄男性普遍早于女性,见表3。
表1 甲状腺疾病分类与构成 例
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统计排除了甲状腺疾病术后甲减,下同。
表2 各种甲状腺疾病构成比
表3 甲状腺疾病的年龄范围及中位年龄 岁
所有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均集中在40~60岁的年龄段,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在40岁段最多,其中甲状腺恶性肿瘤患病例数在60岁段有明显的下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腺瘤、其他甲状腺疾病在50岁段最多,见表4。
表4 甲状腺疾病各年龄段患者 例
甲状腺恶性肿瘤共1 686人,男性280人,女性1 406人,男女比例为1∶5.02,病理类型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最多,占99%,见表5。
表5 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构成 例
此次检索的病例全部来自黑龙江省,病例分布全省各地,同样是对黑龙江省甲状腺疾病构成的研究,我们将调查结果与赵仁成等[1]人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2010年赵仁成等人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甲状腺疾病构成顺位研究结果为结节性甲状腺肿(65.77%),甲状腺癌(12.74%),甲亢(7.29%),甲状腺炎(6.72%),甲状腺肿物(5.78%),甲减(1.14%),胸骨甲状腺肿(0.56%)。此次检索研究的甲状腺疾病构成顺位结果为:甲状腺恶性肿瘤(45.3%),结节性甲状腺肿(32.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6%),甲状腺炎(6.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6%),甲状腺腺瘤(1.3%)。我们的检索结果与赵仁成等人的检索结果相比甲状腺癌患者比例已经超过结节性甲状腺肿在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占第一位,我们考虑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碘对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影响,黑龙江省属于缺碘区域,但是康静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全省132个县(市,区)自2001年以后碘盐覆盖率一直稳定在98%~99%,合格碘盐食用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良好状态[2]。证明黑龙江省在2001年以后一直维持了高碘覆盖率的状态,并且这种良好的状态一直稳定的上升,本研究只是调查研究,不能直接证明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但在高碘状态下甲状腺疾病住院患者确实逐渐增加,直接的相关性还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其次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环境的污染物会对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造成一定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具有影响环境内分泌的作用,会影响甲状腺的滤泡细胞,和激素的发挥作用的一系列过程[3]。黑龙江省属于老工业基地,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并且黑龙江省每年有六个月的取暖期,消耗大量的煤炭,空气污染较重,多种因素造成黑龙江省的环境质量变差,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会对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会造成甲状腺相关疾病的住院人数增加。还有可能由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各种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导致检出率增高,另外考虑可能与家族遗传倾向、放射线外照射、碘的摄取量不当、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4]。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约占70%以上[5]。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恶性度不高,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但是可能会较早出现颈部的淋巴结转移。最近全球范围关于甲状腺癌发病率的研究基本都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呈逐年快速升高的趋势[6-7],美国1976—2005年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增加了158%[8]。此次调查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9%,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提示我们要关注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性别对甲状腺病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发病比例为1∶4.33,女性患病比例在各种甲状腺疾病中都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性别趋势十分明显,女性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危人群,但是男性在患病中位年龄上要早于女性,性别是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公认的,很多人做过不同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发现意义较大的结果,关于性别不同是否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不同国外的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有的观察到性别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有的却证明没有相关性,推测原因可能为男性女性体内各种激素水平不同,男性的心理生理环境也于女性不同,也不排除女性更关注自身健康导致检出率增高。在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均集中在40~60岁的年龄段高发,甲状腺恶性肿瘤在40岁段达到高峰,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在60岁段以后有明显的下降,是否与某些危险因素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通过回顾2016年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资料,粗略反映黑龙江省甲状腺疾病谱的特点,发现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构成比增加明显。因此应该进一步寻找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倡导进行甲状腺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甲状腺恶性疾病,及时采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提高甲状腺恶性疾病的治愈率,特别是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对怀疑恶性的肿块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1] 赵仁成,刘鹏,刘兰茹,等.缺碘地区补碘后甲状腺疾病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27(4):271-273.
[2] 康敬,杨岩,张卓.黑龙江省2001—2014年碘盐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1):105-106.
[3] 杨皓月,李丕鹏,陆宇燕.环境污染物对脊椎动物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影响的研究现状[J].环境化学,2012,31(6):823-829.
[4] 尚文周,李世宽.某医院甲状腺癌手术1099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1):61-63.
[5] LLOYD R V,BUEHLER D,KHANAFASHAR E.Papillary carcinoma vanriants[J].Head Neck Pathol,2001,5(1):51-56.
[6] DAVIES L,WELCH H G.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hyroid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1973-2002[J].JAMA,2006,295(18):2164-2167.
[7] ALBORES-SAAVEDRA J,HENSON D E,GLAZER E,etal.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incidence and survival of thyroid cancer with follicular phenotype-papillary,follicular,and anaplastic:a morph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J].Endocr Pathol,2007,18(1):1-7.
[8] KILFOY B A,DEVESA S S,WARD M H,etal.Gender is an age-specific effect modifier for papillary cancers of the thyroid gland[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9,18(4):109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