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满,贾玉娜,张霞霞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赵 满,贾玉娜,张霞霞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入住河北友爱医院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高剂量组(n=60)和常规剂量组(n=6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常规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比较两组病人的血脂水平及炎症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TC、TG、HDL-C及LDL-C水平较常规剂量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病人IL-2、IL-6、IL-10及hs-CRP水平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能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急性心肌梗;舒瑞伐他汀;血脂;白细胞介素;高敏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型为心功能衰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发热、心律失常及胸骨后疼痛等。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在心内科的治疗当中,其作为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胞内羟甲基戊酸的代谢过程,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1]。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其不仅能够降低胆固醇,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心肌重构等作用[2],病人的心室重构和斑块负荷减轻,心肌保护作用增强。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20例,随机分组为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60例。高剂量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4岁~65岁(54.2岁±7.3岁);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13例,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0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3例。常规剂量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35岁~67岁(53.6岁±8.5岁);前臂梗死21例,下壁梗死14例,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13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病人。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常规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4周为1个疗程,两组连续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人均在入院第2天及治疗后空腹采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2.1 两组血脂水平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TC、TG及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TC、TG、HDL-C及LDL-C水平较常规剂量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2.2 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IL-2、IL-6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病人IL-2、IL-6、IL-10及hs-CRP水平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水平变化比较(±s)
AMI多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3],由于激动、过劳、饮酒过量、暴饮暴食等原因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所形成[4]。瑞舒伐他汀是在我国上市的新型他汀类药物,该药具有亲水性,90%的瑞舒伐他汀通过肠道或肾代谢,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主要通过CYP450 3A4代谢。因此,与其他常用的通过CYP4503A4代谢的如氯吡格雷或华法林等心血管药物联合使用时,瑞舒伐他汀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更小。瑞舒伐他汀可使单核细胞的趋化能力降低,巨噬细胞在粥样斑块内的数目减少且抑制其分泌酶和氧自由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5]。研究证明,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粥样斑块硬化和炎症反应,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6]。
提高HDL-C水平或降低LDL-C水平能有效改善AMI病人的炎症反应,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STELLAR研究表明[7],10 mg/d~40 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使HDL-C升高7.7%~9.6%,LDL-C降低55%~65%;相应幅度的在普伐他汀能使HDL-C升高3. 2%~5. 6%,LDL-C降低20%~30%,在辛伐他汀可使 HDL-C升高5.2%~6.8%,LDL-C降低30%~40% ,阿托伐他汀能使HDL-C升高2.1%~5.7%,LDL-C下降40%~50%,可见瑞舒伐他汀提高HDL-C水平及降低LDL-C水平的能力最强且其LD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药物。在所有他汀类药物中,瑞舒伐他汀的消退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提高HDL-C和降低LDL-C水平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但高剂量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说明高剂量(20 mg/d)的瑞舒伐他汀能更为显著地改善病人血脂水平。
hs-CR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指标之一,其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8]。hs-CRP水平的不断升高会促进泡沫细胞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并破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而使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IL-2、IL-6能够诱导炎性介质,其水平增高会刺激分泌血管内皮抑素,导致病人心肌梗死损伤加重;IL-10能够避免心肌梗死区域的再灌注损伤,可对自体免疫反应起到抑制作用,进而达到保护病灶的作用[9]。本研究中,两组病人治疗后的IL-2、IL-6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病人的IL-2、IL-6、IL-10及hs-CRP水平改善更为显著(P<0.05),说明20 mg/d的瑞舒伐他汀在改善炎症指标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采用20 mg/d的舒瑞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能够更为显著地改善病人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减轻炎症反应。
[1] 鲍红娟,张燕玲,乔延江.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三维药效团的构建[J].物理化学学报2008,24 (2):301-306.
[2] Donrado PM,Tsutsui JM, Landim MB,et al.Rosuvastatin prevents myocardial necrosis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Braz J Med Biol Res. 2011,44(5):469-476.
[3] 王浩然,于春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6):828-833.
[4] 杜广胜.RNA干扰下调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对急性心肌缺血坏死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 牛俊芳,李佳.两种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心脏杂志,2014,26(5):558-565.
[6] 陶卫国,梁转合,陈华发,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NT-proBNP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8):3.
[7] Jones PH,Davidson MH,Stein EA,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simvastatin,and pravastatin across doses(STELLAR Trial)[J].Am J Cardiol,2003,92(2):152-160.
[8] 邱雪梅,张海英,郭志娟,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6,51(3):100-102.
[9] 郑玉云.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10和高敏C反应蛋自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7):491-493.
(本文编辑郭怀印)
河北友爱医院(石家庄 050000)
张霞霞,E-mail:zhangxiaxia@sina.com
信息:赵满,贾玉娜,张霞霞.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29-1231.
R542.2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0.024
1672-1349(2017)10-1229-03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