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树森
一、基本理念
(一)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教师教的原则;自主、合作、探究要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在每一个独立的学习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都要经过独学、对学群学、展示三个过程。教师的教在学生展示中进行。教师的教不是大段的讲授,而是根据学生在展示中暴露的问题和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纠错、拓展、概括、总结等。课堂要成为学生的学堂。
(二)实现新课程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按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课堂教学呈现循环的“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与展示过程中的后教”“训练与拓展提升”四个环节。
二、实施细则
(一)基本要求
1.师生民主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统领者,也不存有话语霸权,课堂专制,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高举尊重大旗,实施感动教育,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良好环境。
2.激励创新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的内驱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
3.联系实践
学习切实注意联系实际,运用活生生的事例,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听到、看到的事件来促进学生理解、剖析、归纳、总结、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4.注重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特点、规律,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知识内在的关联,分清层次,记住要点,上课不是死记知识,而是找方法、寻规律、抓特征。
5.关注全体
不搞精英教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尤其对薄弱生要倍加关爱,尽最大可能提供方便、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培养其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不同任务,逐渐缩小优弱差距,力争让最后一名也能成才。
6.注重合作学习的组织
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
(二)实施过程
1.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1)课前准备或作业完成情况反馈:可以是上课前,根据老师批阅所打的等第由专人折合成小组所得的分数,在课前公示在黑板上指定的栏目里,适合于课上检查,由教师指定每组的同质学生参与比拼,并记录,纳入评价。
(2)创设情境,激發情趣:教师要学会怎样最经济地利用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所要研究的话题上来。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具备学科知识学习要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关注探究,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3)明确学习目标: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在副版面上,引课后对本节课学习目标加以研读和进行必要的勾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化、清晰化。板书的目标要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目标,任务可操作,达成情况可检测。学习目标定什么就教什么,学习目标定什么就训练什么、检测什么。
2.自学、对学、群学
先自主研读,再合作探究。借助导学案和教材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先同层对学,再相互研讨,解决各自没能解决或没能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或把全组都感到困难的问题进行提炼,上交到老师,然后再由老师组织,向全班征集解答方案。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要对原有的备课计划做必要的调整。这个环节时间的长短,一定要按需而定,在小组内,先是每一个人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困惑,然后由组长组织,做好分工,在小组内有秩序地相互讲解。把那些在小组内解答不清楚的知识点提炼出来上交给全班。如果看到学生无事可做,可以直接进行下一个环节,切忌把本环节变成简单的相互对照答案和修改答案。
3.展示与展示过程中的后教
(1)任务分工,展示准备:首先,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把本组分得的任务弄清楚,找到答案,组内先达成共识;第二步,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各自特征进行合理分工,由谁板书,由谁讲解,由谁总结归纳,由谁进行应用拓展等快速安排妥当。准备板书和准备讲解的同学要同时进行,确保向全班展示前在本组内都有个预展,把一些简单低级的错误找到后加以更正,尽量提高展示的质量。
(2)展示学习所得,讲解新知:确保脱稿,展示的是自己小组共同学习的成果,有归纳、有概括、有提升,不应是简单的复述,如内容量大,难以脱稿,可以借助板书。板书要精心设计,合理利用彩粉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便于解读、理解和记忆。
4.训练与拓展提升
(1)巩固提高、学以致用:学的目的在于能用,在用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是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必要手段。训练及检测的量和难度要适中,既要确保检测质量的需要,又要考虑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每一个问题的选择,都要紧扣学习目标,都要为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服务。
(2)课堂小结:紧扣课前出示的学习目标,一一兑现自己本节课任务的完成情况,列数自己的收获,查找不足,对于不足要及时提出或作出补救措施,力争做到堂堂清。
(鸣谢:在论文撰写和教学实践中得到齐齐哈尔市教育学院张玉民教授及本校领导、教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