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婺源茶产业初探

2017-06-26 12:13黄茜丁以寿
茶业通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婺源茶农绿茶

黄茜,丁以寿



民国时期婺源茶产业初探

黄茜,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6)

民国时期婺源茶产业呈现了起伏交替的变化,探究其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是主因,世界战争是祸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国时期婺源茶园面积在政府、茶农和茶商的相互影响下,有起有落,整体还是呈下降趋势;茶园面积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茶叶产量;二是民国时期婺源茶叶加工技术十分先进,婺源历史上盛产名茶,因此茶叶种植栽培精细、引用茶叶机械也是在全国前列;三是民国时期婺源茶叶对外贸易也是呈现波浪式增减。

民国;婺源;茶产业;产量;加工;对外贸易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因地处婺江之源,故称“婺源”。婺源县在徽州的南端,幅员颇广,位于婺江上游,下通江西乐平,经饶江入鄱阳,连长江。婺源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山地丘陵区,气候湿热,温度和土壤皆宜于茶树生长。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生产发展跌宕起伏,兴衰交替,以衰而终。

1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产地、茶园面积及茶叶产量

1.1茶叶产地

徽州六县皆产茶叶,产区的面积、产量以婺源为最大。婺源县产茶以县城附近为中心,东北乡产量最多,西南较次,东路以江湾、汪口,北路以清华,南路以太白,西路以许村较为集中地。

婺源县地方狭小,人口稠密,西南方略空旷而东北方山林众多,西南方多种植粮食作物而东北方因地势颇高,牛犊不能上去耕田,小溪山涧里的水难以浇灌,只能依赖雨水灌溉,每年收获都不足以满足当地消费,当地人不得不在山林中种植茶叶。因此婺源县茶园分布与地势高度成正比,高山越密布,茶园规模越大。

表1 婺源县茶叶产地分布表

资料来源: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第六卷第七号1934第119页。

由表1可知,婺源县主要产产地有:江湾、小秋口、上溪头、下溪头、庆源、济溪、鹤溪、上坦、下坦、晓起、龙尾、港头、沙城、砚山、曹村、沱口、思口、花桥、小源、裔村、延村、金竺、段萃、长径、里外窑、沽析坊、高湖山、大郭山、玉坦等。婺源茶产地分东乡、西乡、北门、南乡四区,以东乡产量最多,其次是北乡,西乡、南乡产量最少。婺源的茶叶集中地主要有四处,四乡各一,东乡为汪口、西乡为许村、北乡为清华街、南乡为太白。

1.2茶园面积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全县茶园面积的最高潮期为6870hm2,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是全县茶园面积的最低潮期为3201.6hm2。民国时期的茶园面积是呈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茶园面积增减与产茶量基本吻合。茶园面积的下降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首先,民国时期战事频繁,茶叶滞销,并且茶叶外销受到洋商抑制,使得当时婺源大部分的茶叶出口受阻,这对主要依靠对外贸易的婺源茶叶来说无疑晴天霹雳,当时婺源民间流传的“茶叶不抵钱,磨碎当黄烟。”“茶价贱如糠,茶捐凶似狼,茶农沿门讨饭飘异乡[1]。”等歌谣;其次,民国时期,除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征税外,逐级还巧立名目,擅自向茶农摊派各种苛捐杂税。赋税的繁重无疑给茶农承重的打击;最后,茶叶的供过于求,价格低廉以及各类赋税使得茶农丧失了种茶的积极性,茶园的粗放管理,使得茶园面积一落千丈。

图1 民国时期婺源茶园面积

1.3茶叶产量

民国期间婺源茶叶产量有起有落,呈现波浪式变化(如图2所示),不仅茶园面积制约茶叶产量,国家政策、行业竞争都对茶叶产量有很大影响。

图2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产量

在整个民国时期有两个时间段为婺源茶叶产量发展较好:民国初年(1913~1923年)及1938~1941年。

民国初年,民国政府为振兴中华茶业,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改进栽培技术、推动机械制茶,成立产销组织等,推进茶业发展。民国四年(1915),在全国创办了三个茶业研究实验机构,如安徽祁门“农商部安徽模范茶场”,并从印度引进了一台手摇揉捻机,力争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推动机械化制茶,发展茶叶生产。民国二十七年(1938),民国政府联合组织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开始复兴行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婺源成立运销委员会,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实行统制。同年四月组织成立茶叶运销合作社。组织了燕山、洪村、港头3个产销合作社,入社1578人,贷款21万元,制茶6000箱。民国二十九(1940)合作社发展到22社,社员6980人,制茶18000箱[2]。民国三十年(1941),合作社发展到55社,社员遍布全县各产茶区。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终因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国内战火纷飞,海运不通,外销停滞,农村经济萧条,物价飞涨,茶价一跌再跌,民不聊生,茶园荒芜。茶叶生产几经兴衰,滑到了崩溃的边缘。

2.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生产

婺源茶叶生产包括了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茶叶加工需要经过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茶农负责初制阶段,制成毛茶后交给茶号进行精制。民国时期婺源的茶叶生产整体处于徽州茶业前列,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使得婺源茶叶的对外贸易出现几度兴旺。

2.1茶园管理

婺源茶农有的两项茶园管理措施——中耕和施肥,细究起来,目的也更多在以增加产量,而非改善质量。农民对产量的敏感程度高于质量,与茶叶的生产技术有关,茶农将鲜叶摘下后,需要自行初制成毛茶,而茶树质量的优化则是技术含量更高、不易捉摸的生物技术,农民更容易、也更愿意在毛茶初制阶段通过优化手工来改进茶叶质量。

茶树日常维护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中耕,按照我国农民的习惯,耕锄深度6~15cm为浅耕,15~20cm为深耕,中耕深度应介于两者之间,徽州地区茶树中耕一般每年两次,2、3月间一次,8、9月间一次。“深度普通约五寸”,中耕之前顺带进行除草。中耕多用女工,每工二角,雇用女工完全是因为她们的工资水平低于男工。婺源对中耕重视在徽州各县为最高,婺源“大畈一带,茶农耕作尤勤,多有行三次中耕,两次除草”。而且园地茶树的中耕次数一般较山地为多。在婺源茶地中还有一种现象普遍,茶农为增加产品,多于茶丛内夹种玉蜀黍、大豆、黍、荞麦、大麦、小麦和蕃椒等间作。茶农实行茶地的除草和中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这些间作的杂粮。

除中耕、除草外,茶农也对茶树使用肥料。所用肥料以人类粪、豆饼和草木灰之类为多。婺源茶农的施肥,一般与中耕同时进行,据此推算,一年也以两次居多,但是山地茶株因操作困难而很少施肥[3]。

2.2茶叶加工技术

婺源茶叶质量的优化需要技术含量更高、不易捉摸的生物技术来体现,因此负责精制阶段的茶号就会在提高茶叶加工技术下苦功。

龙腾俞仰清是婺源县第一个实行茶叶精制机械化的茶商。民国十六年,他筹集巨资,从外地购进高扬程抽水机,引龙溪河水上山,灌溉花园基地的珠兰、茉莉花,是婺源县自动化喷灌之始。又购进一套德国产的茶叶精制加工机械设备,计有柴油机3台、抖筛机1台、切茶机1台、六角形滚筒车色机16台,将“祥馨永”茶号改建为婺源第一座机械化茶叶精制厂——“祥馨永茶厂”,使茶叶加工量由原年产10t增至25t以上[4]。

图3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精制程序

清末民初,婺源绿茶精制工艺因各茶号、茶司掌握不同,或因原料茶内含水分不同,出现了生做熟做两种工艺(如图3所示)。生做即将毛茶原料直接经筛、扇、㨔、拣、烚、工艺完成成品茶。而熟做是先将粗细长短不一的毛茶用三、七号筛,分出三、五、七3个段次,然后进行分别补火,经补火烚过的毛茶再经分筛、抖筛分出长、短、粗、细。抖筛底下茶用扇(风车)取出珍眉、针眉;抖筛上茶经切、抖分筛,制成贡熙、会熙、熙春,长形茶制成凤眉、蛾眉等。高档珍眉需上盘做净。最后,各种茶再经手拣、补火、割末、清风拼配成各种成品。但产品花色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历有变动,且各茶号产品也不统一。

民国初年,民国政府为振兴中华茶业,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改进栽培技术、推动机械制茶,成立产销组织等,推进茶业发展。民国四年(1915),在全国创办了三个茶业研究实验机构,如安徽祁门“农商部安徽模范茶场”,并从印度引进了一台手摇揉捻机,力争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推动机械化制茶,发展茶叶生产。

3.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对外贸易

3.1茶叶对外贸易运销路线

1842年,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此后婺茶转由上海口岸出口。“徽茶内销不及十分之一二,十分之八九均为外销”,[5]民国时期婺茶外销传承清代传统,由茶庄、茶号收购毛茶加工精制后销售。婺茶精制分“路庄茶”和“土庄茶”。婺源本地精制的箱茶称“路庄茶”,把初制毛茶运往上海、广州再加工精制的箱茶叫“土庄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6日)上海《申报》以《婺源茶叶工人代表大会记》为题,报道了大会盛况,文中记载:“本埠婺籍茶栈有九十余处,全体工友三千余人。”那时仅上海闸北区就有婺源人开设的茶栈、茶号50多家。民国二十七年(1938),婺源人在屯溪设厂14家,可见当时婺源茶商茶号之盛。婺源茶叶对外贸易的繁荣使得其形成了完整的运销路线。

民国初,茶叶外运绝大部分走上海,究其原因是走上海与走广州相比,时间短、路途近、费用低。

图4 婺东之茶运销路线

图5 婺北之茶运销路线

图6 婺西之茶运销路线

具体外运则是婺东之茶先船运至江湾,再肩挑过五岭到休宁,从休宁经水路到屯溪,从屯溪由新安江船运杭州,再由杭州车运到上海(如图4所示)。婺北茶叶大部由水运到清华,从清华人工肩挑过浙岭至休宁上溪口,再船运至屯溪,再水路运杭,杭车运到上海(如图5所示)。婺西茶则先人挑至与浮梁交界的樟树亭,再由人力车运到景德镇,后由昌江水路运至鄱阳,由鄱阳水运到九江,最后入长江上轮船直达上海(如图6所示)。

3.2茶叶对外贸易品类

婺源绿茶大多以炒青绿茶对外出口,婺绿的品种繁多,分为蝦眉,凤眉,贡熙,特熙等等。婺源绿茶质优产富,为国内箱茶出口大宗,婺绿在茶市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上海茶市绿茶价格多视婺绿开盘价格而定“沪上路庄绿茶市面,几视婺茶开盘价高下为标准,其在茶市立场,至关重要。”[6]表2是1939年婺源绿茶各花色箱额价格的统计表[7]。

从表2可见当时婺绿出口的花色众多,其中的珍眉、贡熙数量多,性价比高,流传了下来。到1965年,被选为出口外销的正茶。

3.3茶叶对外贸易价格

表3反映了民国时期婺源茶叶的售价,从中可以看到1937~1938年(民国二十六至二十七年)是茶价的低谷期跌到16、17元/50kg,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治腐败黑暗、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茶叶也就陷入不振的地步;二是茶农制茶成本提高,但依旧无路可销,只能低价压价“自芟草施肥、采摘、焙制至成茶,每50kg成本至少二十余元。茶农大亏血本,因而茶农废弃茶园或改植他品。”

表2 婺源绿茶各花色箱额价格

资料来源:《二十八年婺源绿茶各花色箱额价格统计表》,《江西茶业》民国二十九年,第一卷,第一期.

表3 民国时期婺源茶叶出口售价

资料来源:刘隆祥 《“婺源”经济史略》:《婺源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一辑,浙江新华印刷二厂承印,一九八六年五月

民国时期,“婺绿”毛茶市场价格颇不稳定,时高时低,悬殊较大。民国十一年(1922)毛茶45元/50kg(安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二年(1933),毛茶最高价100元/50kg,最低50元/50kg(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五年(1936),婺东、休西名家茶80~90元/50kg;民国二十九年(1940)最高70元/50kg,最低35元/50kg。“婺绿”市场价100元/50kg,屯绿只能售80~85元/50kg,而浙江绿茶仅售70~75元/50kg,由此,婺源精制茶号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民初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婺源绿茶不仅品质优异,而且初、精制技术十分精湛,海外市场声誉日著。民国二十年(1931),美国作者威廉·乌克斯在他所著的《茶叶全书》中盛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气,味特强。后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和国民党血腥统治,残酷破血压榨茶农,物价骤涨,茶叶成本增大,茶叶贸易不振,价格低贱。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毛茶每50kg中心价315元,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每50kg中心价360元。但法币贬值,茶叶出售每50kg毛茶只能换取50~100kg米的价格。尽管当时也采取了一些形式上的措施,如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所成立的“茶业复兴委员会”,意欲恢复茶叶生产,但这些并未付诸行动。

3.4茶叶对外贸易量

民国时期,婺茶出口外销总量起伏较大但与婺茶生产量的变化基本吻合。茶叶的出口贸易量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至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期。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域内8家洋庄茶栈某月成交外销茶总量5271箱,婺茶外销之盛,就此可见一斑。民国十九年(1930),婺茶外销85454箱,约2550t;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931~1933),每年外销茶6万多箱,约2000t左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精茶出口8.8万箱,茶号246家。[8]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当局推行茶叶产销合作社以后,婺源茶叶的产量得到了恢复发展、售价也是节节高升。在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婺源茶叶产量突增,达2335.5t,精制箱茶八万八千箱,1941年(民国三十年),全县精制茶叶的茶庄、茶号从民国二十三年的一百七十八家发展到二百四十三家。[9]

表4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929~1933)歙、休、婺三县茶号数及1933年产量

资料来源:1、李焕文:《安徽祁门婺源歙县黟县绩溪县六县茶叶调查》,《工商半月刊》纪念号,第81页。2、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第六卷第七号,1934年,第118页.3、王中音婺源茶叶产制史

表4反映出1929~1933年,主要生产屯绿的歙县、休宁、婺源三县的茶号中婺源县茶号排在第一位;1933年婺源的茶叶产量居整个徽州之首,占到整个徽州产量的29.3%,种茶面积占到徽州产茶面积的29%。可见婺源在整个徽州茶业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上表是根据民国二十二年的资料估计而得的,如果按照鼎盛时期的产量,估计不止这个数字。“盖当华茶振兴时期,皖南茶产,奚止此数,祁门一县而论其产量曾达五六万担(约2500~3000t)”[10]。

据贸易委员会编二十七年(1938)管理全国茶叶报告贸易委员会各省办事处产量报告,浙闽赣湘各省有关茶叶之报告书等统计[11];浙江每年产外销红绿茶产量9000吨、福建7000吨、安徽9000吨、江西190吨、湖南6250吨、湖北8250吨、云南1500吨。根据以上产量排名安徽省是第三位,然而安徽出产的祁红是作为上等红茶出售的,屯绿叶是作为高级绿茶出售的价格相对要高,其中湖北省8250吨,约8000吨是砖茶,砖茶价格低廉,总产值自然在于安徽之后。安徽的外销茶8000吨中约有5000吨是上等的外销绿茶,3000吨是举世闻名的红茶,茶价比浙江外销红绿茶高几倍,因此安徽茶的总产值是排在第一位的。

民国时期婺茶发展之起伏,社会动荡不安是主因,世界战争是祸首。古人云,唯国泰则民安,政通则人和,人和则业兴。这是对民国时期婺茶兴衰的客观总结。

4 结论

纵观历史,婺源茶产业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呈现低迷的状态。从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生产及茶叶对外贸易来分析其原因。

4.1茶叶产地、茶园面积及茶叶产量

婺源的地理条件山多地少,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其高山密布,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历史名茶,民国初期茶园面积居高不下,随着国内外战局不断,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农村茶户普遍破产,无力经营茶园,土质日趋薄弱,婺源茶叶的品种退化,产出的茶叶品质和香味都逐渐下降。采摘焙制的不精细、包装的不标准规范、出口机制的不健全等使得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减少。

4.2茶叶生产

婺源茶叶生产和加工离不开茶农和茶号的相互配合,茶农负责茶树种植栽培和毛茶初制,中耕和施肥技术处于徽州前列;茶号负责精制,茶号内部工人各司其责,管理规范,引用先进机械设备,为徽州最早。

民国时期政府在抗战胜利之前对婺源茶叶的生产予以重视,建立改良场、院校,政府也开设了茶叶期刊,对婺源茶叶的加工技术,品质审评等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使得婺源茶叶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4.3茶叶对外贸易

由于当时的婺源茶叶大多通过对外贸易远销海外,因此对外贸易对婺源茶产业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其他国家抢占对外贸易份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茶叶生产外销日趋下降,加之印度、斯里兰卡抢占了欧洲的红茶市场,日本则挤占我国传统的绿茶市场。日本茶园虽同属小农经济,但采用科学方法和新式机械来栽培制造茶叶,而且他们的政府极力采取各种保护政策来与我国竞争,近年以来,各处茶客之亏折者,无不盈千累万,说者谓价由西人所定。”[12]帝国主义不仅掌握种茶技巧又控制了定价权,导致了茶商的茶叶价格低贱,有的只能折本或破产。

英国对华茶打压:英国政府对印度锡兰之茶,其出口税全免完纳。日本则每百斤不过完洋一圆。中国则不然,每茶百斤须纳关税库平银二两五钱,又加厘捐及各项捐款甚互。而价目益贱,夺利者不更得计乎?”[13]如此导致华茶在英国销售几乎全面停顿。出口机制的不健全等使得政府税收减少,因此政府对于茶叶对外贸易并不积极。

[1] 裘金印,王永刚,卢新松.2011年婺源茶业经济运行良好 奏响“二十五”跨越发展新乐章[J].蚕桑茶叶通讯,2012(1).

[2] 裘金印.茶香婺源[M]2013,70-90.

[3]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祁门红茶之生产及运销[M].金陵大学,1936,24.

[4] 胡文彬.协和昌”史略:《婺源县文史资料》内部资料[M]婺源县印刷厂,1993(4):20-25.

[5] 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432.

[6] 婺源茶业之概观[J]工商半月刊,1929,1(9-12):7.

[7] 二十八年婺源绿茶各花色箱额价格统计表[J]江西茶业.1940,1(1).

[8]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J],国际贸易导报,6(7).

[9] 刘隆祥 .“婺源”经济史略:《婺源文史资料》内部资料[M]新华印刷厂,1986(1).

[10] 袁仲逵.茶叶[M].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质增产推销委员会,1943,1.

[11] 李焕文.安徽祁门婺源歙县黟县绩溪县六县茶叶调查[J],工商半月刊,1935,79-116.

[12] 论茶务,皇朝文编[M].4(7).

[13] 项文瑞.丝茶烟布合论[M].10-15.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7-03-23

黄茜(1993-),女,江西萍乡人,汉族,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茶叶经营管理与茶文化。Email:498924897@qq.com。

K250.6

A

1006-5768(2017)02-075-07

猜你喜欢
婺源茶农绿茶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早春茶”开采
乡愁里的婺源
快乐的小茶农
红樱绿茶两相欢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