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婷
(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230)
抑郁症又被称为抑郁障碍,在临床上以显著且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属于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患者发病后情绪低落、自卑、内疚、自责,严重的甚至有自杀行为的出现。其中,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概率最大,而有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患者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功能对其自杀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对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功能对其自杀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1-2]。本文选取2014-12—2015-12间我院收治的首发抑郁症并有自杀行为的30例自杀未遂患者与同期在我院收治的30例首发抑郁症无自杀行为的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分析了家庭环境及家庭功能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本文选取2014-12—2015-12间我院收治的30例首发抑郁症并有自杀行为出现自杀未遂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收治的30例首发抑郁症无自杀行为出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有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的为55岁,年龄最小的为18岁,平均年龄为(32.8±4.6)岁;对照组中有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的为54岁,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3.7±3.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且家属已经知道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同意参加本次实验研究,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实验研究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运用家庭环境评价量表以及家庭功能评价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在患者参加实验研究后的2d对患者进行评价,家庭环境评价量表中包括家人亲密度、情感表达水平、控制水平、娱乐性以及矛盾性等内容,前四项评分越高,矛盾性评分越低表示患者家庭环境越好;家庭功能评价量表包括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水平等内容,评分越低表示患者家庭功能越好。
对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家庭环境评价量表中的家人亲密度、情感表达水平、控制水平、娱乐性以及矛盾性评分和家庭功能评价量表中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水平等指标的评分情况均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及全面的记录,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以及保证。
研究组患者家庭环境评价量表中的家人亲密度、情感表达水平、控制水平以及娱乐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矛盾性评分却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家庭环境分析 分
研究组患者家庭功能评价量表中的情感介入与行为控制水平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庭功能分析 分
目前,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尚未得到明确,临床上认为这一疾病的出现与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以及思维迟缓、躯体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等表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一部分首发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自杀的意念或者行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3-4]。
家庭环境指的是家庭所处的客观环境,也是家庭内部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和氛围,个体往往会受到家庭内部环境的影响;家庭功能指的是家庭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家庭功能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可以满足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的多种需求[5]。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功能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有自杀行为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以及功能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患者的负性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解,因此患者容易产生自杀的意念并出现自杀行为[6-7]。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得到家人更多的陪伴和照顾,让患者得到一定的心里支持,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让患者在较好的家庭氛围中更好的接受治疗,并降低家人之间矛盾发生的概率,患者不易出现自杀行为,而家庭功能则有助于家属情感的介入,让患者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与支持,这对患者的治疗来说均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中的家人亲密度、情感表达水平、控制水平、娱乐性评分及矛盾性评分和家庭功能中的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水平等指标和因素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为首发抑郁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鼓励患者家属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功能,让患者更加积极的接受治疗,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和质量。
[1] 申景进,陈向一,黄国平.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疗效的相关性[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2):78-81.
[2] 崔鹤,小平.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及应付方式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6):3160-3161.
[3] 杨正兴.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9):23-25.
[4] 朱孔美,王传玲,王东.伴自杀倾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2):77-78.
[5] 谢艳红,李映娟,王相兰,等.家庭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6):543-545,548.
[6] 马莎,张旭,李竺君,等.首发与复发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26(1):19-22.
[7] 申景进,陈向一,黄国平.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疗效的相关性[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