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第二中学校 陈晓东
一题多解再深入,多解归一想关联
——以平面几何解题教学为例
☉重庆丰都第二中学校 陈晓东
平面几何的解题教学常常是教研难点,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也不轻松,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几何题,需要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具体到解题教学时,往往这条辅助线是“空中飞来”“显然可作”之类,让本来不会的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本文整理近期教学过程中收集的一些典型几何题例,对比不同辅助线,并跟进教学思考,供分享.
考题1:如图1,已知扇形AOB的半径为6,圆心角为90°,E是半径OA上一点,F是弧AB上一点,将扇形AOB沿EF对折,使得折叠后的圆弧A′F恰好与半径OB相切于点G,若OE=4,求点O到折痕EF的距离.
图1
图2
思路突破:如图2所示,作出点O关于折痕EF的对称点O′,则点O′即为折叠后的圆弧A′F的圆心.连接O′G,由圆弧A′F恰好与半径OB相切于点G,得O′G⊥OB于点G.由题意知O′G∥AO.接着可得△O′OG∽△OEH.可设OH= x,则OO′=2x.OE=4,O′G=OA=6.由△O′OG∽△OEH,得比例式,即,化简得x2=12,解得(负值舍去),问题得解.
另解思考:如图3,作出点O关于折痕EF的对称点O′,则点O′即为折叠后的圆弧A′F的圆心.
类似上面的探究知O′G∥AO,O′G=OA=6,连接O′A,容易证明四边形OAO′G为矩形,则△O′AE为直角三角形.由O、O′两点关于折痕EF对称,容易想到连接EO′,则EO′=EO=4.
图3
回顾反思:另解思考巧妙发现了图形中蕴含的特殊性,即O′G∥AO且O′G=AO,从而联想到连接O′A后得到矩形OAO′G,再利用翻折问题中的边不变性,联想到连接EO′,进而确认特殊直角三角形O′AE.
变式追问:求折痕EF的长.
思路简述:如图4,在Rt△OHE中,可求出EH=2;在Rt△OHF中,可求出.从而折痕EF=EH+FH=
图4
图5
考题2:以半圆中的一条弦BC(非直径)为对称轴将弧BC折叠后与直径AB交于点D,AD∶BD=1∶3,AB=8,求BC的长.
思路简述:如图6,延长AC、BD′交于A′,连接CD′,根据对称性先确认A′C=AC,A′D′=AD,再利用△A′CD′∽△A′BA,可得乘积式A′D′·A′B=A′C·A′A.设AC= x,则2x2=16,解得.再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图6
图7
另解思考:想清另一段弧BDC所在圆心O′,构造图7分析,连接O′E、O′C、O′B、O′D,作O′E⊥AB于E,作CF⊥AB于F.在等腰△O′BD中,BE=3,进一步在Rt△O′BE中,确定O′E的长为,于是CF与O′E的长也为,CO与EF的长为4,于是BF=7.最后在Rt△BCF中,可得
考题3:定义:有两条边之比为1∶2的直角三角形叫作潜力三角形.
如图8,△ABC中,∠ABC=90°,D为AB边的中点,E为CD的中点,DF∥AE.
(1)设“潜力三角形”较短直角边为a,斜边长为c,请直接写出c的值;a
图8
图9
(2)当∠EDF=∠DCF时,求证△BDF是潜力三角形;
(3)若△BDF是潜力三角形,BF=1,求AC的长.
思路突破:如图9,着眼于D为中点且DF∥AE这个双重信息的启示,添加恰当辅助线,作EH∥DF交BC于H点,根据相似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容易确定H、F为边BC的三等分点,再由DF=CF,所以△BDF中,DF=2BF,问题获得解决.
回顾反思:在图9中,还可过B作BG∥FD交CD的延长线于G点,可以确定D、E为线段CG的三等分点,从而看出该题的深层结构,感受到不同方法都能解决问题.
考题4:如图10,在矩形ABCD中,E、F分别为AB、CD上两点,且∠EBF=∠DEF=45°,试用等式表示AE、EF、CF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予以证明.
图10
图11
图12
思路突破:如图11,延长BA、BC交直线EF于G、H,可确认△BG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BEG绕点B旋转90°到△BG′H的位置,再证出△BG′F≌△BEF,从而把GE、EF、FH集中到△FG′H中,而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注意说清∠G′HB、∠FHB都是45°).这样根据勾股定理得GE2+FH2=EF2,再转化为2AE2+2FC2=EF2.
结构反思:如图12,补成一个大的正方形BHKG后,容易确认两个经典的性质,一是MN=GM+HN,二是GE2+ FH2=EF2,或者2AE2+2FC2=EF2.
1.教师备课需要追求一题多解,并深入思考“一题何以多解”.
对于一些经典考题,教师拟选用例题重点讲评时,就需要深入思考该题的不同解法,并比较不同解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教师本人要深入思考:一题何以多解?这些多解之间的关联何在?不同思路的辅助线是基于什么想法得到的?是基于哪一种基本图形?(如考题4的结构是一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经典结构,如图12所示)是基于哪一个数学定理的基本图形发展而来?是否体现了从标准图形向非标准图形的变式?教师备课前多思考上述问题,则解题教学就有了深度,从就题讲题追求一题多得、讲一题会一类的高效课堂.
2.不同解法需要经过优选,并引导学生思考“殊途何以同归”.
备课时教师可能会对同一道习题获得多样化的解法,但并不代表这些解法都要进入课堂,因为有些经典问题的不同解法可能多达10种,而且有些解法本质上大同小异,无须在宝贵的课堂上一一展示,这时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优选不同解法,挑选一些典型解法,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不同的解法“殊途何以同归”.比如考题1,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解法,而且还可以成果扩大,给出变式追问,让学生继续求解;再如考题2的两种思路,不同的平行线添加都能实现问题的解决,然而将这两种辅助线都添加在同一图形(如图9)中时,学生就能发现一个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基本图形,这也是引导学生“回到概念去解题”.
3.追求最少的条件及最简的证明,并引导思辨解法的繁简.
我国数学家中科院李大潜院士曾指出:“数学上追求最有用(广泛)的结论、最少的条件(代价)及最简洁的证明,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会逐步形成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的习惯和风格.”面对一些典型问题的求解,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有这样的追求.常常看到不少学生面对习题讲评时,只是满足于答案的获得,不能深入思考不同解法,特别是对不同解法之间的关系缺少深入的思辨,比较它们的繁简,这时要通过一题多解、解后回顾,训练学生的求简思维,促进他们形成尽善尽美的习惯和风格.想来,这也是数学育人的追求吧.
1.王海燕.删繁就简凸显本质,退回原点推导公式——以一道坐标系中旋转难题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7(3).
2.贺清伦.解题研究再深入:以一道习题网络研讨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7(3).
3.王成.同类链接促进感悟,模考讲评提升效益——以一次模考题的链接讲评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7(2).
4.金弘鑫.解后反思看清结构,变式改编成果扩大——以一道八年级期末模考题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