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道》意旨初探

2017-06-24 08:35方硕文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原道文心雕龙刘勰

方硕文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的分析,探究其中几个关键字“文”“道”“德”的真正内涵,以此进一步分析刘勰的文学认识观。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原道 文学本质论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名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原道》为全书“文之枢纽”部分之首,总起全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鳃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文心雕龙》五十篇是《易经》“取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之意,在易学文化体系中,“不用”和“用”乃本末之关系,这里所谓“不用”之本即是《原道》。故此,《原道》在《文心雕龙》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就要理解《原道》。

一、原道之“文”

《文心雕龙·序志》言:“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①可见前五篇为全书总纲。《原道》又为其首,开宗明义,是纲中之纲。刘勰的“文”起源理论就集中体现于此篇,因此,对此篇的正确理解是把握《文心雕龙》的关键。

《原道》首篇首句即言“文之为德也大矣”,暂且不提争议颇多的“德”字,细分析此处“文”字之意。此处之“文”究竟指的是什么?

我们且看,比《文心雕龙》更早的作品中对“文”的解释。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②。——《尚书序》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③。——《论语·雍也》: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④。——《说文解字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⑤。——《古今通论》

由上可知,“文”应当有个同义字“形”,所指的应当是外在而可以观测的东西。文中刘勰用的大段排比:“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有心之器,其无文欤?”⑥这些排比中把“文”与“形”替换,似乎可以行得通。然而,这里的“文”仅仅是指的“形”吗?

我们先看刘勰所描绘的,除了人之外,自然界的“文”如何?

现将其中除了人之外的文列举如表:

可知,这里的“文”除了“形”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特征:“可感”、“美”。这是自然界可感的美丽声色,在刘勰看来,都属于文的定义之一,“有采”就是文的属性。

然后刘勰所要说的文,却不仅仅局限于这个。且看这句“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⑦?

刘勰在这里将心与文做了个对应,似乎心是文的必备条件。这样解释了如果按照刘勰对前面自然界的描述,人的文就应当是外貌或者声音。然而人是“有心之器”,自然与寻常动植物不同,刘勰鲜明地指出了文与心的关系。人是“有心之器”,绝非“无识之物”。即人有思维、有语言,所以人之文自然也不同。刘勰关于人文的表述为:“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⑧如果将其中逻辑思维提取出来,就可以归纳如下:

天地之心→人→心→言→文

这里的文应当是狭义化的文章。刘勰又指出了思维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心与言是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里学者黄侃的表述如下:“寻绎其旨,甚为平易,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⑨这里还有一个“自然之道”的问题,将在第二节分析。

刘勰文中大段类比并非仅为铺陈,在排比的最后,刘勰用了一句结语:“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⑩刘勰得出的结论是“文章”有形有声,那么何为“形”而何为“声”?这里就必须联系上文的“叠璧焕绮”“藻绘炳蔚”“雕色贲华”“结响激韵”。无识之物的文有采,有心之器的文亦要有采。这两处的采是相通的,都是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到外的美。

由此可以联系整本书,《文心雕龙》关于文的各项要求,其实就是将“美”贯彻文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内容优美、辞采动人,还有声律和谐,谋篇布局皆形式得到,只有各方面统一,才能称得上好的“文”。且看《文心雕龙》各篇标题和分类如表。

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刘勰深深感佩,他一方面用文字描述了对文章的要求,另一方面他的文字都贯彻了这些要求,刘勰在描述文之美的过程中,遣词造句无不尽美。

二、原道之“道”

原道的意思就是本道,即后文所提的“本乎道”,那么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呢?

将文章中有关“道”的部分列举如下:

1.“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11}

2.“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12}

3.“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13}

4.“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14}

5.“道心惟微,神理设教。”{15}

先从第一句开始分析,在第一句的表述中道就是天地之文。这个道究竟是道家之道、儒家之道,還是释家之道?抑或别有他意?

第二句依然有个逻辑问题,即“自然之道”是人文衍生的这个过程还是人文的结果?是“心言文”是“自然之道”,还是“人文”就是“自然之道”?

第三句揭示了第一句答案,刘勰这个骈文的排比将“道心”与“神理”放在一起对比,而第五句亦然。同时,刘勰在文中明确表述了“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16}。由此可知,这里的道,恐怕不仅仅是宇宙变化的规律,而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理”,刘勰应当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所说的自然之道,恐怕不能算作儒释道三家的任何一种,是一种神迹。

第二句的问题被第四句揭晓,第四句里有一个因果关系。辞之所以可以鼓动天下,是因为里面含有“道之文”,即“神理”的人文版本,那么,刘勰的意思是人文里有的就是自然之道。

因为文里拥有“自然之道”,所以人文自然贵不可言。那么,是所有人写的文章都是人文吗?刘勰自然给出了否定答案,“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17}。到这里,文和道之间才有了清晰的联系。

我们重新梳理脉络,发现刘勰的意思大概如下:

神理→道心→人→文

神理→道心→圣人→儒家经典

由此可见,《文心雕龙·原道》之中的道是与儒家的人道密切相关的。

三、关于“道圣文”体系的思辨

刘勰之所以把文章追溯到终极之道,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实意图。正如刘勰的时代,文学开始一种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明显极端走上了对形式的过分追求,《文心雕龙·序志》中称:“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18}

刘勰写作的意图,就是纠正这种过分追求语言繁缛而辞章华美的形式主义文风。那么如何纠正呢?刘勰在《宗经》中列出儒家经典为答案,为什么要学习儒家经典?刘勰又在《征圣》中给出解答,是因为圣人的文章“衔华佩实”,值得学习和模仿。那么为什么圣人的文章好呢?《原道》中给出了答案,因为圣人明道,刘勰在《征圣》中道“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19}和《原道》中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20}为“道圣文”建立了合理的逻辑体系。

然而刘勰的真意是如此吗?我们在看《原道》《征圣》《宗经》的时候,好像在看一道因果证明题,证明的结果就是《宗经》。所以,我大胆推测,刘勰的原意便是推广儒家思想,对当时文风进行纠偏与矫枉。为了给儒家经典找一个合理的依据,他进行了前面漫长的立论。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原道》中的某些地方逻辑混乱和意味不明;为何崇儒的学者会将道与超自然的神理相联系;答案便是所有言语都是为了《宗经》这个结果服务的。纵然如此,刘勰行为文采纵横,令人心折,优美的语言与精妙的文学理论交相辉映,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最光彩的一笔。

注释:

①⑥⑦⑧⑩{11}{12}{13}{14}{15}{16}{17}{18}{19}{20}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5:576,3,3,3,3,3,3,9,10,10,10,11,5,573,18.

②楊自伍,编注.古文经典·国学文史启蒙(大学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79.

③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60.

④傅如明,编著.中国古代书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8.

⑤李宝涩,编纂.诸子文粹[M].长沙:岳麓书社,1991:1036.

⑨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5.

参考文献:

[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元化.读文心雕龙[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原道文心雕龙刘勰
编后记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新品Intel芯原道M 7R通话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