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宜和教育”理念的太极文化课程思与构

2017-06-24 08:12罗先文阮祥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小学

罗先文 阮祥燕

摘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传承和弘扬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宜和教育”价值取向统摄学校课程建设,汲取中华太极文化精髓要义,积极开发并建构“太极养心”“太极健体”“太极立品”“太极益智”“太极塑美”等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和拓展“宜和教育”文化内涵和实践载体,为“至和儿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关键词:小学;宜和教育;太极文化课程;至和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54-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涵丰富,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系,塑造着中国灵魂的文化特质。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底蕴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资源。

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创建于1907年,学校传承和弘扬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宜和教育”价值取向统摄学校的办学实践,汲取中华太极文化精髓要义,积极探索并建构旨在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太极文化课程,不断丰盈“宜和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形态,开辟了“人和立校”和“文化育人”的崭新天地。

一、“太极文化”课程建构的缘起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根本保障,也是支持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架。我校萌生和提出建设太极文化课程的主张与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认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校情的分析与把握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一)基于对育人之道的求解

当下的小学教育中,重智轻德、重智轻能、重分轻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把教育窄化为“竞技教育”“育分教育”,一些学校在跟风盲从中迷失了自我,离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渐行渐远,以至忘记了教育“为什么出发”。有鉴于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呼吁: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一句话,教育应当回归到应然的本真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摆脱功利的束缚,反省检视教育的现状,建立起符合规律的教育价值观。中国传统太极文化“致虚极,守笃静”的思维启示我们,教育是一项静的事业,慢的艺术,需要我们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按照儿童的天性和生命生长的节律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切不可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导致儿童的早熟和畸长。太极文化的“守一求变”哲学还启示我们,小学教育是为人生未来作准备、打基础的教育,必须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追求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生长,才能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小学教育应当以“守一”为原点,以“求变”为生长点,在“守一”与“求变”之间不断建构与发展,进而形成新的平衡点,以促进学生按照自身的规律蓬勃生长。

(二)缘于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天王中心小学坐落在茅山脚下。千百年来,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的道家文化内核已深深植入当地人民的血脉之中,滋养了他们抱朴守素、崇真尚和的品质。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及其太极文化理念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天王镇地处丘陵山区,积淀了丰厚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的核心要义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与道家思想及太极文化异曲同工,揭示了万物有时,各居其宜,生发有则,顺性而为的自然规律,这与教化育人的本质属性何其相似。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的农业属性强调要把握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关键期适时播撒阳光雨露,要根据儿童的个性潜质因材施教,给予最适宜的教育,要尊重生命规律,力求使师生达到生命圆融的状态,享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出于对学校文化的承创

天王中心小学的百年办学历程积淀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众多文化遗产中,“人和立校”是最宝贵的文化传统。无论時代变迁,或是人员更迭,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人和”一直成为推助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光阴荏苒,时移世易。新时期,随着乡镇区划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村办小学的撤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量涌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激增,以及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等,使得学生生源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现象,这无疑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但天小人始终秉承“人和立校”的优良传统,恪守有教无类、包容悦纳的教育理念,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学校借百年校庆契机,挖掘、整理百年办学的文化积淀,通过追溯历史,观照现实,前瞻未来,清晰把握百年办学的文脉,合理汲取道家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儿童教育思想有机融合,重构了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出“回归教育原点,培养本色儿童”的办学理念和“至和至善”的校训,提出了“宜和教育”主张及培养“身心俱健、德智兼长、和谐发展”的“至和儿童”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终极价值追求。

哲学家尼采说过,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作为形而上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使“宜和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我们试图通过“太极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来践行和丰盈“宜和教育”的思想内涵,致力为“至和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太极文化”课程意涵解读

(一)“太极文化”的哲学意蕴

所谓“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认为:“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这一概念对后世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综上所述,“太极文化”的哲学意蕴奥妙无穷,博大精深,它汇集了佛之广大、道之精微、儒之至极、医之气化、武之内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其精髓要义则是强调一个“和”字。“和”是天地、阴阳产生的根源,是万物变化的根本,也是人们修身、治学、齐家、济世的基本准则。

(二)“太极文化”的教育意旨

以“和”为核心的太极文化强调“道法自然”,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到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论述不仅探究了宇宙的规律,而且对我们回归教育常识、回归育人本分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同时,以“和”为核心的太极文化强调内外兼修、和谐统一,揭示了教育的育人之道,启示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追求生命成长的和谐与完整,努力培养至和至善的现代儿童。

(三)“太极文化”课程的价值

古往今来,“太极文化”一直是人们强身健体、正心修德的精神依凭和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价值。在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汲取“太极文化”的精髓要义,积极开发并建构“太极养心”“太极健体”“太极立品”“太极益智”“太极塑美”等校本系列特色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宜和教育”文化内涵和实践载体,落实“至和儿童”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和谐成长寻求新的支点。

三、“太极文化”课程建构的校本探索

观照“宜和教育”的价值取向,遵循“至和儿童”的育人目标,天王中心小学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建立起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太极文化”课程体系。学校通过营造浓郁的“太极文化”环境氛围,寻求适宜的课程实施载体和路径,致力将“太极文化”的精髓要义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外化为学生的形象气质。

(一)怡情养心——打造“太极文化”的物态环境

1.营造“太极文化”特色环境。学校的建筑景观、文化墙、楼道、班级文化牌等物理空间力求体现“太极文化”特色,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太极文化气息。校园十景之一的“金鼎呈祥”,坐落在学校大门的醒目位置,警示师生铭记“百年天小”厚重的历史。这里的“鼎”,提醒着我们时刻牢记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责任。“一言九鼎”“鼎足而立”,种种关于“鼎”的寓意,都融合了天小“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至和至善”的太极文化意蕴。校园内,常绿树高低错落生姿,花坛中花草四季缤纷,体现校园与庭园的渗透流动,寓教育性、艺术性、活动性为一体。课间,学生们在校园中欢快律动,连百花丛中的校园十景之一“韵律十环”也跟着灵动起来,既彰显了校园生活的生机、活力,又于无声处将“动静结合”“和谐生态”的太极文化气息,浸润进学生的品行与心灵。

2.建设“太极文化”特色场馆。“太极文化”场馆既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的载体,又是学生修习太极拳、剑、操的场所。学校投入重金精心设计,重点打造“太极文化”场馆。目前我校800多平米的太极馆正在规划建设中,场馆分陈列区、演练区、办公区、休息区、器械区、服装区等区域,让学生在特色环境中感受“太极文化”的精髓,体悟外柔内刚、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太极要义,并通过自身修为,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3.创设“太极文化”实践基地。句容是著名的道家圣地,“太极文化”资源丰富。学校依托茅山道院、句容葛洪苑、句容太极馆等当地太极场馆,作为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并聘请相关有学识的校外人士作为辅导员,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活动。2016年暑假,我校组织一批师生在葛洪苑里进行了封闭式系统性训练。今年暑假我们仍将继续进行强化训练。

(二)健体润德——构建基于“太极文化”的运动项目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派生事物,是形质相成、养心健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1.自然圆融,道法自然。太极拳强调身体的放松,不过度追求肢体的牵拉与撕拽,动作自然舒缓。每一位初学者都能感受到身体的运行而不紧张。学校通过体育课教学、阳光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载体,开展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的教学、演练、过关、强化等活动,促进儿童体能发展,达到强身健心的目的。

2.练拳悟道,习拳立德。太极拳演习不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秉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我们通过“拳”来感悟“太极”的道理。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的性格与处世能力的重要阶段。太极拳的“松沉”练习,让学生们保持宁静的心态;每日的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信念;舍己从人的推手练习,让学生体会“舍得”的关系;太极拳的运动中始终以礼为先,让大家彼此尊重;太极拳的集体演练,让学生们体会团队的协作。学校聘请市老年体协的教师和武馆的教练作为指导教师,授德为先,授技为末,每年举办全校师生的太极拳过关考核、校园太极项目展示赛。

3.协调发展,平衡进步。太极拳的练习注重阴阳平衡的方法,既有舒缓的动作也有威猛的发力。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练习中达到刚柔相济。太极拳运动都采用曲线运动的方式,要求以自身为原点进行圆的运动,强调多个维度的练习,这将有效调整孩子的空间配合能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天王中心小学被认定为全省首家以普通学校为单位的“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点,每年都要承办句容市的武术段位考核工作。近四年来,学校有900多名学生通过考级,成绩优秀。学校的太极社团也硕果累累,学校一百多人次参加各级比赛,荣获8项团体奖,包括4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学生个人获得28枚金牌,30枚银牌,11枚铜牌。学校将进一步健全社团章程、制度、机制,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全力打造精品社团。

(三)修行立品——落实“太极文化”的德育活动

太极文化中“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以礼相待”等精神内核,体现了“仁为本”“和为贵”的平等互利的原则,这些都是少年儿童和谐生长所需要的宝贵精神养料,它们也必将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种下核心素养的基因。

1.细节修行,正心立德。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弯腰、静音、光盘”三项养成行动,引导学生从小修身养性,自我完善品德和习惯。“弯腰行动”,捡去的是杂质、污垢,留下的是整洁、清爽,修炼的是责任与高尚。“静音行动”,要求学生参加集会、听课时,不喧哗嘈杂,做到虚心倾听,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礼貌喝彩。“光盘行动”,要求学生就餐时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在就餐中培养锤炼自己谦逊禮让,温良敦厚、俭朴守素的品性。

2.礼制规约,雅言雅行。学校重视礼仪立人,汲取“太极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合时代要求,制定天小学生礼仪规范,将“八礼四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实。学校采用“星卡”激励性评价措施,通过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进步的赏识和肯定,体现对孩子幸福成长的期望,并引导孩子达成期望目标。学生在“八礼四仪”活动中积极努力“争星”“换星”“升星”,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促进了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

3.心育和性,因类施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资源教室等特殊教育场所,并配有专门的师资力量。多次聘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上团课,提高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技能。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每学年安排每一位语数英教师担任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曾获得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的奖牌,省级课题“建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制的实践研究”已于2016年3月顺利结题。同时学校还加强区域内校际师资流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学生与当地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好施教区特殊儿童的“送教上门”服务,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质量,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扬起自理自信自强自爱的风帆。

(四)增知益智——开发“太极文化”校本课程

“太极文化”的修心、养德、雅行、益智等功能,需要通过课程媒介转化成立德树人的成效。为此,天王中心小学十分重视太极文化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致力将“宜和教育”的价值取向向下沉潜,落地生根。

1.开发太极文化课程资源,丰富学生认知。首先,在文献资料中搜寻。学校通过组织阅读、查找相关书籍、著作,收集关于“太极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传承与发展、区域及流派、人物及故事等,分类整理,编辑太极文化读本,让学生经过阅读,领会太极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次,在地域资源中挖掘。学校积极联系茅山道院,争取建立“太极文化”实践基地,让同学们通过参观考察、亲身体验、结对交流等方式了解道家文化与太极文化的联系等。第三,在校内校外开发。聘请学有所长的教师、家长担任相关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小助手,并聘请民间有相关学识特长人士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第四,在影视作品中收集、剪辑、下载相关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驗。

2.优化太极文化课程载体,增强学生体验。学校组建了10个精品社团、10个重点社团、35个校级社团、15个班级社团,共计70个各类社团组织,涉及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等领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不仅有本校教师,还有外聘专家。近年来,以传承和体验太极文化为主旨的社团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太极拳社团,在每年向社会开放的体育艺术节上,师生代表共同上台展示,赢得家长一致好评,在市运会开幕式、市“六一汇演”、市“文化下乡”、天王镇浮山樱花节开幕式上都有精彩的亮相表演,为各项活动锦上添花,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为了贯彻“阳光体育活动”,我校每天安排两次大课间活动,内容以打太极拳为主,兼顾体育达标项目。校园生活呈现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和谐状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3.物化太极文化课程成果,丰厚文化积淀。学校首先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等渠道收集、整理、归类关于“太极文化”的相关影视及视频,建立天小“太极文化”电子资料库,其次通过汲取“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太极二十四式”等套路,结合少年儿童身体发展特点,编撰“天小十八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校本教材,形成基本动作教学知识体系,并且通过收集整理“太极文化”的起源种类、区域流派、精髓要义等相关资料,编撰相对完善的“太极文化”校本特色读本,丰厚了太极文化课程内涵积淀,夯实了特色文化基石。

4.开辟太极文化宣传阵地,扩大社会影响。学校通过校刊《天星报》、家长会等传统渠道,结合校园公众号、家长微信群、班级网页、教师博客等现代媒体,做好各种组织、宣传,及时传播学校关于太极文化的特色活动,传扬太极文化的精髓要义,展示学生的各项成绩及作品,传载家长的言谈心声,赢得家长、社会的关注、认同和支持。《天星报》荣获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报校刊评选一等奖。

(五)崇善塑美——迁移“太极文化”的审美意蕴

“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它的哲学意义上,而且显现在它的审美价值上。学校充分挖掘“太极文化”的审美意蕴,有效迁移转化,努力塑造美的教育内涵与品质,让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充盈着美的意趣。

1.崇尚自然,打造“虚静”之美的教育品质。“宜和教育”理念和太极文化“致虚极,守笃静”的价值追求,呼唤现代教育回归自然,敬畏规律,让教育回归到应然的状态。为此,学校倡导拒绝功利,告别浮躁,安安静静教书,真真实实育人,反对形式主义教育和非教育行为的干扰,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潜心教书育人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安静的学习天地,努力让校园呈现一种宁静和谐之美。

2.坚持本真,塑造内外兼修的教师队伍。太极文化倡导内外兼修,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确定了价值坐标。学校注重教师队伍德能双修,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持之以恒地抓好师德、师风、师表建设,培育和弘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强化内功修炼,引导和鼓励教师多读书、勤实践、善反思、精研究,不断厚积专业底蕴,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3.尊重规律,构建“动静和融”的学科课堂。我校课堂建设汲取了太极文化“刚柔并济、阴阳开合、动静结合”的精髓要义,提倡课堂教学师生协调、教学相长、动静结合、知行统一,反对课堂一味追求形式,表面热闹实则虚空,要求课堂有动有静,有讲有练,有学有做,追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起伏跌宕。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相遇的一段愉悦的旅程。

4.涵化素养,培育质朴灵秀的“至和儿童”。学校致力培育身心俱健、德智兼长、和谐发展的“至和儿童”,引导学生在修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操”的过程中,感受太极文化的静态美、动态美、形体美、韵律美、视觉美,不断优化自己的形体、心性、精神、品质,努力铸造刚柔并济、外柔内刚的形象气质。通过长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生们逐步外显出谦逊礼让、温良敦厚、举止文雅的君子风范。太极文化课程的滋养和经典文化的浸润,逐步内化了天小学子质朴、儒雅、灵动的特质。

我校基于“宜和教育”理念下的“太极文化”课程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将找准其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通过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太极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学校“宜和教育”的落地和“至和儿童”的培养寻求更加适切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小学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导入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