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霞,陈雅彬
福建省大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韩燕霞,陈雅彬
选取福建省七所高校957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美誉度、认知度、匹配度、投入度和喜好度。(2)大一男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其他年级显著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女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年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三和大一;男生仅在认知度总分和喜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表现为大一显著高于大三、大四。(3)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投入度、匹配度和认知度显著高于专科生;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认同感总分及投入度、匹配度得分上显著高于人文类和理工类。(4)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得分上显著高于他人帮助选择专业和调剂专业的大学生。研究认为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培养应该强调专业教育的全程化,高中阶段、高考志愿选择时、大学阶段都需要加强专业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度;专业;福建省大学生
目前,高校实行的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培育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浓重的职业色彩,指引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乃至未来的择业去向。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高校学生在专业选择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性和功利性,同时,高校录取时可能出现调剂专业现象,都为高校学生专业认同问题埋下了隐患,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满意甚至不认同的后果[1]。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低(不足40%)不仅带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因为毕业生对口从业意愿的低下导致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2]。2016年,麦克思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专业对口率仅为66%。而相关调查显示,雇主更希望招聘专业对口的员工。总之,毕业生专业认同度普遍不高的现实与就业单位对就业者专业水平的高期望存在现实反差。
专业认同度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3]。王顶明认为,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认可,并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4]。秦攀博则强调专业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5]。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魏永娟、陈妍、李亚飞、林媛分别从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及教育学研究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了相关的研究[6]。毛永兴的研究发现专业认同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预测作用[7]。
综上,在专业认同上,已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所欠缺。以往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某一特定专业或者某一群体,以大学生为整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对策建议,学者们立足在入学后如何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而在高中阶段就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专业了解度的相关研究还较为空缺。
因此,本文针对福建省的7所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本专科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现状,希望能寻找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对策,改善大学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2.1 研究对象
选取福建省7所高校共发放问卷957份,回收有效问卷928份,有效回收率为96.97%,其中男性占34.27%,女性占65.73%;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占比分别为47.41%、16.49%、18.10%和18.00%;专科35.78%,本科64.22%。文科54.53%,理科43.86%,艺术类1.62%;专业是自主选择的占74.14%,他人帮助选择专业的占10.99%,专业调剂的占14.87%。
2.2 研究工具
采用齐丙春编制的《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量表》,量表共34题,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和认知度,采用5点计分制。量表的ɑ系数为0.843,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1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总体状况分析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总均分M=3.3585,处于中等水平。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专业认同感低的大学生(总均分小于临界值3)共计204人,占总人数的21.98%,而专业认同感高的大学生(总均分高于4)共计71人,仅占总人数的7.65%,有70.47%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居于中等程度,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总体水平较低。从五个维度上看,美誉度(M=3.61)最高,认知度(M=3.58)次之,匹配度(M=3.31)中等,喜好度(M=3.24)和投入度(M=3.23)较低。
3.2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为考察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性,以专业认同度总均分及其诸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x4(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均非常显著(WiIk's∧=0.979,F=3.223,p<0.005;wilk's=0.963,F=1.949,p<0.01),同时,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亦显著(WIIk's=0.954,F=2.427,p<0.005)。为此,我们利用条件筛选法对交互作用作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1。
对于性别的简单效应,大一男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其他年级女生在专业认同度总分及其各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
表1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性别*年级上的简单效应分析(F/t)
对于年级的简单效应,女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年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三和大一;男生仅在认知度总分和喜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表现为大一显著高于大三、大四。
3.3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学历层次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考察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学历层次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度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专科学生。在各维度上,投入度、匹配度和认知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本科生均显著高于专科生。
3.4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学科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表2 专业认同度的学历层次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不同学科类型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学科类型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分及投入度和匹配度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在总体认同度上,人文社科类显著高于理工类,与艺术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专业认同感的学科类型差异比较
3.5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专业选择意愿来源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不同专业选择来源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专业选择来源的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除认知度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在总体认同度、投入度及喜好度上,自主选择专业的显著高于他人帮助选择和调剂(P<0.05),他人帮助选择显著高于调剂(P<0.05);在美誉度和匹配度上,自主选择专业的显著高于调剂专业的(P<0.05)。此研究结果反映了大学生由于专业选择意愿的差异导致的专业认同感的差异[8]。
4.1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依次为美誉度、认知度、匹配度、投入度和喜好度
4.2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交互作用
对于性别的简单效应,大一男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年级女生在专业认同度总分及其各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对于年级的简单效应,女生在专业认同度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年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三和大一;男生仅在认知度总分和喜好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表现为大一显著高于大三、大四。
4.3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在学历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各维度上看,本科生的投入度、匹配度和认知度显著高于专科生。在学科类型上,专业认同度总分及投入度、匹配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人文类和理工类。
4.4 专业选择来源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在总体认同度、投入度、喜好度及匹配度上,自主选择专业的显著高于他人帮助选择和调剂的;在美誉度上,自主选择专业的显著高于他人帮助选择和调剂的,他人帮助选择显著高于调剂的。
专业认同度不但关系到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投入热情,还涉及到大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以及今后的择业意向。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处于中等水平。学校方面应重视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培养,相关部门应设法增强大学专业教育的灵活性,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专业选择意愿。专业认同度的提高不仅需要高校学生在入学后发挥自己的主观意愿增加对专业的热爱,也需要社会各部门的统筹规划,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提升。应该考虑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对高中生进行大学专业的了解,将专业教育全程化,避免更多的学生就读和自己不匹配的专业。
在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文理不分科已成了各地高考的新趋势。高考的录取方式更加引导学生从兴趣和特长出发,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学校。这将进一步推动高中生选取所爱,考其所长,也意味着高校可以选择更合适的人才。然而,由于传统的高中教育缺乏生涯规划,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并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探索和充分的外部认知(比如对对未来要报考的专业特色进行必要的了解)。这就出现了他们在填报志愿时盲目跟从社会热点或者家长的建议等现象,导致专业不对口,就业方向迷茫等负面影响大量存在,相应的也给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2014年新高考改革政策颁布后,浙江省和江苏省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单位先后将“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正式列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中。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将生涯规划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让高中生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提前去了解不同专业和自己的匹配度,培养对自己未来想要选择专业的认同度,从而可以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
5.1 加强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做好自我探索、自我管理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既要着眼当下,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人生规划能力,也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与职业变化所需的核心技能与重要品格[10]。因此,针对新高考的要求,可以从高中生生涯教育体系建立、生涯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生涯辅导室、课程设置、活动设计等多种生涯教育思路来提升高中生对自我的探索,以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选课建议和对高年级学生升学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为“学其所爱,考其所长”的新高考改革提供了学科依据和科学方法。各类以“终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与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高度契合,更有以生涯教育驱动素质教育的深意。
5.2 1引进中学阶段生涯规划以及升学指导的服务平台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提出:“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支撑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让中学生们能够更科学又便捷的学会选高校,选专业等策略。学校可以引进涵盖生涯规划系统、高考志愿服务系统、院校、专业和职业等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能使学生依托强大的云端数据库、科学的测评工具以及在线化生成生涯档案,促进学生自由探索和自我了解,从而明确学习动机,建立以个人兴趣和特长为基础的专业库或职业清单。
5.3 生涯人物访谈进高中校园
随着高中生涯课程的研发,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以访谈职场人士来获取目标职业深层情况的“生涯人物访谈”应运而生[9]。它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参与的乐趣,还能有效拓宽学生了解职业信息的渠道。高中教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校友资源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人士带入中学,为学生描绘他们所处行业和职业环境,使学生对职业世界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树立职业理想,提升学生选择未来从事职业的能力。
5.4 构建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高校、学生、基地单位等多方力量的配合,形成合力[10]。高校可以和中学联合举办“高中生体验大学夏令营”,由专业的老师指导课程研发,以高校大学生作为朋辈辅导的指导者,为高中生提供贴心的学习指导。在此过程中帮助高中生深度探索专业,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逐步确立自身兴趣和优势学科;建设高中生涯规划企业基地,使高中生可以组团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短期见习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更加了解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总之,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培养应该进行强调专业教育的全程化,高中阶段、选择高考志愿时、大学阶段都需要加强学生和专业教育的衔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笔者也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其着力点都应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激发学生了解专业、学好专业、用好专业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教学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行业精英。
[1] 齐丙春.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 何连龙、徐丹、何山.《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16-119.
[3] Henning,Salling,Oles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learning processes in life histories [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01(13):7-8.
[4]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5]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胡小爱.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述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14-17.
[7] 毛兴永.高师生的专业认同及其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8] 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9] 张平.浅析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67-68.
[10] 聂广明、罗公利、聂法良.《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44-47.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2
A
1673-1794(2017)02-0083-04
韩燕霞,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陈雅彬,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助教,硕士(福州 350008)。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信息化环境下“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培养模式探索(教技函〔2012〕70号)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