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文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教学是教师教好书的毕生追求,兴趣学习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动力引擎,兴趣是个人对课题有意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兴趣是求知的重要动力。用兴趣作纽带,来揭示教学相长的相互关系,力求说明只有引发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才是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化学 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
化学课在初中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化学课在九年级才开课,开课比较晚,造成很多学生对于习惯性的学习其他的科目,而对化学课有排斥心理。如何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教学,诱发学习兴趣
每上一堂新课,要善于利用情境、通过情境导入、巧妙结合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迅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始终保持课堂上最佳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不仅新课导言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也必须精心准备,运用教学技巧设置问题和悬念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判断,随着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考和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活起来了。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悬念性的问题:印度尼西亚一个岛上有一条峡谷,当有人牵着羊或狗进入这个山谷时,羊或狗就会晕死过去,人往往因为蹲下去救护羊或狗而晕倒死去,所以人们称之为“死谷”。然后,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开这个谜。课堂教学内容中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活跃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中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了基础。再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先没有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一瓶是氧气,一瓶是空气。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还应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同时,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深入到社会实际中去,来了解社会实际中与化学有关联的知识,例如,烧水的壶用久了,壶的里层往往有一层白色的“锅垢”,水壶使用的时间越久,积存就会越多。“锅垢”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又如,维生素又叫维他命或生活素,它是我们身体中所必需的养分,如果身体中缺少了它,就会发生一定的生理上的病症。那么,维生素是什么东西呢?教师还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于“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滥用农药、化肥的后果”等有关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弊端和问题知之甚少、认识淡漠,造成乱开发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社会问题。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化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无疑是思想教育和課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教师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