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昉来
【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欠佳,思考问题的依赖性较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建立错题本、优化课前预习指导、课内注重引导、注重课外延伸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寄宿制 农村学校
小学数学 培优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02-02
农村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照顾,由于这些家庭监护人的观念相对落后,读书无用论还在影响着他们,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认为孩子的学习全都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但城镇孩子的情况恰恰相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重视,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学习习惯良好。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出现了城乡教育的差异性较大。本校属于乡镇中心学校,全镇六年级的所有学生都集中到本校学习,全校六年级一共12个班级,以笔者所任教的六(4)班为例,全班学生55人,其中镇上学生8人,其余学生全部都是村里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思想品格、学习习惯的养成个别差异很大,这给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其中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怎样培养这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是目前寄宿制学校最为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建立错题本
错题本主要用来积累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做错的题目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做错的题目和问题进行错因分析和订正,同时开展适当的针对性训练。因此,在每一个新带班级,笔者都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收集错题。同时每周对学生的错题本检查一次,每两周对学生错题本的积累情况进行一次总结,上好错题订正指导课,通过错题的积累、分析、订正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前的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是中年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预习不够重视,特别是农村学生,预习常常只停留在教师口头上说说,学生行动上不到位,没有实效。学生不会课前预习,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难度的增加,最终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本班内宿生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因此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按高、中、低进行搭配,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课前小组长先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的预习情况,每天总结一次。
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后面的课程就很难继续学习。因此,笔者在预习中设计了温故知新的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同时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必做项和选做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度上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对于潜力生笔者让他们先做好温故环节,再对课本的例题进行预习,完成必做题。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预习作业是“比的基本性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笔者要求潜力生认真读一遍例题和结论,重点理解例题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说一说6∶10等不等于3∶5,等不等于12∶20,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可以和同学及家长一起探讨。第二天上课前让学生展示预习的结果,并进行适当的点评。而对于中等生则要求完成必做题的基础上去探讨选做题。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解比例》一课的课前预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本节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以下问题: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5x=7×15
2.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3.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①6∶9和12∶18 ②5∶1和8∶4
③15∶6和10∶4
4.(选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8∶3=40∶15改写成其他等式。这一小题要求中等生至少写出3个不一样的比例式,以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笔者对优等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能仅停留在对新知识的理解上,还要挖掘本节数学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弄明白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并用课本习题和练习题来检测预习的效果。预习时,优等生要首先弄清重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难点难在哪些地方。难点大多数是较难理解的内容,重点则是数学知识中的关键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桥梁知识,是联系其他数学知识的纽带,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数学知识的运用就有了拦路虎。如笔者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时,这类题型是分数乘法的逆向问题,如果用算数方法解答,很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定哪个量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强调优等生在预习时必须弄懂这类题型。他们经過查阅学习资料,联系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出等量关系,结合解方程的方式,转化为用算术的方法解决此类题型。这样的预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注重引导
潜力生是历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渴望进步但信心严重不足,想进步但是往往平台不大。因此,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如何使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如在小组学习时,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级别,提问时分易、中、难三种问题梯度,使潜力生在合作时也有话可说,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方法使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集体的力量。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到潜力生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应答;在课外学习时,教师要针对潜力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习题,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步骤指导,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相信他们的进步会更明显。
在课堂学习中,中等生的自觉性也不算差,一般不会出现违纪行为,但他们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平时不愿意主动表現自己,表扬和批评与他们无关,主动性不强。由于中等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所以成绩很难提高,长期处于中等状态。这时教师不能让中等生与优等生齐步走,而是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向优等生看齐。教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在课堂中,笔者经常用微笑、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交流,向中等生传达老师在关注你的信息。课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将稍难的问题让给程度中等的学生完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能各抒己见,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还要给予中等生及时准确的激励和表扬,如“你的回答太棒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新颖。”“你的补充非常不错。”让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也经常存在,那是因为他们的数学天赋没有获得足够的展现,感觉才能被埋没了。笔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把他们培养成“小老师”,让他们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解说习题,充分感受到本身价值的存在。他们想要解说得让其他同学听得明白,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自身要通晓知识间的联系,还要思考如何讲才能让他人听得懂、听得明白。他们的努力付出,获得了其他同学的赞美,而且学生教学生,比较有默契,学生之间的语言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给班级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讲例题结束后,笔者对优等生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仔细研究习题是否还有别的解题方法,这些习题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还有哪一章节的知识与本知识点有联系。通过这样的拓展问题让优等生有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外延伸
课堂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课外学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弥补、互相补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实效、精心设计课外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拓展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如教师设计了一道具有较大挑战性的习题:“修一条公路,单独修,甲队需要20天完成,乙队需要15天完成。若两队共同完成,因为施工相互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有所下降,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45],乙队工作效率只有原来的[34]。如果要在12天内修完这条公路,同时要求两队共同完成的天数尽量少,则两队要共同合作几天?”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就要分析谁的工作效率更高,只有让工作效率高的队伍多做工作才能满足题目的要求。由题意可知,甲的工作效率是[120],乙的工作效率是[115],甲乙的共同合作的工作效率是[120]×[45]+[115]×[34]=[9100],可知甲乙合作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效率。因此应该让做得较快的乙多做,12天内来不及时再甲乙共同合作完成。设共同合作时间为x天,则乙独完成时间为(12-x)天,[115]×(12-x)+[9100]x=1,x=[607],即甲乙合作最短时间是[607]天。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中引导、课外延伸上下工夫,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学生的个人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