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拓宽古诗教学平台

2017-06-23 14:20严运莲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互文故事阅读

严运莲

【摘要】本文论述古诗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文包诗”教学为例将古诗转为故事,拓宽阅读空间,互文解读彰显古诗魅力,实现古诗教学的诗意盎然。

【关键词】文包诗 故事 阅读 互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95-01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虽然语文古诗教学突出古诗积累,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古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教师上课还是用老一套,从诗人简介、诗句解读,再到背诵默写,这种方法应付考试固然有效,但却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诗意。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让古诗教学诗意盎然呢?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借鉴“文包诗”丰富古诗教学浅析具体教学策略。

一、将古诗转为故事

文包詩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包在现代短文中,这些短文大多是一个个短小有趣的故事。学生边读故事边颂古诗,不仅可以领悟古诗意境,而且获取多重审美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故事,文包诗中的故事都是根据古诗内容进行创编,具有古诗的内容、意象与情感,如果学生读懂了故事,自然也读懂了古诗。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一课中,田老师就是采用典型的文包诗的形式,让学生先把古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诗境,又能整合诗歌与故事,彰显课堂精彩。把诗歌讲成故事符合学生的阅读原理,对于古诗词教学最关键的就是“显象”,即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比如《春日偶成》就要求“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还有《寻隐者不遇》这一课,要求“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境,再写下来”……可见,通过讲故事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意境的想象。

二、有效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需要与作者、编者对话。古诗教学借鉴文包诗的形式,搭建良好的平台与编者进行对话。文包诗中的“文”是编者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编撰,编者在编撰过程中与诗歌作者进行对话,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阐述,以自己的感悟去解读意境。这里对“文”的解读是多形式的,给诗歌阅读带来新的视域,教师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给诗歌教学带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按照字面解释是:我在遥远的异乡,知道兄弟们个个都插着茱萸,登高眺望,结果发现少了我一人。而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是这样想象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这是编者在深度解读该诗意境进行联想创作的,这样的语言情真意切,内容真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在阅读时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受到“文”中所描述内容所感染,继而体会到诗人那种浓烈的思乡之情。当然,此种教学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挥学生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编“文”,这样更有助于树立诗境的具体形象,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有效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

三、互文解读,彰显古诗魅力

对于古诗教学而言,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诗文对照。而文包诗给予诗文解读提供了平台。从文包诗的内容来看,古诗具体内容一方面可以从“文”中找,也可以结合“文”中内容理解古诗,古诗的意象既在诗句中,也在相应的“文”中。学生在诵诗时需要品析意象,同样在读“文”时更需要紧扣意象,这样“诗”“文”对照,不仅让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而且使其记忆更加深刻。比如《不朽的失眠》这一课,就是以张继的遭遇及其诗歌《枫桥夜泊》为主线,为我们呈现了一千多年前枫桥下的一幕。这里作者重点与张继进行深度对话,准确写出一个落榜之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从文到诗、从诗到文进行“互文”阅读,最终“诗”因文变得富有内涵,而“文”同样也因诗歌变得更为深刻。在借鉴“文包诗”时,“文”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途径,虽然“文”在一定程度贴近“诗”的过去时,但也无法掩盖学生的真实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区别对待。

总之,教师针对“文包诗”中的“文”,为学生搭建自主走近“诗”的平台,在教学中借鉴相关思想领悟编者对诗歌解读的独特匠心。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互文故事阅读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