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讯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 年,国务院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旨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致力于航天文物的收藏、保存、展示。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11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手模雕塑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此向中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致敬,向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航天人致敬!展览于 2017 年 4 月 25 日至 5 月 25 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他们主张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师法自然造化,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表现“天地之万物”,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们的艺术成就对清代乃至近现代、当代绘画均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为师的画家群体。
清代宫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极少,故宫博物院所藏“四僧”的作品都是 1949 年至今陆续征集的,本次展览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佳作,以时代为序,力争将“四僧”最为典型的面貌展示给观众。展览时间为 2017 年 5月 6日至 6 月 28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间收藏开始主要以藏传佛造像为主。随着收藏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只有汉传佛造像才能反映佛教在中国的流布状况,于是,汉传佛像收藏热在民间悄然兴起。“汉传佛教造像网友会”就是一些热心于汉传佛像收藏的人士自发组织形成的,此番展览萃取了其会员收藏的汉传佛教造像近 120 件,以期对汉传佛造像的收藏和研究有所裨益。展览于 2017 年 4 月 12 日至 6 月 25 日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展出近 40 位艺术家的 70 余幅版画作品,包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木刻和 20 世纪 60 年代后以水印木刻为主的江苏版画。其作者涵盖了几代版画家,既有黑白木刻代表之李桦、古元、彦涵等,也有江苏水印版画创始人之黄丕谟、吴俊发等,还有活跃在当下的中青年版画家。革命年代里,他们以刻刀为武器,创作出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的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及至改革开放时期,他们描绘江南水乡的劳动人民生活和热火朝天的社会建设,以传统为基,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集刀味、木味与韵味为一体的作品面貌。而在当下,他们更是在观念、材料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不断探索,赋予了版画在当代语境下新的审美意趣和精神内涵。展览于 2017 年 4 月 15 日至 5 月 1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位于山西省榆社县邓峪村,是一座唐代石雕彩绘四面佛造像塔,砂岩质,通高320厘米,由底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邓峪石塔造型庄严古朴,高浮雕造像丰腴健美,是盛唐佛教石刻艺术杰作,1965 年被列为首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 年和 1998 年,塔刹和塔身先后被盗。塔刹至今迷失无踪,塔身辗转流落至台湾,2015 年由私人藏家捐赠给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得悉石塔来自山西后,表示愿意捐赠返还。2016 年 4 月 8 日惟觉长老圆寂,捐赠之事托付给弟子见灯大和尚。后经两岸有关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近二十年的石塔塔身终于重归故里,于 2017 年 1 月 24 日运抵山西博物院。展览于 2017 年 4 月 16 日至 5 月 21 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
山水画最初作为人物画的补景出现,在隋唐时逐渐独立,至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一直对山水寄予了深沉的情感,山水画因此成为中国画的大宗而延绵不绝,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中国画有手卷、立轴与册页等不同的装裱形式,其欣赏方式与装裱形式紧密相关,手卷最适合表现连绵不绝的山水景物。古代画家在手卷上绘制山水时,尤其注重布局,努力在咫尺之内呈现出千里之遥的意境,因此也以“咫尺千里”来形容山水画水平的高超。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一幕幕秀丽壮阔的大好江山接踵而至,近在咫尺之间,使观者有如身临其境。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辽宁省博物馆遴选 30余件手卷山水画呈献给大众,以期引领观众透过古人的目光审视祖国的山川美景,感悟咫尺之间卧游山水的悠然自得与畅快淋漓。展览时间为 2017 年 4 月 18 日至 5 月 18 日。
展览是以塑造劳动者美术形象为主体的中国画展,展出60余件从馆藏品中精心挑选的作品,时代跨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在这个时间跨度中,现代中国画无论是笔墨语言还是表现题材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革时期,国画人物画更不例外。画乃心声,艺术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无论从技术层面的笔墨语言,还是画面主体的精神面貌,它们的创新变革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是分不开的。
尽管这 60余件展品不足于涵盖全貌,但基本线索和大致走向仍隐约可见,时代风貌次第展现,从热情朝气、大干快上到多元开放、时尚个性,一个个具有经典力量的劳动者美术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们就是三百六十行的芸芸众生,是我们可感可触、热气腾腾的生活,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举、欣欣向荣的质朴和改革开放锐意进取、变革精神的缩影和写照。展览于 2017 年 4 月 20 日至 5 月 21 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由荣宝斋当代艺术馆主办、荣宝斋呼和浩特分店协办,是荣宝斋主办的推介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一。展览现场展出了艺术家巨建伟所创作的人物、花鸟等精品佳作,以传统造型为主,从不同尺幅和题材表现了画家古人造型以及技法的追求。
巨建伟,1987 年生于河北省高碑店市,2007 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读于绘画系中国画专业,2011 年就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馆员,荣宝斋当代艺术馆推介青年艺术家。巨建伟通过长期的古画临摹、笔墨训练和写生积累,获得了严谨工细的造型能力,同时也奠定了他以古代传统造型为特色的艺术语言,这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反映出了较好的水墨造型秉赋。他始终坚持以传统为宗,经常在古代作品中观察和搜集人物、花鸟素材,因而在下笔创作之际,自然而然地便将艺术表现的重点落实到画面结构的营造上,同时探索艺术语言和人物、花鸟造型在现代审美层面上的有机结合。展览时间为2017 年 4 月 23 日至 4 月 30 日。
民间木雕创造性地融合了绘画和浮雕、圆雕的二维与三维之美,集功能性、装饰性、艺术性和人文性于一身,在趣味性、生活化和生动性上尤其充满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它别具风味,雅俗共赏,具有恒久独特的魅力,不同于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堪称“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深深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和解读。
本次展览由“超越实用—从装饰构件到文化图腾”“环肥燕瘦—民间木雕的工艺与地方特色”“永远的祝福和永不落幕的戏文—民间木雕中的生活和人文”“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民间木雕的美学范畴”四个单元组成,多角度地展现了民间木雕的美学特质与内涵,为当今的设计与艺术思维和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展览于 2017 年 4 月 28 日至 5月27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责编/杨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