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 要:在大学校园中加强文化场馆建设,让高雅艺术走进高校,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的有机融合,通过文化场馆中举办的高水平演艺活动来传承文明、传续文化、传播艺术,既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学文化场馆建设的宗旨所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场馆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大学文化育人实效,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文化艺术需求的同时,使其参与度、满意度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值得研究与探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文化场馆;大学生文化需求;文化育人
大學文化场馆具有鲜明的育人特征
一是知识性。大学文化场馆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表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立体教科书”。通过其展示的载体,如高雅演出、艺术展览、史料展示等,一方面,承载着对师生展示、教育的使命;另一方面,展示过程中也是传播知识、提升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窗口。
二是文化性。大学文化场馆最核心的特性就是文化性。作为一所高校文化场馆,其在高校中的首要使命是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不论是博物馆、艺术馆还是音乐厅,都应将经典的文化作品呈献给师生,滋养师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尽可能满足其文化艺术需求。
三是传播性。大学文化场馆的传播性是指其弘扬和传承文化艺术及人文精神的性质。作为展示优质作品的载体,向在校师生展示和传播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和优质精神文化成果,培育师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大学文化场馆的精神核心。大学文化场馆不具有社会上文化场馆的功利性,它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将所要传播的内容,以契合于师生所接受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进行传播。
四是实践性。实践活动是文化场馆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文化场馆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水平的文艺演出、精品展览等,满足学生的文化艺术需求,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五是开放性。大学文化场馆首要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师生员工,但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文化场馆实质上是半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虽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但在其运营较成熟以后,可以适当性地对社会公众开放一部分内容,以便让更多的公众享受高雅艺术之美,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
我国大学文化场馆建设面临的困境与缺失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文化场馆作为学校的文化育人传播阵地,须得到学校决策层面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但现实情况则是多数高校的文化场馆不是附属于学校的二级行政机构,而是隶属于某个学科院系。大学顶层设计的缺位导致了其受重视力度不够、投入较少、关怀较少。同时,学校的师生对学校文化场馆也知之甚少,不了解其定位和宗旨,平日也很少关注其举办的文化活动。学校行政机关与公众两个层面共同的忽视对大学文化场馆的影响与制约非常大。
二是资源匮乏、互动不够。大学文化场馆由于大多在高校内部,所以与社会上的互动较少,几乎藏于“深闺”之中,鲜为人知,导致其在演出资源上非常匮乏,成为摆设,或为会议室。并且大学文化场馆资金来源匮乏,多数大学文化场馆采取的是“以校养馆”的模式,往往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行政拨款,对文化场馆的投入少之又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就更加导致了大学文化场馆各方资源拓展的停滞[1]。
三是理念落后、缺乏规范化管理。大多数国内高校文化场馆的工作人员团队不是具有专业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导致出现日常运营管理上人浮于事、推卸工作、职责混乱、发展落后等现象。除了学校决策层面顶层设计的缺位外,其自身也缺乏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运营管理团队。
加强大学文化场馆建设的路径及策略
一方面,在发展建设路径上,现代大学中的文化场馆应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立馆之本。大学文化场馆大多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同时,因其在高校中的特殊性,在标准规范、组织架构、运营管理、经费资源、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其发展建设,不能完全照搬社会文化场馆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场馆建设重在培育和滋养师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呈现高水平精品文艺演出的方式,实现文化育人和艺术传播、营建和提升大学文化艺术、艺境,以“文化场”的形态对大学生产生价值的辐射、传递文化的温度、施以精神的影响。所以,要在加强管理机制顶层设计、注重品牌塑造、创新专业化和开放式运营模式、坚持实践育人双向互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公众需求等方面进行运营管理模式的完善;要尤其注重满足大学生的文化艺术需求,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服务。
一是凝练文化特质,实现“育人”的过程。通过举办高水平、经典性、艺术性的演出或展览,向学生传播艺术、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是大学文化场馆的职责所在。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的晨兴音乐厅,自建造之初就始终坚持以文艺演出为核心的运营模式,不论其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行条件等方面,都围绕举办高水平文艺演出这个核心来推进,不间断、持续性地传播文化艺术。
二是组织高雅活动,满足学生文化艺术需求。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多样的文化艺术需求,大学文化场馆作为高校文化育人、培育人文艺术素养、满足师生文化艺术需求的新阵地、新平台,就要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组织展示多样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或项目,丰富人文艺术传播的内容与方式,致力于培育和养成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实效。国际一流的大学文化场馆,都无一例外地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参与性较强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些看似“无用之用”的人文滋养平台,以其独特且极具亲和力和公共性、柔性的服务与展示,让观者在大学文化场馆里感受到文化育人实践的鲜活。
三是鼓励参与互动,亲身融入文化场馆服务体系。将文化场馆举办的活动与引导维护、勤工助学、志愿活动等育人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的双向互动和实践育人。例如:北大百年讲堂和新清华学堂,都有一支发展较成熟的志愿者管理团队。目前,高校文化场馆志愿者服务是以文化场馆为服务平台,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依照个人意愿,在其完成自身专业学业的同时以及接受一定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闲暇时间为大学文化场馆的文艺演出或文化活动提供义务性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开展文化场馆演出现场服务等其他相关工作。作为大学文化场馆的重点育人服务对象,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意愿和机会参与到大学文化场馆的组织管理与日常运营中,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满足自身文化艺术的需求,两者达到完美融合,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育人景观。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文化场馆,应着眼于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和历史价值,构建其艺术性、公益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发展体制与良性运营体制,为满足大学生及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反映大学文化艺术特质和社会审美意识的文化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 蔡劲松主编.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62-263.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