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2017-06-23 08:33邹海萍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素养数学教师

邹海萍

【摘要】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理念,论述了教师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教学平台,具体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感以及应用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创设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注重情境的趣味性;注重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环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24-0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将核心素养概括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进而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不同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三大核心之一“自主发展”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重点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自愿去学习,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进而实现终身学习这一目标;要让学生勤于反思,所谓“君子日三省吾身”,让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等。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构建和谐教学平台,让学生乐学

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心理得到激活并获得付之行动的状态最佳。教师只有构建融洽、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数学意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很多学生不爱上数学课,因为数学课堂相对枯燥,不像语文、音乐等其他课堂生动。所以,根据教材中的情趣因素设计教学,是让数学课生动起来的方法之一。引入新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情绪,旧知与新知的正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意义与价值的;数学是可接近的、不神秘的;数学是好玩的、有感情的,不是枯燥的。

如果学生会计算24÷6,说明学生只是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会解决“有24根香蕉,平均每人分6根香蕉,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都还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实验课上,24位学生在做实验,教师共准备了6套实验器材,由此学生能想到24÷6这个算式,才能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二)培养数感,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数学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注意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人们看起来抽象的数字,在孩子的脑海中丰富起来,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必要性;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不要轻易“捅破窗户纸”,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小英的爸爸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十个生日,你们猜,小英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抢着回答:“十岁!”可是学生一想又觉得不对,怎么十岁就当爸爸了?大家面面相觑。就在学生脑海里充满疑虑,迫切需要点拨时,教师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新课开始就初步认识了平年和闰年。整整一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空白年历卡,让学生把下一年的日历填上,学生更是兴趣盎然,纷纷要求每年都给他们制作一张,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给家里制作日历了。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背着老师各做一个三角形纸片,并量出每个角的度数。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考考老师:报出两个角的度数,老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都猜对了,学生很奇怪:我们都是背着老师做的三角形,老师怎么会猜得这样准?教师趁机引入新课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一节课以后,他们也会像老师一样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就能马上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了。当一堂课的学习结束以后,学生解决了很多的“为什么”“怎么做”,内心充满了尝试胜利果实后的甜蜜,心情愉悦,萌发了解决下一个“为什么”的欲望。

(三)培养应用意识,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超市买东西时,经常看一看同一产品不同的包装的价格,然后比较一下哪个划算,最后再购买,这就是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表现。比如,某牛奶:大包装1000ml,8元/桶;小包装220ml,2元/盒。通过计算1000÷8=125(ml/元)220÷2=110(ml/元)可以知道,同样1元钱,买大包装可以比买小包装多喝15ml牛奶,如果家庭人口比较多,当然是购买大包装划算。这就是很好的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学

(一)把问题设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最近的发展區域,学生对其才可望又可及。如:圆锥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将这一较难理解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从而为学生搭建由未知到已知的桥梁是关键。有位教师在上《圆锥的体积》一课时,通过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瘦身”成圆锥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从而把研究圆锥的体积转化成研究圆柱的体积,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二)有一定的情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愉快学习的快乐气氛,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例如在《鸽巢原理》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利用“5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至少有2个人坐”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不管怎么坐,至少有两位同学坐在同一把椅子上”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一直以游戏的方式为主,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如果教师用单调的讲解法去强迫他们学习,他们会对知识厌恶,甚至害怕数学。因此,要使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枯燥、死板的练习设计得形式多种、生动,适应儿童的心理,让学生学中有玩,学中有得。

三、注重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就会自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即教师提供平台,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但要解决“鱼”与“渔”的问题,还要解决“渔场”的问题,让学生有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空间,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境界。

(一)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创造思维

任何创造发明总是以猜想、假设为先导的。运用假设方法需要对题目进行深刻的剖析,通过猜想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厘清复杂的数理关系。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创造性得到良好的锻炼。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时,为了引导学生假设,教师出了这么一道题: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1/3少2页,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1/4多5页,还剩147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如果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1/4,还剩147页没看,这道题怎么解答?学生很容易得出算法:147÷(1-1/3-1/4)。接著,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原题的数量关系怎样才能化成这样呢?学生设想:如果第一天只看了全书的1/3,就比实际多看了2页;如果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就比实际少看了5页,因此,这剩下来还要看的147页要减去2和加上5才是这本书的(1-1/3-1/4),得出算法:(147-2+5)÷(1-1/3-1/4)=360(页)。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掌握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积极思考,可以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数理关系。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180°”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撕、拼、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在任意圆里画和量半径、直径知道:在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直径,且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8个人手拉手为一边,32个人围成一个正方形,其中,8个人手拉手的长度大概就是10米,10个这样的正方形大概就是1公顷,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公顷的大小并让学生估算一下,学校到哪个地方是1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在认识较大的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比如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算一个电影院大约有多少人,学校操场大约能同时容纳多少人;看一段演唱会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的场景,一万人大约有多少等。这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较大的数有直观的感受,当学生再遇到相似的情况时,会在脑中会有一个直观的参照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致终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培养合作意识,让学习充满生机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互动者。教师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身份早已不是当前教学的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时,教师应当开展适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实践、交流的过程中,把不懂变成懂。师生的共同参与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合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但是,教师毕竟难以做到与每个学生都合作,不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求,所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高效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互助解决数学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但是,课改以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效。笔者认为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三点:(1)小组人数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决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增加合作的人数。有些教师一年级就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结果是乱哄哄的合作失败;如果高年级合作人数过少就会缺乏讨论气氛或知识储备不足。(2)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每人都有当小组长的机会,小组长负责分工,每人都有任务。有些教师设计了小组学习评价卡,把“小组长是否给力”“是否人人参与”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有效地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3)教师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针对性,这些任务应该是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和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像制作一个钟面学具、讨论祖冲之是什么朝代的、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这些学生能单独完成的任务就不要给学生讨论解决了。(4)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弯下腰,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会学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经常问学生“他说得怎么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而不是由教师垄断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评价,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的自尊心得以满足。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准确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教师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不断地对学生的发言用“真不错”“太好了”“真棒”“也不错”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加法计算时,要求将7+7+7+6改写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果是7×3+6或7×4-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学生得到的结论是8×4,这个结果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嘲笑,教师却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可能有创新的想法,然后耐心地启发学生如果做到这一步,下一步该怎样?大家参与讨论,得出了要减掉一个5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讨论,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创造性思维得到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善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趋势,多媒体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它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直观性、动态性、现实性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多样化;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获取数学学习的信息,还学生一个具体、奇妙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利用数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是全面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的使用,让它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力工具。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素养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