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摘 要
分层走班教学是一种流动性学习模式,它以“承认学生差异性,强调尊重差异”为出发点,以“指向学生发展”为目标,丰富了教育管理者的办学思想。然而,在学校固有的管理体制下,分层走班制教学难以高效推进,导致目标偏离。因此,学校各项管理措施的重建成为学校领导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分层走班 学校管理 再建措施
“因材施教”的思想、“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班级授课制”和“掌握学习”等理论,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办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合适的教育”,“分层走班教学”就是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差异的公平教学模式。
“分层走班制”是针对差异性较高的学科所采用的一种流动性学习模式。即根据学生该科成绩、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建议及家长意愿等多项指标,确定A、B、C三个层次(或A、B两个层次)走班教学,原行政班保持不变。因此,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是学校管理的趋向。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再建走班机制,成为时下的新话题。
一、分层走班制下学校管理的目标偏离
1.新课改理念实施的脱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一所所课改名校旗帜般地高扬在中国教改的蓝天之下,其鲜活的教育理念引领着课改的方向,推动了课改走向深水区。然而,在课改“繁荣”的背后,部分学校在课改浪潮中茫然与疲惫地奔走在复制和模仿之间,没有扎根于课堂和师生心中的办学愿景,忽视了对学校历史沿革和区域特点等各种因素的思考,失去了“个性”,课改貌合神离,不容乐观。
2.生源知识结构的差异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地区有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再加上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问题成为一大难题,因为地域差异、家庭因素、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使这些适龄学生与本地生源学业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一刀切”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学生。
3.师资力量呈现的不均衡
源于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个人专业发展和人才流动等多种因素,各地区乃至各学校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发展。同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历史沿革也会造成师资的良莠不齐。
4.优质生源的流失
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部严禁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为了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各地学校纷纷取消了原有的快慢班,实行平行分班。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大部分家长的不满,家长们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家长费尽周折干脆让学生远走他乡,涌入名校和民办校,大批的优生开始流失。
二、分层走班制在学校管理中的实施困境
1.学校管理层面难度增大
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震动。在一个年级的两个学科搞走班,涉及到时间的不统一、教学管理的不统一、教师的工作量的显性差异、后勤桌椅及教室的调整等都要相应地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调整。特别是教务处,关于课程、学生、教师、考试、评价、调整等各项教学管理的工作负荷、难度都成倍增加。
2.教学常规管理显露弊端
数学、英语在两个大区同时开课,组内统一听课无法进行,相互代课也很难实现。组内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布置暴露问题。同时,由于传统的晨读是语文和英语的交叉安排,由原任课教师到班指导,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教室内的内容有好几个版本,有些时间内容无法统一,更谈不上老师统一指导,造成了早读课的低效浪费。
3.德育管理的难度增加
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上课,教师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产生心理距离,班级管里出现“真空地带”。家长对分层走班的怀疑、老师对分层走班的顾虑与观望、学生在分层走班中层次定位的心理暗示和归属感的丧失、学生物品的破损与丢失等问题,都给德育管理带来了困难。
4.教师面临多重挑战
学科教师还承担该班的班主任,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同时展开,身兼二职,压力增大,学生在数学和英语两门学科走班结束后,就背著书包回到自己的行政班继续上其他科目的课,学科班教师当天也没有机会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更无法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等,教师给学生课后辅导的时间不足。再则,由于少数教师缺乏集体意识,违背了分层走班教学的新型的伙伴和师生关系,缺乏把我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学生的理念。课改本身就是一次浩大的工程,参与课改的老师要付出超出其他老师更大的代价,可是在绩效考核和优模评比等激励性措施上尚无明显体现,教师参与课改的动力不足。
5.学生及家长的压力变重
学科班是动态的走班制,下学期被调到哪个层次还是未知,家长、班主任和学科老师都会不同程度地给予目标,因此学生压力变大了;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关注度变高了,陪伴得时间更长了,担心更多了,多数家长处于面子和孩子学业的双重心理负担之下。
三、学校管理中分层走班制实施体系的再建
1.基于校情
课改需要专家的引领和理论的指导。实践证明,由于国情和校情不同,依托国外的理论、照搬国内名校的经验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为只有基于校本的课改才有根基和生命力。因此,要科学定位和精准把握课改,需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寻求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参观学习走班模式,聘请课改专家团队亲临现场分析把脉,推进学校课改的深入发展,为课改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2.建构新制
(1)蹲点校长负责制度
课改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工程。尤其在分层走班的顶层设计中,为了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多数学校基本上都选择初二年级这个相对稳定的年级或者部分班级作为课改的实验对象,然后以点带面地全面推进。因此,选点后就要为这个点派驻一位校级领导蹲点,负责领导分层走班的全部工作,学校要求蹲点校长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协助分管年级的主任解决相关问题。这样可以使校领导进一步深入课堂和集体备课等具体的工作中靠前指挥,变主管为主导,把握课改动态,体察一线师生思想工作状况,及时调整课改的工作计划和方法,保证学校课改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2)教学与德育双线管理制
在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加强对分层走班下师生以及家长的心理辅导和宣传教育。在蹲点校长的指导下,施行由一名教務主任和一名政教主任组成的教学与德育双轨制管理,做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助手,确定承包的班级,及时与科任老师沟通,定期与各层次学生代表座谈,全面掌握走班中师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掌握班级学情、教情。定时查看班务日志,了解班级情况,帮助班主任解决相关问题。学校对蹲点行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实行捆绑考核,确保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3)分层走班下教学常态制
①合理划区分层。首次走班时按照B类班级数目最多、C层较少、A层最少的分配原则组合。然后将参与走班的班级划分两大区,划区时既要考虑行政班教室的临近,又要考虑保持两个大区单科均分基本相等,班级多且奇数的划分区域比较困难,可以在两个大区内分别再划分两个小区,最后在平均分配的小区内依据标准确定学生所在层次。
②统筹安排课务。分层走班教学工作中最复杂、最有难度的一环就是课务安排,如果说分层走班打乱了原始班级的划分、打乱了固有的座位,那么分层走班最大的变化是打乱了原有的课程安排。英语、数学捆绑在一起排课,也牵动了其他学科,所以在按照同一大区同时上同一科目来安排课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的灵活调整。对教师层次安排最好采用前置问卷的方式,基本遵照教师的意愿安排任教的层次。原则上要求老师同时兼任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每个小区的同层次均有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引领,还要兼顾到任两个班课的老师,不在同一大区任课。考虑到B层教学的难度,任一个班课的老师尽量安排在B层。
③晨读双班管理。将任课教师所教的两个学科班教室重新调整,就近管理晨读,这样既可以统一晨读内容,又提高晨读的利用效率。
④规范集体备课。备课是高效课堂的源头,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分层教学决定了集体备课的容量成倍增大。因此,对走班学科由每周一次共两课的集体备课调整为每周安排两次共四节集体备课时间。坚持分层备,要关注备进度、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重难点、备作业等。最好按照组长分工—个人初备—集体复备—三次备课的流程,完成教学设计,包括目标、知识点、应用、拓展等,然后选例题、练习和作业等。
⑤教学设计分层。在教学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要求三个层次统一教学进度,同层次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统一小题训练。对A层学生,教学目标要侧重于知识掌握。教师要当面辅导作业,并让学生及时订正。对B层学生,注重落实双基,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详加批改作业,并要求及时订正。对C层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重在启发点拨。主要采取学生自己校对作业,小组合作解决疑点,教师点拨。各层次作业每天有备课组长统一发至教务处,教务处整理好后公示并发给家长,这样既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便于家长对学生的监控。
⑥学科双轨管理。为了解决学生课后辅导有难度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科班教师就是这个走班的班主任,同时安排固定的老师到对应的行政班做课后辅导员,这种无缝对接,解决了学科走班教学难以课后集中辅导的问题。
(4)双班管理制
一是制定学科班管理制度,建立由每个行政班代表组成的班委会组织管理,并及时向两位班主任汇报情况,消除管理的“真空地带”,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行政班课务以及教室的安排要配合学科班管理的需要,在行政班安排座位的时候,同一个学科班的学生尽量靠在一起,这样收发作业和自习研讨就省时高效的多。二是建立学科班与行政班双重合作小组:即每位学生在学科班和行政班各有一个合作小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拓宽了合作领域,为他们汲取更多的优势资源拓宽了路径。
(5)多元评价制
师生评价要坚持动态化的原则。教师考核要与工作量挂钩,实行分层评价,将教师自身专业业绩、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学生学业水平、家长以及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将学生成绩、自我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相结合。建立多元的柔性评价体系更具人本化和激励性。
(6)文化助推制
课改需要文化的支撑,有文化支撑的的课改是无根之木。没有内涵的学校,课改也必然会“营养不良”,走不了多远。因此,学校在课改启动时首先要依“我”而行,要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要明晰自己的历史,构建自己的愿景,而这一切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去支撑,这种精神力量需要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因此,行走在课改路上的学校,应注重从自身发展的愿景出发,打造个性校园文化,在校容校貌、班级文化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上下功夫。让课改理念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那时我们的课改也就有了文化的支撑,我们的文化也因课改而厚重,学校也将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总之,随着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分层走班制”教学已不断升温,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教学秩序、德育建设、班级管理、师资力量、师生评价机制及双轨制管理的广度和课程资源开发等管理体系都需要重构与再建,只有不断调整,分层走班教学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