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飞 苏正昌
(1. 云浮市中心血站,广东 云浮 527300;2. 云浮市人民医院,广东 云浮 527300)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价值分析
黄 飞1苏正昌2
(1. 云浮市中心血站,广东 云浮 527300;2. 云浮市人民医院,广东 云浮 527300)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血液成分治疗,观察组采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医院感染方面的状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讨论。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的20例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5.0%,对照组患者为5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χ2=14.681,P<0.05)。结论 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状况有重要价值。
去白细胞输血;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价值
急性白血病,主要的原因在于患者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受抑;从症状看,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患者多存在免疫能力下降的问题,因而在生病期间易受感染,如医院感染;由于病原菌多为重耐药菌、泛耐药菌,因此,造成了发生感染后的控制困难,抗感染药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也会进一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1]。本组研究中,选取4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研究,探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和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选取的40例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相关检查以及血液科诊断,并根据《血液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中的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中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参考,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患者[2]。分组理由在于,对照组20例患者为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前的治疗患者;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9~42岁,平均年龄为(34.6±2.1)岁;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0~41岁,平均年龄为(35.8±2.4)岁;此次研究中的血液均来源于本市中心血站;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包括化学染色在内,以及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等相关检查;给予常规性支持治疗,具体如水化、碱化、护肝以及营养支持;其中对于白血病患者做好短期预处理后,开始化疗;在本次研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方面的治疗,主要采用DVLP/DVCP初治方案[3],对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患者采用后一方案;在除去M3之后,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症患者,按照D(3+7)初治方案开展治疗;若患者出现或发生合并性感染,则进行病原学检查,并采用经验抗感染治疗,待检验结果出来,即可通过目标性治疗来具体完成治疗[4]。
在此次输血中,对照组采用普通血液成分,观察组采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血液成分均由本市中心血站提供;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均为储存前滤除白细胞,滤除后含白细胞数具体是1.0×105/L~1.0×106/L。不同血液成分输血的条件是:参考第12版《实用内科学》中的成分输血、输血反应相关章节,当血红蛋白<60 g/L时,则给予浓缩红细胞、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输注[5];若存在具体的年龄、其他疾病耐受性差,则可以适当放宽至<100 g/L;若患者血小板<20×109/L或根据情况去白细胞血小板的情况下则要求给予普通血液成分输注[6]。以两组患者治疗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统计,并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医院感染发生率。
1.3 评估标准 按照医院感染的内容对两组患者在呼吸道、胃肠道、脓毒血症、皮肤组织,以及其他方面的感染例数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感染率计算,具体的公式为医院感染率=(各组内感染总例数/单组总例数)×100%[7]。
经统计,观察组的20例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5.0%,对照组患者为5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1,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比较(例)
急性白血病,是指患者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受抑而造成贫血、出血、感染等,此时,患者免疫能力明显降低,最易受到感染。 从感染方面看,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化疗药物共同的影响,使患者极易受到医院感染的侵袭,严重者可致死亡,临床经验证实此乃造成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相关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关注到医院感染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
在治疗方面,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贫血程度、血小板减少等具体情况,给予血液成分输注,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普通血液成分中白细胞表现存在抗原,属于MHCII类以及B细胞表面抗原等,会对受者免疫造成抑制[8];因而,研究者认为通过“滤白”实现,对白细胞的减少,促使其氧化代谢产物积累的降低,从而针对高活性氧自由基,减少其对细细胞的损害,以及对于免疫功能的损害;另一方面,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的相关数据也表明,在同种异体方面的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即HLA-II抗原,能够在输血中进行参与,并起到免疫调节的功能,从而让患者免疫受到抑制;加上白细胞本身作为血源性病毒传播媒介物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在血液细胞病毒灭活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之下,只能暂时选择去白细胞输血技术,以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感染的发生率[9]。
根据相关认知与标准,通常情况下去除白细胞后,残留量<5×106个/L就可以较好的对白细胞所携病毒进行预防,减少与其相关的疾病的快速传播等[10];以人巨细胞为例,此作为一种病毒,它的传播率高,传染速度快,通常的研究与数据统计表明其阳性率在40%以上,最高为100%,在这样的高发率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普通人受到感染后,会出现中和抗体,也就是说,在这种条件下,当患者输入CMV阳性血时,也不会发生感染[11]。急性白血症患者不同,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已经降低了很多,因而当输入此类血液时,即会发生感染事件,若治疗跟进、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即会走向死亡[12]。另外,当滤除白细胞后,红细胞就可以起到对白细胞携带并传播相关疾病危险性的预防功能,即可以降低其危险性;所以,通过去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率,此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5.0%,对照组为5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χ2=14.681,P<0.05)。
此外,在急性白血症患者中,由于化疗常常会发生合并感染,导致内毒素的存在,当患者输入粒细胞后,若与其发生作用,就会引起更大的感染事件发生,并导致休克问题;与此同时,因为白细胞所具有的凝集素作用,造成血管内的凝集之后,肺部会产生水肿,因而对肺的损害也相关严重;还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当患者输入含有较大含量的白细胞时,往往会造成一些免疫反应,并导致并发症[13];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中,对于急性白血症患者的医院感染方面的减少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在医院感染方面的发生率,对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状况有重要价值。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1] 柏则蓉,程玉根,柴德芬,等.3种白细胞过滤方法制备的血液质量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16,20(4):325-326.
[2] 金花,刘亚欣,陈晓飞,等.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对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及伤口愈合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0(3):257-258.
[3] 骆群,刘景汉.浓缩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5,18(2):119-120.
[4] 龚裕春,邱颖婕,金魏名,等.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溶血率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15,26(3):151-152.
[5] 李月琴,梁继文.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安全性与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24):173-174.
[6] 王佳丽.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25(16):2444-2445.
[7] 张循善,李燕萍,张载福,等.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同种输血后细胞因子和NO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16(10):1069-1070.
[8] 邵春燕,卓海龙,冯学胜,等.去白混合辐照手工血小板的制备与临床输注效果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15,21(3):183-185.
[9] 欧阳锡林,刘景汉,黄宁,等.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高浓度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27(12):1096-1097.
[10] 马红丽.2009—2011年洛阳市5家医疗机构294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3):159-160.
[11] 徐建红.去白细胞血制品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3,14(11):305-306.
[12] 庄远,张婷,魏超,等.白细胞去除对悬浮红细胞上清中肿瘤相关因子蓄积改变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1):217-221.
[13] 于迎晨,周梅亭.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7(3):239-240.
黄飞(1983—),男,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输血技术工作。
R457.1
B
1004-7115(2017)06-0671-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06.028
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