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多半七十才“致仕”

2017-06-22 13:38凌光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年6期
关键词:武官俸禄退休年龄

凌光

关于延迟退休的各种传言,近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中国古代,各级官吏也有一个退休问题,叫作“致仕”, 也就是辞去官职还禄位于君的意思。与现代人的退休一样,古人的“致仕”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

据《礼记·典礼》记载,在西周的礼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礼。其后历代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只是到了明清两代,情况才出现了一些变化。

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以老病为由,上书请求退休。宣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劳累,就准他辞职,赏赐给他一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唐代《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又下诏:“老病不堪厘务者,与(同意)致仕。”也就是说,这时的退休制度,除了七十可以致仕外,对那些虽然不到退休年齡但患有疾病或者受伤的官员,也准许退休。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有一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

也是在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宋史·韩贽传》也说宋仁宗时的御史大夫韩贽“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过,“致仕”仍然是标准的官方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清代文官致仕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武官致仕的年龄,则随官职大小而异。清末光绪三十年后,为增加军营朝气,减少暮气,武官的致仕年龄又作了修订。副将年满60岁必须退休。比副将级别低的武官,退休年龄更早。比如参将54岁,游击51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这是充分考虑中低级军官需要耗费更多体力、精力,岁数太大,年老体衰,扛不动刀枪,战场上就要吃亏。

然而,不论哪个朝代,官员去留的最终裁夺权还是属于皇帝。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除了致仕年龄问题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官员致仕以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

汉朝以前,官吏致仕都没有俸禄。给退休的官员供俸,是从西汉开始的。汉平帝元始元年下诏,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得半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如名相房玄龄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唐制还规定,授一至九品官永业田一百顷到二顷,永业田可传子孙。因此,五至九品官致仕后虽无俸禄,但生活仍可保障。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元朝的致仕官,一般不供俸禄,只规定“子幼家贫者,给半禄终其身”。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清顺治十八年规定,“无世职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给半俸,未至六十因疾辞任者不准给”。

历代的贤达之士,一到退休年龄就主动请求退下来,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提前请退。许多人还以诗言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退休诗”。

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并作退休诗自娱:“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猜你喜欢
武官俸禄退休年龄
搞笑,古人是认真的
俸禄的标准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驻外武官怎么派?驻日本、朝鲜大使馆武官调整
延迟退休的有些“流行说法”不准确
德国央行称德国退休年龄应推迟到69岁
不学无术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便宜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