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洪麟
全息反馈:让师生全神贯注
文 | 李洪麟
“全息反馈”是我校2010年提出的育人理念。全息反馈,就是要构建立体、全面、生动的信息反馈系统,引导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和欣赏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反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激励、点燃、唤醒,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让育人充满智慧与真情。那么,全息反馈育人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有哪些?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交往”,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共同发展。这也是全息反馈育人理念的题中之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全息反馈理念,首先要遵循以下原则:
主体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交往中的共同主体,两者是平等关系,而不是“施教”与“被教”的对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人格独立,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只有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定位,特别是学生的定位,双方才能互相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
主动性原则 全息反馈强调激励、点燃和唤醒,这就需要师生双方主动地建构、动态地生成,这样才能真诚相待,亲密交往,才能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从而使不同见解的交锋、多元思维的碰撞坦荡而真诚。
发展性原则 人的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发展,就要提升人的地位,显示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昭示人的个性;就是要实现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主体发展观,同时注重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拓展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实操技能。要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沟通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拓宽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
将全息反馈理念根植于课堂教学,要义在于把握关键、突破瓶颈,在于发自内心地去关注个体生命,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使教学双方达到思维上、情感上、内容上的高度默契,进而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课堂与环境之间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传递。
全息反馈式的互动,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识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仅是知识产生的过程,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全息互动,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投入激情,激发潜能 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师与生,都是一部“活动的教材”。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人格特质,学生内心的求知热情与学习潜能,都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教育力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激情激发潜能,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充分了解,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包括其思想状况、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方法、身体素质及家庭状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这有助于更好地建立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师与师、生与生、师与其他、生与其他的多元反馈。
构建模式,创新框架 全息互动,提倡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和应用“预习、展示、研讨、矫正生成,反馈贯穿始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预习”对应的是自主学习,是自学与交流的结合,是知识点的重复,是相关信息的查找,是关键与难点的疏导;“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手段,是课堂民主的体现,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关键;“研讨”对应着合作探究;“反馈”则是矫正生成方法,是沟通的法宝,使信息流动于各个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将全息反馈应用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理念上和实践上双重转变:变面向“少数”为面向“全体”,变“死板僵化”为“融洽和谐”,变信息的单一传递为多边反馈;变“束缚”为“创新”,变“少慢差费”为“整体优化”。
应当强调的是,课堂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堂课学到了什么,而不能成为“飘起来”的空中楼阁。这也是“矫正生成”反馈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需要认识到,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论,而是要以“教之规、学之范”让教学有章可循。
课程理论专家迈克·富兰有句名言:“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在理念确立、思路清晰之后,付诸实践和实践本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施质量。
全息反馈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应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及时性。及时就是即时、适时,不延后、不滞后。反馈过迟,学生脑海中会滞留错误信息,不易纠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其问题与困惑,获得快速、准确、翔实的反馈。
二是激励性。课堂上要多一些热情的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懂得教育真谛、负有责任和使命的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表情、神态、语言,甚至是心灵创生出一种境界,唤起学生共鸣,让课堂充满质朴、思辨、批判、激昂的氛围。
三是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做出适当反馈,要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针对不同时机、不同内容,比如质疑问难的解说,思维闪光的捕捉,问题解决的调控,学生应答的归因,要做不同的处理。归根结底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四是启发性。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时,教师要适时启发诱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使学生以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知识的掌握重在能力,进而思考得更深刻,学业上更钻研,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反馈分为非正式反馈、正式反馈和规范的评价评估三种类型。课堂教学中的全息反馈,大多为非正式反馈,其主要特点是:观察、发现、捕捉即时的、准确的、生动的、激情的表达、表演、表现。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情感表现法。思想情感内感于心,外显于物。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理性的教学思想,其次要具备将思想情感通过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能力,同时,要积极调控不利情绪,发挥有利因素。
神态表现法。神态是基于情感的表达。有人说,眉目可以传情。不仅是眉目,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可以传递出人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有丰富的表现力,一是要有神,二是要传神,三是要达成神往境界。
动作表现法。动作表现虽不及语言表现直观,但其优势在于委婉、隐蔽,更容易达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头部、面部、四肢甚至腰、臀等部位来表达情感,掌握动作要领。借助同全体学生约定俗成的显性肢体语言,以及与不同学生之间的隐形肢体语言,达到传神的效果。
语言表现法。语言是最直接的表达工具,首先,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想方设法让语言成为师生共同的表现手段。其次,语言讲究艺术,要专业、准确、及时、简明、生动,用声准确有力,清亮甜美,语法、逻辑、心理上的停顿、重音处理得当,语调高低缓急,鲜明生动,节奏处理自然恰切。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正式反馈和规范的评价评估“妙笔生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全息反馈育人理念的旨趣,在于尊重、唤醒、启发,追求激情、深情、感情,目的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互助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三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