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特征及成因初探

2017-06-22 19:06占群丽任艳青林智敏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

占群丽+任艳青+林智敏

摘 要:以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生及毕业五年内创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校期接受创业实践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參与创业实践项目比例持平,但女大学生实施创业比例小于男生,持续创业比例远低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校创业与毕业后创业比例出现断崖式跌幅;男女大学生创业行业分布差异明显,女生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类、互联网类、公益创意类、教育培训类等,但相对其他研究行业分布相对全面、均衡。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行为;原因分析

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双创”比喻成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大学毕业生成为“双创”生力军备受关注。近几年,大学生创业比例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的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2009届的1.2%高出1.8个百分点。

大学生创业研究从2000年开始成为热点,女大学生创业研究时间相对滞后10年,目前研究成果较少。从文献涉及的类型看,主要含理论综述、调研分析、现象评论等几大类;从内容上看,主要关注女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创业教育、创业阻碍因素等现状的描述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多属于思辨式研究,缺乏定量和实证研究,也缺乏深入探求变量间的相关和因果关系的研究。

沈茹(2015)等对江苏省48 所高校46个本科专业的660名女大学生创业调查后发现:女大学生创业比例低,仅有3.8%的女大学生实施创业;创业类型单一,87.6%的女大学生创业从事第三产业,70.3%的创业类型属于生存型;创业规模小,72.6%的女大学生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认为政府政策、高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是重要原因。李鹏(2013)等通过对新闻样本进行分析,认为女大学生创业动机以机会型为主,女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64.5%的启动金额在10万元以下,规模较小。[1]

以上研究缺乏对不同层次高校学生创业情况的分类、定量研究及对比分析,以及深究因果关系的研究,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将直接会传导到创业教育、帮扶、政策建议层面上,满足创业工作的现实需要。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此类型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情况,我们进行了几项研究:一是通过对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6年度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创业者历史数据的梳理,分析男、女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尤其关注时间线性下、行业空间分布上男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差异。二是通过2015年该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①和2012年—2015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培训学生的问卷调查②,试图找出大学生创业行为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特点

本文的创业指的是狭义上的创业,即个体或团队从无到有创办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使之正常运营和盈利的行为。女大学生创业,即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或其参与的团队(法人或重要合伙人)从无到有创办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使之正常运营和盈利的行为。

1.时间线性下女大学生创业率逐步降低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指出,中国女性参与创业活动的绝对比例和相对比例都比较高。在参与调查的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女性创业者为20.47%位于第六位,其中女性初生创业者占19.27%排在第五位,说明中国女性在创业活动中非常活跃。同时,以上数据也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创业绝对比例和相对比例均低于男性,相对比例差数是5。

刘亦晴(2013)等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创业率也遵循以上规律。通过调查发现:有1/2的女大学生强烈希望毕业后通过创业拥有自己的事业,但真正参与创业的比例平均只有13.5%,真正参与成功的比例不足 3%,[2-3]沈茹(2010)等对江苏省48 所高校46个本科专业的660名女大学生创业调查后发现:52.3%的女大学生愿意毕业后自主创业,有73.6%的女大学生愿意在条件成熟时创业,但真正实施创业的只有3.8%,成功率仅有0.6%。以上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创业还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没有实际的行动计划。

笔者为了验证该校女大学生创业实施率情况,加入时间线性视角,分别检测女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项目)参与度、在校期间实际创业率、毕业5年内创业率、毕业5年后创业率。使用的样本分别为该校2012年—2015年参与创业实践教育项目的学生数据库、该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2016年度在校生及毕业5年内创业学生动态数据库③、该校2016年编制的优秀校友创业企业名录等。

由于该校历年男、女生生源比例基本持平,排除男、女生基数因素影响,调查显示:该校男、女生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男、女生占比基本持平,相对比分别为0.9∶1、1.5∶1、1.2∶1,在校期间男、女生实际创业相对比为2.1∶1,毕业5年内创业相对比5.6∶1、毕业5年后创业相对比为5.7∶1,随着时间推移比例逐步降低,在校生创业和毕业5年内(后)创业占比甚至出现断崖式的跌幅。

2.空间行业分布上女生主要偏向传统和生活行业

施里尔(Schrier)(1975)发现女性与男性在创业时的行业选择方面存在差异,施瓦兹(Schwartz)(1976)通过与二十位女企业家的访谈也得到了和施里尔(Schrier)相似的结论。鲍文(Bowen)和赫里斯(Hisrich)(1986)对全美468名女性企业家作了抽样调查,其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倾向于在与服务有关的领域内创办企业,而男性则倾向于进入制造、建筑或高技术领域。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55%的女性所创立的企业集中在服务业,17%集中在零售业,只有小于2.5%的企业属于运输、通信、公用事业或制造业。[4]2016年,北京市妇联发布《2016年首都女大学生创业调研分析报告》,针对71所北京高校517位20岁~30岁不同年级女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创业领域的选择偏向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等领域,高创业意向人群更期待在电子商务、母婴等领域做出成绩。

笔者通过梳理2014年、2015年《75所部属高校发布2015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综合性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科学技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5]。为了验证女大学生创业领域的分布,本文以该校在校生及毕业5年内创业学生数据库作为样本。

该数据可以看出:一是该校男、女大学生在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类、互联网类、教育培训类、科技类创业比重都比较高;二是男生在互联网创业、科技类、信息技术类创业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三是女生在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类、教育培训业、公益创业类上创业比例高于男生。该数据显示:该校男、女大学生创业领域有差异,但是相对其它研究差异化较为均衡,女生在互联网创业、科技类上创业上也有涉猎,相对比例分别为1.2∶1和2∶1,相对现在普遍研究结果呈优态分布。

此外,通过对女性创业者的访谈和对该校2013年—2015年注册并入驻国家科技园的学生企业调查显示:即使是同类型的创业公司,女性启动资金、创业规模均比男生小。百万元以上注册资金女生比例很小,且公司规模多在十人以下。

女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意愿、动机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研究证明,个体的动机、价值观、态度等因素是影响个体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个体创业意向是引导其追求创业目标,并投入精力和资源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其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指标。[6]

很多学者用“推拉理论”来分析企业家的创业动机。所谓的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西方学者受到物理学中相关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启发,从而发现相关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都有其双向性,即推力与拉力同时存在。这一理论很快在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被衍生运用,也被用来分析企业家的创业动机。克罗米(Cromie)(1987)通过对比男女创业的原因后发现,男性创业的原因更多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女性创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家庭或是因为对工作的不满。根据2016年该校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男大学生创业受“拉”的因素影响多些,“主动愿望比较强烈”,男生创业意愿为25.6%,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男生占比72.5%,女生62.2%);而女大学生创业则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女生创业意愿为15.7%,创业动机在争取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上比例超过男生(女生55.4%、男生40.5%)。通过访谈得知,男生追求实现自身价值一般是自我驱动型、目标明确,而女生追求时间自由和灵活度是为了家庭和生活考虑,属于外驱动型,是弱驱动,目标比较模糊,尤其是当现实证明创业并不会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灵活度的时候,女生创业意愿下降。这也解释了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比例与毕业后创业比例出现断崖式跌幅的现象,女大学生毕业后即将面临家庭和事业平衡,也面临婚姻、生育等现实问题,不如在校期间只需考虑个人发展和兴趣,所以出现巨大落差。

此外,通过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女生的职业规划、职业期待也是女性创业概率低的重要原因。女生期待在党政机关、教育机构、其他事业单位等性质的单位工作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三资企业、其他企业、部队则等远低于男生,虽然数据显示在创业意愿上与男生基本持平,但最终就业情况则显示女生更加愿意选择风险相对较低、较为稳妥的行业,这与女性受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及现实环境影响有关。

2.专业性别化与学科综合性对创业行业的影响

通过对2016年毕业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激发创业因素调查中,男生因科技成果转化占比10.0%,女生则为4.9%,几乎高了两倍,与男女生科技型创业比例成正相关。这与男、女大学生的专业性别化倾向有关,专业的性别化倾向指教育中男、女生专业方向差别很大,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男生倾向于理工科专业,女生倾向于文科专业。

通过对该校700名(男生404名,女生29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男生拟在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化学材料、智能硬件等行业创业的占男生总人数比分别为10.4%、26.2%、7.4%、10.6%,明显高于女生9.1%、6.8%、0.7%、1.7%的比例,但在文化创意、教育、服务业等行业则明显低于女生,结合专业维度,男、女生拟创业行业与专业成正相关。

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创业中,该校男、女大学生在传统服务业、文化创意类、互联网类、教育培训类、科技类创业比重都比较高。通过对男、女生创业团队成员的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男、女创业者,选择本专业的同学作为合伙人的比例都在20%以下,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伙人比例最高,均超过25%,团队含本校在校生、毕业大学生、其它专业学生、亲戚等背景多元化的成员。这与学校学科完备、学科交叉、校园内部交流多有一定的关系。调查还发现经管院的大学生从事科技型创业的比例也较高。

3.就业率、就业质量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女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生存性创业压力较小。创业动机调查显示:未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创业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9%和3.4%,没有出现统计学上的差距。另根据该校对男、女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度、平均月薪等调查显示:男、女生就业率持平,就业质量女生略低于男生,但不存在明显差距。此外多项研究证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男女生就业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7-8]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女生就业不存在困境,女大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获得高保障、高薪水的工作,生活有保障,短期内择业回报高于创业回报,女生在创业的高风险相对于就业的高保障、低风险选择中,女生对未来的分析评估及抗压能力的预测,使得创业效价降低、再加上女性创业的期望值(动机、意愿)本身就较低,女生从事创业的行动力就会受阻。自主创业也就不是走向职场的第一选择。

以上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是提示女大学生应该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消除畏难情绪。通过对男、女大学生调研发现: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创业能力上并没有先天的不同,面对创业同样需要充足的“创业准备”、面临着同样的市场经济和政府创业政策,存在的困难都集中在人才、场地、资金、知识储备上,女大学生只要冲破女性发展的心理障碍,其实和男大学生是站在同一“创业”起跑线上,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女大学生创业率低、持续率低、失败率高是因为女大学生信心不足,学校应该在女性创业教育中给女大学生注入更多的创业精神教育,帮助女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做到“精准帮扶”,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高校应该为女生开设适合女性创业教育专题的课程,如开设文创、教育、社会创业等行业的专门培训,并注重在课程体系上加入互联网、大数据、生物科学等方面的交互知识,开拓女大学生创业视野。课程设计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机会,设计适合女性创业的实践课程与活动。邀请校友和社会上成功的女企业家开设“女大学生创业”专题讲座,为女大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市场分析、项目论证、政策指导等方面具体指导。

三是男女生创业各有自身优势、各学科创业各有自身优势,加强对这些优势的挖掘与资源的对接,建立跨学科交叉参与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女大学生创业行业的拓宽也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该校2015年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调查问卷,问卷通过问卷星编辑、发放、回收,本科生回收有效问卷2,259份,研究生回收问卷1,142份.

②针对该校参加2012年-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创业培训、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的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499份.

③该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在校生创业动态数据库和毕业5年内创业者数据库,入库的学生均为该校在校生或毕业5年内已经注册公司并且正在创业或者没有注册正在创业的学生,含企业法人和重要创始人(以公司章程或实际占股情况判定)。数据库包含个人资料(学院、姓名、学号、专业、年级、学历、是否毕业、是否法人、联系方式)和公司状况{创业阶段、创业公司名称、注册时间、公司简介、经营状况(规模、融资、亏损)合伙人情况、存在困难、产业类型}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李鹏.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J].经营与管理,2013(6).

[2] 刘亦晴,许春冬.我国女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6).

[3] 沈茹.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J].教育文化论坛,2010(1).

[4] 李嘉,张骁,杨忠.性别对创业行业进入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1).

[5] 人民网.75所部属高校发布2015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2016-01-11].http://edu.people.com.cn/gongwuyuan/n1/2016/0111/c88733-28037351.html.

[6]Bird B J, Brush C G. Gendered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 26(3): 41- 65.

[7] 金蕾蒞,刘新益.女博士就业初探—基于落实率和求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

[8] 王飞绒.国内女性创业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5).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学生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
新时期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