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研究

2017-06-21 11:28张鑫
艺术评鉴 2017年8期
关键词:图画美育课程标准

张鑫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状况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的中国的新式教育处于萌芽阶段,本文研究的正是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民国小学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53-03

小学教育,不仅是在当代,在中国最初的小学教育里,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们都强调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概括来说,就是主张在教育上实施“美育”。美育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美育的任务在能补救当时的理智教育、道德教育、军国注意教育等的偏失。进一步来讲,就是拿艺术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贯彻人生的一种方案,在近代已为世界上的教育家和学者们所公认。民国时期我国教育界也逐渐有注意这一点的趋势,民国时期的学者们想应用这种方案贯彻实施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首先开始了注意小学的美育。“小学教育是训练做人的基础。假如基础不稳固,就不能担负一切的责任,成一个完全有用的人。若以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关键,他的方针目标假如有些微谬误,对于国家的前途就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可见就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而论国家的方针是相当正确的(参阅教育部颁定小学课程标准美术课目标),但是就部分资料观察当时南京各个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可以说十之八九是和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师资缺乏良好的美术修养;二是当局不注重美术教育;三是良好教科书的缺乏。谈到民国初期小学美术教育实施的问题,多数学校都随意敷衍,并没有很切实的计划教学,“学校设备因陋就简,没有建设美的环境,以供学生欣赏;训育标准,侧重骸骨的道德,而不与艺术相适应;一切教育方法,不能应用美学的规范,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根底。”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与美术专门学校的教学意义是不同的,小学美术,不是早就天才的美术家,而是对于一般儿童,给予接近美术的机会,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性,启发他们对于美的要求,“目的在于养成同时代的‘国民都有均等美化的机会,使其能欣赏宇宙间的美,从而得到美的陶溶,以提高一般人的品格,至于创造少数创造的天才,产生社会上需要的美术品,虽然说不是小学校美术科的任务,但是只可以当作美术科的副目的罢了。”而明白了美术科的教学目的,就可以进一步讨论美术的意义。

一、民国时期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确立及修订

在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为“癸卯学制”。在“癸卯学制”中,第一次肯定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当时“中学为体,西为中用”的思潮影响下,图案、器画和手工课被引进实业学校,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于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则沿用了“癸卯学制”的部分内容,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第一次把美育列入了教育宗旨中:“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术教育完成其道德”,由此可见,公民的道德教育在当时的地位,道德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美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性格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当时是教育界的突破,它改变了清朝末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模式,正视了美育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而不仅仅限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方面。而此时,美育教育的广泛兴起,使得美育走入中国的教育体系。

1923年6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布《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其中小学的“图画”课改为“形象艺术”课。而初中美术仍称“图画”课。这与1912年颁布的图画和手工课程的规定相比,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标的学习领域开始拓宽,其中增加了欣赏、制作、研究等主要三个部分。说明这时的美术课程已不是单纯的技能课,同时还应强调审美教育的作用。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這个标准与1923年公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相比又有了一定的改进,如:欣赏领域明确规定要求包括欣赏自然美——“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和艺术美——“绘画、雕刻、塑造和其他美的物品”等方面的内容。

1936年7月,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当时国情的特殊需要,将课程整体化,减时保健颁布了《修正小学美术科课程标准》,其中特别主张恢复“美术科”,这次美术课程标准的草案主要有以下四点:“一、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实行教学;二、以欣赏创作为手段;三、注重固有美术的教育;四、以切合实际生活的美化为目标。”这一次的草案,大部分只是做了恢复的工作,可是与图画课程相比较为合理。

1942年10月颁布的《小学图画科课程标准》,主要是为了适应战争时期师资缺少,物力缺乏,进而简化课程的的需要而修订的。其主要教学目标为:“一、培养儿童正确的认识、进而陶冶其对于美的欣赏。二、利用儿童审美的观念,以引起其学习绘画的兴趣。三、知道儿童了解绘画原则,并注意实际应用,以培养其发表和创造的能力。”

1946年6月的《修订小学课程标准草案》则为了合理化课程,完成建国。

二、民国时期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学特点

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当时的国情,整个民国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是不受重视的。一是美术教育普及程度不够;二是相关教育人士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三是师资的严重缺乏;四是教材编订不合理。一些小学的美术教育,其中一部分乡村小学和简易小学因为经济困难,并没有专任教师或者美术科不重视,很多都没有使用教科书,更没有专门的教室和教学设备,上课时由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笵画,供学生临摹,敷衍了事,这样的结果根本无法达到教育部所订的教学目标,“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增进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发表和创作的能力”等基本教学标准都无法做到。根据资料,其中一部分城市内的普通小学,也有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使用美术教科书,当时很多教育家认为“这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关系,大多是为现行的教科书实在很少令人满意”,“教材的分量不够”等等。

此时,为了修正美术教育中的弊端,适应不同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育部分别于1923年,1932年,1936年,1942年和1946年等对课标进行了数次特殊修订。1923年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比较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首先是在科目名称上从1912年的“图画科”更名为现在的“形象艺术”,其次是在教学目标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主要有:“一、顺应爱好美术的本性,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二、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三、引导对于美术原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在教学时间的非配上高、中年级均为90课时,低年级60课时。

相对于1923年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1932年颁布《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首先在美术科的名称上改变,从“形象艺术科”到“美术科”,这里要提到的一点是,正式的定名为“美术”,是在1929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暂行课程标准》中,而1932年正式颁行的小学课程标准中,美术科的内容与1929年大致一样。此次修订后的教学特点主要为;“一、顺应儿童爱美的本性以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二、增进儿童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三、引导儿童对于美术原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可见1932年的课标较1923年课标来讲出了科目名称的改变外,教学目标及教学特点并没有实际性的变化,教学时间高、中、低年级均改为90课时。

1936年教育部颁定的《修正美术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则有了很大的修订,此次的修订主要是为了适合适应当时特殊时期教育的需要,因为“抗战时期的课程是应变的,暂时的”做到减时保健,尽量使课程整体化。美术课程中,首先作乡土教育的强调化,就是以乡土出发为前提,如欣赏作业中,特别提出了“学校附近建筑物的欣赏”这是第一个教学特色。其次是“尽量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以技术训练来限制儿童的发表,相反的,利用自由创作意味的‘构成或改作的发表做发表作业的核心,”第三个教学特点是“美术欣赏”。另外在教学时间上也做了很大的变动其中高年级课时为60,中年级为90课时。低年级与劳作科合并为150课时。

1942年颁布的《小学图画科课程标准》在科目名称上由“美术科”改为“图画科”,课程标准中也将“作业类别”一项删除。改为比较具体的教材大纲,图画科的教材大纲主要分三类,一是关于欣赏的;二是关于基本练习的;三是关于发表的。在教学目标上:“一是培养儿童正确的认识,进而陶冶其对于美的欣赏和识别。二是利用儿童审美的观念,以引起其学习绘画的兴趣。三是指导儿童了解绘画的原则,并注意实际应用,以培养其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在教学时间上也有比较大的改动,高、中、低三个年级的课时均改为60。

国民政府为了完成建国合理化课程,简化课程,在1946年8月修改了课标颁布《小学美术科课程标准草案》,这次修订的草案,教材大纲的名称并没有变化,仅仅恢复了1936年《修正美术課程标准》时的“欣赏、发表、研究”三项。在教学目标上也有少许的变化:“一、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从实际生活中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二、增进儿童美的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三、知道儿童了解美术的原则及民族艺术的特点,并注意实际的应用。”在教学时间上高、中年级的课时为90,而低年级的美术科需要与劳作科合并教学时间为90课时,美术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整体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美育引导功能,同时通过美术学习,将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通过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极大的帮助小学生完善个体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功能逐渐被挖掘,艺术与生活逐渐融合,教育者逐渐发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与艺术情绪与创造意识不可分割的,而学生如果缺乏美育教育,其他的教育功能是没有办法达到最终目的的,美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与心灵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导致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肇桐.十年来的小学美术课程[J].上海教育周刊,1946,(06).

[2]傅统先.小学美术教学要点[J].儿童教育,1935,(01).

[3]徐翁振.小学美术教学漫谈[J].进修半月刊,1937,(12).

[4]宗亮寰.小学美术劳作教学讨论纲要[J].儿童教育,1937,(08).

[5]温肇桐.小学美术科指导研究[J].江苏教育,1935,(5-6).

猜你喜欢
图画美育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图画捉迷藏
美育教师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