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2017-06-21 17:29关婷婷
艺术评鉴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保护

关婷婷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使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湖南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侗族音乐文化内涵丰富,更以民间歌曲著称,在民间广为流传。现阶段,随着我国音乐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对侗族音乐文化艺术发展有影响,因而有关人员必须对保护和传承侗族音乐文化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有效策略而促进侗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类型,并结合侗族音乐的发展实际而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侗族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侗族音乐 保护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22-02

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使侗族音乐得以完整的保存。即使改民族并未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但侗族音乐是集地区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于一体的,在现代具有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随着国家各民族大发展、大融合进程的加快,对侗族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侗族音乐文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保持音乐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一、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特征

从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整体发展看,其特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复调音乐。此类音乐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主旋律先慢后快。在音乐演唱过程中,声部变化明显,和声更具立体感,增加了旋律的丰富性。通常,侗族人民用衬腔法而演绎复调音乐,具有高亢、浑厚的特征,也能给予受众以淳朴之感。其次,从调式、调性方面看,“羽、宫、商、角、徵”是重要构成元素,其中徵音或者较低或者较高,能够将整个音乐的调式呈现收拢的演绎效果。受徵音的影响,调式扩展具有有序性。此外,五声音阶语调式乐曲最具独特魅力,是侗族音乐的精华所在[1]。

二、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主要类型

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类型多样化,主要有:首先,拦路歌曲,即侗族人民在迎宾的过程中所唱的拦路歌,他们在寨门口、路口、桥头等处设置若干障碍,阻挡客人前行的脚步,而客人必须对歌或者喝米酒才能通过,否则通不过,这体现着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豪放。其次,多人合唱的侗族大歌,以情歌对唱为主,分为男方和女方队伍,在成员高低音声部的配合下,可增强音乐演绎的立体效果,彰显侗族大歌的魅力。如《嘎索》,也称之为“蝉歌”,即模拟蝉叫的声音,极具吸引力。再次,侗语演唱的侗戏,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这是戏腔,还有哭腔、歌腔、新腔等腔调。最后,原生态的民俗歌舞音乐,如男女对歌“多耶”、敬酒的“酒歌”“猫饭歌”“赖油歌”等[2]。

三、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以侗族音乐为主题的旅游链

在保护和传承侗族音乐文化过程中,建议地区有关部门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独具特色的旅游链,不仅能够开发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彰显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还有助于创建旅游品牌。首先,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借助汉语来推广侗族音乐,并融入现代乐器,增强乐曲的演奏效果。如此,可以实现侗族民间歌曲与现代化音乐艺术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其次,打造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以侗族文化为主打,发展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目标[3]。

(二)积极开发和利用侗族音乐

针对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最佳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应是以抢救濒危文化为首,加以保护,并通过对其的开发与利用,对传统音乐文化做进一步的整合。所以,在此过程中,建议有关部门工作者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有关人员应加强对地区侗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此,建议工作者可制定有效的普查方案,全面开展普查工作,通过走访等形式,了解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形式,并与音乐发展现状作对比,在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分析濒危的音乐文化。其次,对侗族音乐进行有效的开发,遵循自然、历史、文化、生态性的特点,对侗族音乐进行地域性的创造性开发。如此,不仅能够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与传承[4]。

(三)对侗族音乐进行创新

根据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可知,侗族音乐文化要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承发展,必须依据自身的实力而创新突破。该过程中,应加强侗族音乐与区域民族文化的联系性,二者互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并有选择的借鉴和融入外来文化。首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侗族音乐加以保护,为其传承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指定专门的作曲软件,将侗族音乐制成曲谱,并刻录下来,这对传承侗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创新侗族传统音乐,丰富音乐形式,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加大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力度,以满足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求。通过对侗族音乐进行创新,可以为传统侗族音乐注入新元素,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活力与动力,是推动侗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5]。

(四)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侗族音乐保护与传承中

侗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它来自于侗族人民社会生活实践,因而也具备地域性、民族性、审美性的特点。要实现对侗族音乐的有力保护和促进其传承發展,应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这不仅能够积聚力量,而且也能全面开展侗族音乐保护工作。首先,编制书籍,主要介绍侗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将其作为宣传资料,以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侗族文化,激发其参与侗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兴趣。其次,地区应组建侗族文化研究队伍,专门负责对侗族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侗族音乐文化,而且也可借助侗族传统音乐而展现侗族风土人情,对吸引音乐爱好者的目光和促进侗族音乐发展有利。最后,针对侗族音乐而创建音乐库、资料库等,为其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主阵地[6]。

(五)发挥地区经济对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应发挥地区经济对音乐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在发展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对侗族音乐艺术形式加以整合,凸显民族元素,以增强音乐特色主题的旅游产品的竞争力,这对侗族音乐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民族文化应与地区其他方面的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在此过程中,可借鉴柳州的经验,打造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区,同时也促进个性旅游项目的开发,还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最后,对侗族音乐文化进行多层次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宣传力度。其一,开发旅游产品,使之与侗族音乐文化艺术相结合,以加快旅游产品的规模化;其二,巧妙设置广告牌,展现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元素;其三,积极对工艺品、服饰等进行创新[7]。

四、结语

就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而言,是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也融入区域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民族艺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的继承,更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纽带。现阶段,湖南湘西南侗族音乐发展面临着一定的阻碍,其类型多元化,更增加其保护与传承的难度。所以,有关人员应提出有效的策略。通过作者的深入探究,认为可从上述几方面着手,即:完善以侗族音乐为主题的旅游链、积极开发和利用侗族音乐、对侗族音乐进行创新、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侗族音乐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地区经济对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菁.以微知著——读王锐《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有感[J].大众文艺,2016,(02):265-266.

[2]罗晓青.侗族大歌民间传承体系中儿童音乐教育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3]郭阳,刘晓静.浅析《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4,(07):105-108.

[4]冯毓杰.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音乐文化变迁[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

[5]冯毓杰,吴媛姣.侗族音乐文化的多重功能和意义——以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为例[J].大众文艺,2014,(06):45-46.

[6]冯毓杰,吴媛姣.贵州从江县高增乡侗族音乐文化資源调查[J].学理论,2014,(09):134-136.

[7]王桂芹.湖南土家、苗、瑶、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从湖南少数民族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谈起[J].艺海,2012,(11):43-45.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保护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