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子
老来“正史”乐悠悠
文/慧子
退休后,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的“岗位”——“正史”,即坐在家里翻阅典籍,通过查证史实来为一些俗知的历史知识“拨乱反正”。
刚退休那会儿,我和许多老年人一样,患上了“退休综合征”,整天食欲不振,精神委靡,心里空落落的,干啥都没心情,像得了一场大病。一天,我闲极无聊,便信手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翻阅起来。这一翻阅不要紧,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是一本《三国志》。阅读中我发现:书中记载的很多史实竟然与我们平时读到、了解或已知的史实大有出入!我一口气翻下去,竟然发现,书中竟有数十处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有相悖之处!一种“求证史实”的念头掠过脑际:我何不在晚年内,为一些熟知的历史知识“纠偏”“拨乱”,以正视听呢?
这一想法让我激动了好久。我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政史系,对历史很是喜爱,只是由于工作的频繁变动,我才不得不与心爱的历史课堂告别。如今退休了,时间充裕,恰好可以重新捡起自己年轻时的爱好了。
说干就干,我买来稿纸和笔,开始在自己的“蜗居”里研读起历史书籍来。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通过阅读相关史籍,我找出了很多以讹传讹的史实来。如翻阅《宋史》,我发现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并非是臭名昭著的秦桧,而是当朝的皇帝高宗赵构。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追求小富即安,才为岳飞设置了许多障碍,最后杀害了岳飞。而在整个事件中,秦桧不过是一个帮凶,一个小角色罢了。还有,我们熟知的《三国》中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实际上这个精彩的智举是周瑜的杰作,主人公非是诸葛亮;“单刀赴会”,几乎所有的书籍和戏曲都把它安到了关羽的名下,其实,这出大戏的主人公是鲁肃,跟关羽一点瓜葛也没有……
我是越读越来劲,给历史挑出的毛病也越来越多。每挑出一个毛病,我都要兴奋几天,心里颇有成就感——我不仅追本溯源,为一些以讹传讹的史实纠了偏,从而不再误导后人,也充实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每周,我必拿出三天时间来研读历史,发现毛病,即记下来,而后整理成文章,投到报社,以扩大影响,拨乱反正。这几年,我先后在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中文报刊上,发表了我的纠偏之作,如《武大郎卖的不是面饼而是馒头》《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隔数百年》《皇帝也不自由》《唐代诗作大多发表在墙上》等等。每每看到自己研读后写成的文章变成铅字,而且广为传播,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高兴,觉得自己做得很有意义。写出的文章虽短,但绝对有分量。对于后世博学和弘扬汉文化,起到不小的作用。
新版电视剧《三国》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后,我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剧中有很多情节与史实不符,于是一集不落地从头看到尾,找出了台词中多处史实“抢生”的地方,并写成了《新版三国中的“史实大挪移”》一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和《澳门日报》上。由于我“兀兀穷年”于一些史实,因此声名远播,一些中学、老干部大学,都请我去讲课,我一个退休翁摇身一变成了客座教授。仅去年以来,我就为县老干部大学和3所中学讲授《真实的三国》专题38课时,听课人数达3000多人次,很多人通过听我讲课而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干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空前的国学热。有30多名离退休干部也染上了我的癖好,开始研读史书,为一些史实验明正身、去伪存真。到现在为止,我共写出纠偏类的文史随笔220篇,发表180多篇,光样报样刊我便攒了一纸箱呢!
闲暇时,端详着满满登登的纸箱子,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的甜!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自撰的顺口溜:“寻章摘句老雕虫,淘尽泥沙觅珠容;经年读史匡视听,璀璨夕阳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