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英魂回边关

2017-06-21 10:44新疆李质龙
金秋 2017年5期
关键词:边关伊犁将军

文·图/新疆·李质龙

将军英魂回边关

文·图/新疆·李质龙

刘光汉将军不同时期的照片,从左至右:时任五十团团长、伊犁地委书记、兰空参谋长、副司令员。

在新疆伊犁边防重镇古城惠远南关外有一座在原烈士墓地上新建的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6军17师50团的83名烈士以及一名魂归边关的共和国将军——曾任50团团长、中共伊犁地委首任书记、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的刘光汉将军。

在《亮剑》部队中锻炼成长

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的部分原型是我军战史上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这名将军就是被邓小平誉为“一代战将”的王近山,这支真实的部队就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新1团,后更名为16团(剧中的独立团),刘光汉就是在这支英雄部队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

1943年秋,蒋介石、胡宗南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重兵直指革命圣地延安,中央军委急调时任386旅旅长兼太岳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率16团奔赴延安,组建一支新的部队,担负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任,此时刘光汉担任16团1营营长。

当王近山率16团越过日寇层层封锁线奔赴延安途中,经过山西省洪洞县韩略村时,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全歼了一个“日军军官观战团”,这些“皇军精英”是来参观他们用一种新战法如何剿灭八路军的,可中途即被八路军消灭了。这次经典战例震惊中外,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充分肯定和表扬。(这一辉煌战例在《亮剑》电视剧中得到完整的呈现,成为《亮剑》的点睛之笔。)

16团到达陕北后编入第4旅,王近山任首任旅长。刘光汉先后在16团担任过营长、教导员、副团长、团长,先后参加过大小战斗近百次。1949年1月,全军整编,统一番号,新4旅改编为第1野战军6军17师,16团改编为17师50团,刘光汉担任50团党委书记、团长。同年5月,刘光汉率领的50团,作为主力师的主力团参加了解放西安的战斗。解放后,西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功勋,将50团进入市区的城门和大街分别更名为“解放门”“解放路”并沿用至今。

兰州战役是西北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城市攻坚战。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亲任兰州战役的总指挥,他指着皋兰山说:“拿下皋兰山,兰州将不攻自破。”他问随行的指挥员,哪个团担任营盘岭主攻?17师师长程悦长指着刘光汉回答说:“是曾跟你参加过百团大战的50团”。于是彭总亲临50团看望,给指战员们以极大的鼓舞。8月25日拂晓,兰州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最终50团将第一面血染的红旗插上了皋兰山主峰营盘岭。兰州的解放宣告胡宗南、马步芳在西北长达40余年的统治结束了。在庆功会上,50团2营、3营分别获得军指挥部颁发的“英勇顽强攻占皋兰山”锦旗各一面,3营7连指导员曹德荣同志舍身炸峭壁,为部队打开前进通道,被野战军司令部追认为“特级爆破英雄”,授予曹德荣所在的连为“爆破英雄曹德荣连”光荣称号。

人民解放军进驻伊犁第一团

兰州战役胜利后,50团随一兵团大军高奏凯歌,挺进新疆。11月,6军进驻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师首长决定由能征善战的50团进驻远离首府近千公里的西北边陲伊犁。1950年元旦前后,50团在团长刘光汉率领下,分批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乘坐敞篷汽车,行程4天,驻防边关重镇古城惠远(清政府统辖全新疆100多年的首府),他们是解放军最早进驻伊犁的部队。

将军夫人刘云(中弯腰者)在三位老战友及其家人陪同下埋葬将军的骨灰。

惠远在清朝年间曾是闻名中外的重镇,城区商业兴隆,人口达10万之众,有“小北京”之称。但此时的惠远城由于沙俄入侵和多年战乱已十室九空,将军府已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部队驻扎后,营房内没有床,没有炕,夜晚一床军被裹身,在三九严寒中席地而眠,清晨起来个个满头霜雪。团党委为了解决部队取暖问题,号召全团指战员到15里外的伊犁河砍柴、割芦苇,指战员们身背柴草从惠远大街上过,一些年长百姓指着部队说:“哪朝哪代见过这样好的部队,这真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1950年1月,新疆军区发布关于全军参加生产的命令。50团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惠远城东,伊犁河谷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50团当年的开荒任务是5万亩,人人一把砍土曼,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省每天往返20多公里的走路时间,大家干在地里,挖地窝子住在地头,用野菜、盐拌面糊糊充饥。“水是农业的命脉”。百年前林则徐在此倡修的湟渠,因战乱失修,已数年不通水,50团指战员奋战20多天,疏修湟渠46公里,抢修龙口引水工程,可灌溉农田6600多公顷。

1950年3月,刘光汉奉命率50团33名指战员到地方建党建政。4月,上级党委决定由刘光汉担任中共伊犁地委首任书记,50团的干部在伊犁地区11个县、市担任党委书记,建立了地方政权。3年中,建立基层党委19个,党支部117个,发展党员1364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861名。伊犁地委领导各族军民,建党建政,剿匪平叛,肃反镇反,土地改革,减租反霸,维护稳定,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时任西北局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到新疆视察工作时说:“刘光汉是个合格的地委书记。”

魂萦梦绕在边陲

1953年10月,已在地方工作3年之久的刘光汉又奉调重返军队,任西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后任兰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1983年离休。

刘光汉将军晚年身患重病,仍时时牵挂着边疆的建设、稳定和发展,怀念他成长和率领过的那支英雄部队以及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还有那些长眠在边疆的烈士。1990年1月,是50团进驻伊犁40周年,将军抱病写下了8000余字的文章——《长愿西陲花更红》。他在文中深情地说:“西陲伊犁,古城惠远,我们阔别将近40个春秋了。昔日的生活和印记,幕幕桩桩时时萦绕,难以忘怀……边陲重镇——惠远,我们深切怀念你!行遍天涯千万里,惟觉西陲最有情。”

1990年1月,伊犁州、地、兵团4师和当地驻军等单位,在由50团整编的兵团4师66团召开了“50团进驻伊犁40周年联谊会”,老团长刘光汉因病未能前来,但写来了贺信赋诗一首:

《情系伊犁战友》

戍垦四十年,边关梦魂牵;

汗浇戈壁绿,血洒雪山妍。

刘光汉将军墓揭碑仪式。

战友相逢日,西陲锦绣天;

莫道双鬓白,尽诉一寸丹。

将军英魂回边关

1991年8月20日,刘光汉将军在西安病逝。将军戎马一生,先后荣获人民功臣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7年9月,刘光汉将军的夫人刘云遵照将军生前的遗愿,怀抱丈夫的骨灰千里迢迢从西安来到新疆伊犁,没有惊动党、政、军任何部门,仅在她当年同在50团文工队的3位老战友及其家人陪同下,把将军的骨灰埋在了惠远烈士墓地,既没修坟,也未立碑,地面上没留下任何标记,实现了将军与他逝去的战友长眠在一起的夙愿。13年后,当66团党委知道此事,决定寻找将军骨灰埋葬地,为老团长筑坟立碑,以缅怀先辈,激励后人。2010年8月,在50团进驻伊犁60周年、将军逝世19周年之际,一座高大的墓碑在古城惠远烈士墓地竖起,“刘光汉将军之墓”七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在寻找刘光汉将军的骨灰埋葬处并为将军筑坟立碑的过程中,发现这里有数十座无墓碑的坟堆,处在半人深的杂草包围之中,引起了66团、新闻媒体、地方政府的注意。经多方查证,这里就是50团建国初期牺牲的83名烈士的墓地,由于领导干部频繁调动,部队换防,历经60年的风雨,当年坟前的木质墓碑已荡然无存。

2012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批准,在惠远烈士墓地原址修建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7亩,命名为“惠远烈士陵园”。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一座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拔地而起,被当地政府定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刘光汉将军的骨灰及墓碑被移到陵园中心,加盖了仿古式的碑亭,在“将军亭”后,整齐地排列着50团的革命烈士墓。从此每年的清明等节日,前来祭扫、缅怀革命先烈的党、政、军干部以及各族群众和少先队员络绎不绝。就此将军英魂与西天山同在,与伊犁河共存。

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五十团的上级十七师(现兵团六师)查到了当年的烈士报表。

2012 年惠远烈士陵园奠基仪式。

猜你喜欢
边关伊犁将军
我家的“将军”
边关的雪
将军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伊犁书
边关月(独唱)
伊犁将军长庚
将军驾到
边关巡逻路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