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缪平均
徐梦秋和他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出版始末
文/缪平均
1937年秋,徐梦秋(坐椅子者)等人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徐梦秋,1901年出生于安徽寿县的一个旧式封建家庭。1923年暑假,徐梦秋听说有一批进步人士要创办上海大学,这些人士包括:于右任(任校长),邓中夏(任教务长),还有瞿秋白、蔡和森、施存统等。他和另外7位同学赶往上海大学求学,在那里,徐梦秋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个月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徐梦秋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为谋生计,他化名孟明进入商务印书馆当校对员和编辑。大革命失败后,党派徐梦秋去苏联,进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8月,他秘密回国。1931年1月,抵达江西苏区,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1931年底他在红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并兼任军委秘书长。1933年底,他在红军大学讲授政治课,主讲《民国政治史》《马列主义辩证法》,苏振华、刘震、李志民、刘亚楼等红军高级将领都曾听过他授课。毛泽东在征战闲暇与他也有接触,谈论时政、历史,每每谈到深夜。徐梦秋随同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时,他由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改任红三军团宣传部长。在长征过雪山时,徐梦秋被冻坏了双腿,后来到了延安,由马海德大夫主刀,锯掉了他的双腿。1937年11月,徐梦秋(化名孟一鸣)同红军将领蔡树藩、钟赤兵和张闻天夫人刘英离开延安赴苏联治病。到达迪化后他被盛世才留用,任命为教育厅副厅长兼新疆学院院长,地位仅次于陈潭秋,与毛泽民大体相当。1941年4月,徐梦秋在妻子李玉南的陪同下去苏联安装假肢,但因苏德战争爆发,他们全家在1941年冬天经哈萨克回国。1942年春,盛世才诬称中共在新疆有秘密活动,阴谋推翻政府,把毛泽民、陈潭秋等一大批共产党人投入大牢,徐梦秋、李玉南夫妇也在其中。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李宗林、马殊等人坚贞不屈,但潘柏南(潘同)、刘西屏(刘希平)、徐梦秋却先后变节。徐梦秋在监狱中写下亲笔供词及脱党书,承认新疆中共组织确有个“阴谋暴动”计划。事后他对妻子说:“我在敌人写的假材料上签了字,已经不是党的人了。”李玉南大吃一惊,立即同徐梦秋立下了离婚字据。1944年秋,吴忠信为新疆省主席,在清理监狱时将徐梦秋接收过来,任命他为军统局少将特研组长。1945年9月,徐梦秋被送到重庆,为人身安全计,住进磁器口军统局干部宿舍区。1949年6月,徐梦秋走投无路,找到南京市公安局长周兴,想通过这个老熟人的关系重新混入革命队伍。周兴一边稳住他,一边立即报告中央。中央很快回电,将徐犯立即逮捕归案。徐梦秋旋被政法机关依法关押于老虎桥监狱,后判处无期徒刑。1976年5月22日,徐梦秋在狱中病死。
然而,徐梦秋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却是一部回忆长征文献价值最高的文本,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长征回忆的最初形态,它的主题是革命的英雄主义,没有反映党内斗争和“路线斗争”。这本回忆录的一百位作者在写作时,思想上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和影响。长征期间,红军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就是红军的真正灵魂。
《红军长征记》(原名《二万五千里》),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作为党内参考资料,于1936年春开始艰难征集,至1937年2月22日终于编辑完成,后因忙于抗日战争工作未能及时付印,直到1942年11月才正式印行。该书分上、下两册,马兰纸印制。上册有42位作者,记述了42件长征中的战斗故事。下册有58位作者,编辑了58件长征中的精彩故事。该书内有红军歌曲10首,附录有《乌江战斗中的英雄》《安顺场战斗中的英雄》《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名山著水关隘封锁线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所经之民族区域》《红军第一军团长征所处环境一览表》共6个附表。
对于以何种方式记录长征,最初中央的计划是集中一切文件和个人的日记,由几个人负责撰写,后来改为在更大的范围内由集体创作。1936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司令朱德发出大规模地编辑红军战史、征集红军史料的通知。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的号召:“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精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为了完成这次大规模的征集,中央专门组建了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总负责,委员有:丁玲、张爱萍、陆定一、成仿吾等11位同志。同时,红军总政治部还成立了由徐梦秋、丁玲、成仿吾等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徐梦秋任总编辑。
征集启事发出后,稿件如雪花般从各方飘来。丁玲曾在《文艺在苏区》一文中描述了征稿启事发出后来稿的情景:“从东西南北,几百里、一千里外,甚至从远到沙漠的‘三边’,一些用蜡光洋纸写的,用粗纸写的,红红绿绿的稿子,坐在驴子背上,游览塞北风光,饱尝灰土,翻过无数大沟,皱了的纸,模糊了的字都伸开四肢,躺到了编辑者的桌上。在这上面,一个两个嘻开了嘴的脸凑拢了,颤动的指头,一页一页地翻阅着。稿子集到了一尺高两尺高。这全是几百只手在一些没有桌子的地方,在小的油灯下写满了来的。于是编辑的人,失去睡眠,日夜整理,誊清这些出乎意外的美好文章:从长征出发前写起,一直写到陕北……夜渡乌江,抢渡大渡河,娄山关前后,再占遵义,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地被描绘了出来。”此次征集,共整理了一本30余万字的资料集成本,装订成上、下两册,抄写20余份。按一日一事一文的体例,根据行军时间和路线顺序排列。编委们本着存真的职责,除对来稿中的笔误和特别不妥的句子加以改正外,其余绝不滥加修改。最后由徐梦秋统稿,并撰写《关于编辑的经过》和《出版的话》。1937年2月22日,书稿完成,由朱德总司令题写书名,是为《红军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
陕西省档案馆藏珍贵档案史料《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记》整书直到1942年11月才被正式印制出来,印制地点是延安。在《出版的话》中编者说:“《红军长征记》一书(原名《二万五千里》),从1937年2月22日编好直到现在,已经5年半以上了,其间因编辑的同志离开延安,而伟大的抗日战争又使我们忙于其他工作,无暇校正,以致久未付印,这是始终使我们放不下心的一件憾事。现在趁印刷厂工作较空的机会,把它印出来,为的是供给一些同志作研究我军历史的参考,以及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资料(近来借阅的同志很多,原稿只有一本,深恐损毁或遗失)。”它不是公开出版的书籍,而是作为内部资料发给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希望接到本书的同志,须妥为保存,不得转让他人,不准再行翻印。”可见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等原因,原始版本如今已极为罕见,也因此愈见其弥足珍贵。
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仍作为党内参考史料。2006年10月19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红军长征记》又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的书名,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在1954年被删去的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也被全部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