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飞,林 燕,石凯圆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
·中医护理·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观察
许燕飞,林 燕,石凯圆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采用疗效评定标准、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70.83%;治疗2周、6周观察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数字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均<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症状,提高患肢功能。
脑卒中;肩痛;康复训练;穴位贴敷:中药湿热敷
肩痛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2.5%~70.0%,多发生在脑卒中后1~12周,常表现为肩关节和手腕部肿胀、疼痛、肌肉强直和萎缩,不仅加重了患肢的病损程度,且影响患者情感,延长了神经功能的康复[1]。综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后肩痛中的应用比较多,为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传统疗法及药物治疗方法中的两种或多种手段相互配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疗法[2]。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模式是应用西方的现代康复技术和中医的传统康复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康复的优势,最大限度促进康复疗效[3-4]。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康复中心对4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5],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次发病的患者;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偏瘫肩痛的诊断标准[6];按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7]上肢评分≤54分,意识清醒不伴有认知障碍,配合检查及治疗,肩痛病程≤2周,年龄35~80岁者;排除其他原因如丘脑性痛及发病前即有明显肩痛及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5±3.7)岁;病程15~90 d,平均(43±9)d。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6~69岁,平均(52.1±2.5)岁;病程15~90 d,平均(45±13)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遵医嘱予脱水、降血压、抗感染、扩血管、改善脑循环治疗,并给予基础康复训练[8]。良肢位摆放:患者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及手指充分伸展;取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或前屈,伸肘,前臂旋后,注意纠正肩胛骨下沉后缩及肱骨内旋、内收,以减弱肩带肌的痉挛;健侧卧位时,躯干前放置枕头,患侧肩前伸,肘关节伸展,保持前臂旋后,置于枕头上,注意不要悬空;取坐位时,用枕头令背部伸直,肩和手臂充分向前伸展,放在桌上或轮椅上。3种姿势经常转换,防止患侧卧位时间过长造成肩痛。运动训练:鼓励患者进行Bobath握手训练[9],患者取坐位、平卧位,十指交叉握手,双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在上,然后以健手带动患手,逐渐将双手移至胸前直至头上方,每天早晚各练习1次,每次30下,开始幅度小一点,逐日增加次数和加大幅度;患侧肢体各关节从肢体近端至远端进行主动、被动运动,软瘫期通过拍、打、擦及牵拉、挤压等刺激提高肌张力,痉挛期利用患肢负重、控制关键点等降低肌张力,以上锻炼每天1次,每次45 min。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
1.2.2.1 穴位贴敷 患者平卧于床上,选穴患肢合谷、肩髃、肩井、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极泉及阿是穴,采取本院自制的活化散(内含苏木、红花、锻自然铜等,研制成细末状),用适量水和炼蜜调制成糊状,搓成黄豆大小的颗粒,贴敷于所取穴位。
1.2.2.2 中药湿热敷 组方:川芎40 g,赤芍30 g,桂枝10 g,艾叶10 g,红花10 g,透骨草20 g,路路通10 g,乳香10 g,没药10 g。大容量煎药锅加开水5 000 ml左右浸泡1 h,开火煎煮30 min后,将3条毛巾投入煎药锅中和中药用文火煮30 min,取出毛巾待温度降至32℃左右后,毛巾拧至半干,敷在贴有活化散药丸的患侧肢体上,共用3条毛巾,外用橡胶单进行包裹,保留30 min,1次/d,连续5 d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
1.3.1 治疗效果 治疗2个疗程后,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中相关内容进行评定,显效指患侧疼痛等症状消失,肤色正常,手部肌肉未萎缩;有效指疼痛消失,肤色基本正常,手部肌肉无明显萎缩;无效指症状无明显改善。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3.2 患侧上肢肩部活动 采用FMA中上肢评分表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6周分别评定患侧上肢肩部活动情况。量表上肢评分33条目,每条目行3级评定(0~2),0表示不能做某一动作,1表示部分能做,2表示能充分完成,总分66分,得分越高说明肩部活动恢复效果越好。
1.3.3 疼痛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6周时评定患者患侧肩痛情况,总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患者治疗前后FMA上肢评分和VAS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FMA上肢评分和VAS评分情况比较 分
注:FMA上肢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效应F=4.281,P=0.041,时间效应F=122.944,P<0.001;交互效应F=39.031,P<0.001;VAS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效应F=4.238,P=0.042,时间效应F=200.352,P<0.001;交互效应F=7.264,P=0.042
脑卒中后肩痛属中医“痹症”范畴,或由于脑卒中后气血逆乱,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或肝、脾、肾亏虚,水液运行受阻,聚而成痰,痰瘀互结,痹阻关节,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引发肩部疼痛,故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脏腑虚损、气血不足为本,气血瘀滞、痰瘀内阻为标[10]。治疗当以补气活血、疏经通络为主[11]。中药湿热敷是中医传统的一种外治方法,主要是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热不仅可松弛肌肉筋膜,还可促进患肢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的运行,使受损周围组织得到充足的气血供给;活化散药物贴敷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效果。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取肩痛部位所属相应经脉的腧穴[12]如合谷、肩髃、肩井、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极泉等相应穴位贴敷活化散药丸,并行中药湿热敷,可使肩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和促进经脉气血运行通畅,经脉濡养正常,二者同时奏效,防止“气血壅滞”的出现,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FMA上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疗效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常规基础康复训练结合穴位贴敷、中药湿热敷,可防止关节黏连和僵硬,改善患肢异常肌张力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有效缓解肩痛。
[1] 南登崑.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2] 徐道明,郭海英,糜中平.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3,28(5):385-387.
[3] 程先宽,董浩,王征美,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研究思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4):14-17.
[4] 茹立良,王志梅,刘升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临床实践的研究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5,10(12):1987-1991.
[5]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 牛雪飞.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87-198.
[7]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6-399.
[8]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2-360.
[9] 刘慧萍,纵亚.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10):864-865.
[10]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2.
[11] 刘铭,马晖,富晓旭,等.温针联合中药薫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2):1174-1177.
[12] 洪敏巧,沈雪琴,元国芬.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6):568-570.
许燕飞(1977-),女,本科,主管护师,副护士长.
2017-01-06
R248.9
A
1671-9875(2017)06-0675-03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6.027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研究项目,编号:2015ZB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