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为何30年经久不衰
《西游记》之所以能成就“神话”,导演杨洁说出了秘诀:“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我们这些主演一个月八九十块钱,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过苦。”
据披露,《西游记》剧组不会吊威亚,就自拉钢丝制作土“过江龙”。师徒四人每次吊完威亚,都要庆幸自己又活下来,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经常要吊威亚,每次结束后无摔伤,都互相击掌欢庆一番
2017年4月,88岁的中国内地女导演、制片人杨洁去世了。她曾力排众议,在1982年-1988年历时6年时间拍摄完成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尤其是82年版《西游记》自1986年起播出,称霸荧屏约30年之久。这其中到底有何秘密?
在82版《西游记》之前也有香港拍摄的《西游记》、动画片《西游记》,此后也有不少版本的《西游记》,但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央视82版的《西游记》。
之所以能成就“神话”,杨洁在接受采访时,一句话说出了秘诀:“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主演一个月八九十块钱,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过苦。”
杨洁在回忆录中形容自己当时的挑战也如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堪称“剧组版的九九八十一难”。
在选角上杨洁更是煞费苦心,不管主演还是配角,杨洁都要亲自挑选,演唐僧的演员有三人,前两人因为个人原因中途离开剧组,杨洁苦苦找寻,终于找到了迟重瑞。
为了找适合演孙悟空的人,杨洁拜访过很多猴戏名家,最后在六小龄童父亲的软磨硬泡之下,才答应让章金莱(六小龄童本名)出演。
而在挑选白骨精的演员时,想用当时号称“上海第一旦”的杨春霞,但怎么劝说对方都不答应。后来在副导演的极力劝解下,杨春霞才答应出演,不过开出条件——演完白骨精之后,她还要演女儿国国王。杨洁无法接受,但开拍在即,只能先答应她了。后来拍《趣经女儿国》时,杨洁食言了。为了保证拍戏质量,她宁愿失信于人,也不愿让观众看到白骨精和女儿国国王是一个人。
不仅对演员的挑选苛刻,对《西游记》的选曲杨洁也同样苛刻。比如当时许镜清作曲的主题曲因为用了西方的乐器,遭到很多专家反对,他们觉得这样一部东方名著用这么西式的曲子很不搭,领导都打算撤掉许镜清,最后是杨洁写长信给电视台领导,才保住了那首主题曲和许镜清。
拍摄开始时,杨洁深知拍摄和特效技术的缺失,所以她准备用祖国的大好河山弥补拍摄和特效上的短板。前期采景的时候,他们在两个多月里跑了六七十个景点,杨洁有次差点就跌入悬崖。实地拍摄时,整个剧组成百上千号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艰苦,馒头咸菜成了家常便饭,偶尔每人多几毛钱补助或加餐两瓶啤酒,全剧组都会欢天喜地。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在看《西游记》的同时,才能够欣赏到祖国各处的山水美景。
刚拍《西游记》时,剧组人员不知道怎么弄特技,杨洁就和摄影师王崇秋去香港学习吊威亚技术。然而即使学习回来,他们也并没有做出十分满意的动作设计,因为当时的设备实在是太简陋了。
“整部《西游记》拍摄下来,总共就用一台摄影机,还是旧的!”杨洁回忆道:“我们经常在洞穴里拍戏,温度稍有变化,机器就要失灵!弄得我们不敢关机,一进洞穴开拍,就连续四五天的工作量!”
论技术、特技,老版《西游记》根本无法与今天的神魔剧、武侠剧相比。杨洁在回忆录中表示,因为当时没有电脑合成,《西游记》是自创的土特技,比如没有柔光镜,就把袜子套在摄影机上拍出柔光效果。
拍最简单的妖道和孙悟空对打,剧组到野外选择了一块大的空场,从江苏体育工作大队借了几位跳水运动员,和一张十米大的蹦床。两位运动员穿上孙悟空和妖道的衣服,在蹦床上表演腾空而起、兵器接触的动作,摄像师仰拍,背后衬着蓝天。但这些,并不影响观影效果,反而让人有一种单纯的快乐。
杨洁还回忆,当年拍摄一个眼神就要重复好多遍,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她的“苛刻”也由此而来。
“那是徐少华在《西游记》剧组里最后一场戏,我记得为了要完美呈现出女儿国国王与唐僧四目相对的一刹那电光石火、震颤的效果,但‘女国王’和‘唐僧’一对望就笑场!我只好清场,就留他俩在屋里,一遍遍拍,这场戏的细节我们一起‘抠’了几个小时。”事实上,这种“很笨的方法”让《西游记》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今天看似很聪明取巧的方式,其作品却难以打动观众,这或许就是文化商品与艺术之间的区别。
当时拍到一半的时候剧组的资金用光了,领导让杨洁拍个结尾就行。她却一再坚持要拍完,后来剧组人员到处筹钱才拍完25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丝毫不影响到她对拍摄品质的追求,也就是凭着这种精神铸造了这部永恒的经典。可以说,杨洁的82版《西游记》已经成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经典”的代名词,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
实行市场经济30年后再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事,似乎已经很遥远,但从影视作品来看,那个时代依然很近,《西游记》依然是央视常播剧,杨洁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自己已有十年不看《西游记》了,她渴望《西游记》被超越。
《西游记》续集显然无法与央视82版相比,杨洁也为续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遗憾,或许是时移世易,82版已经成为一个标杆,除此之外,扮演猪八戒老演员的缺席与杨洁在剧中“话语权重”的下降等都有关系,为此,杨洁曾与自己捧红的几位明星因为演出费、导演要求苛刻等有过长时间的不愉快,甚至是矛盾、恩怨。
杨洁在回忆录里写道,首先是章、马、阎三人因为经常走穴和她有矛盾,还有他们不参与《西游记》相关的央视演出排练,三人拉拢分化参与演出的演员们,杨洁为此非常伤心,和三人关系一度破裂。
今天的年轻观众,已经不觉得走穴、商业演出、市场行为与电视剧本身有什么关系,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艺术与市场之间还是有巨大的鸿沟,尤其是对杨洁这样的老电视人来说,他们视作品为天职而不是攒钱的生意或工作,所以他们的矛盾才会如此激烈,有人把它归之于代沟,其实是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间的矛盾。
拍摄《西游记》续集时,三人登门道歉,杨洁一笑泯恩仇,她为了电视剧不计前嫌。尽管如此,《西游记》续集还是无法再续82版的“经典剧情”,有人归之于杨洁老了,其实是时代变了,时代的精气神也散了。
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疑问,为何在今天物质极度丰富、文化产品的技术也在不断翻新,但却无法让我们内心悸动?学者甘阳曾解释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现象,以今天的眼光来说,80年代的人一点不现代,甚至有些迂腐、可笑,就在于他们不以经济为中心而以文化为中心,所以他们的价值追求不同。
因此,他们才有“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呼喊与回应,尽管西路漫漫,但他们却愿意克服现实障碍,把寻求改变的眼光放到域外而不是向内求,这种文化的共识也是80年代改革初的集体共识,杨洁正好顺应了这股思想的激流,让唐僧在“成圣”的途中,恢复人性的光芒,与女儿国国王坠入情网,而彰显人性也是80年代思想启蒙的时代主题,它们互为激荡,让电视这种大众文化来承载社会的情感骚动,所以《西游记》才能成为一个时代共同的人文记忆。
(《华夏时报》2017.4.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