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济 马丽卿
(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慢旅游”语境下海洋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基于舟山群岛新区的案例研究
郑少济 马丽卿
(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马尔库塞(Marcuse)把工业社会中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感性受到理性的压抑下人的精神生活空间不断被挤压,快节奏生活模式下人置身于不断丰富的物质世界中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负担,客观世界的审美意义在逐步消失。“慢旅游”作为越来越多的旅游主体所选择一种旅游方式是对工业社会快节奏生活反思,在慢下来的旅程中审视内心,完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内心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平衡。“慢旅游”对旅游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于“慢旅游”行为主体需求的“5E”理念结合舟山群岛新区的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对其旅游有效供给创新提出建议。
海洋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慢旅游;语境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结合精准有效的旅游产品的创新和供给。2016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会议指出,以改革创新增加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领域有效供给、补上短板,有利于改善民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旅游、文化等领域有效供给,这在宏观层面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慢旅游”语境下的海洋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是在后工业化时代产生的“慢文化”现象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海洋旅游发展现状、海洋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思考,在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的同时,构建完整的海洋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需求与有效供给的良性互动,从而推进海洋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从异于传统旅游模式的“慢旅游”为切入点,站在较为高端的旅游模式层面去探寻“慢旅游”行为主体的需求特点,并且结合舟山群岛新区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在全国“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对小区域旅游产品有效供给的创新探索,寻求海洋休闲旅游产品有效供给的革新方法。
(一)基本内涵的溯源与归纳
“慢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充分尊重内心诉求的前提下,为了体验安适休闲的高品质旅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人生的意蕴、发现生活的审美价值、实现内心的平衡,而有意地放缓旅游节奏,用较长的时间游览较少的目的地的一种主动且深入的旅游模式。“慢旅游”活动的主体为“慢客”,“慢旅游”活动是以“慢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和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接受为切入点。“慢旅游”理念较传统旅游体验的进步有三点:一是体验深度更为深入、重视亲身参与,二是出行理念更为“绿色”、“低碳”,三是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意蕴含量、审美内涵、文化元素挖掘、产品质量要求更高。
在工业化进程下回归“慢生活”、寻找生命意蕴的实践早已有之,19世纪美国哲学家梭罗(Thoreau)回到家乡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并度过了两年多自耕自食的生活,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1]当生命节奏慢下来时他从“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日月”中体味到了生命的意蕴,在“文明的碎片”中重拾起完整的自我。20世纪后期,从意大利小城奥维亚托拒绝快餐店等代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倡导返朴归真的传统生活方式即所谓的“慢食运动”开始“慢”的生活、文化理念在不断蔓延,之后已有数十个欧洲城市加入“慢城运动”之列,进入21世纪以来“慢城运动”逐步渗透、影响全球,2010年中国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的第一座“慢城”,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兰普森(Lampson)和麦格瑞斯(McGrath)等学者对“慢旅游”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探索,尝试着对其定义进行解析并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和创新价值;[2]狄金森(Dickinson)、罗宾斯(Robbins)等学者从低碳与环境保护的生态角度阐述了“慢旅游”的潜力和价值;[3]巴克利(Buckley)从参访景点数量多少和旅游时间长短对“慢旅游”的行为效益进行了研究。[4]作为一种极具挖掘价值的新型旅游模式“慢旅游”对我们生活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慢旅游”之于生存状态的现实意义
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模式催促着快节奏化的生活,“理性工具”改造世界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人的生命悄然被“机械化”,[5]面对如此的生存现状我们不禁叩问:“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怎样生活?”叶朗曾指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是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十分突出三个问题。[6]“慢旅游”作为对当今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其核心内涵实质上包含了对以上三点“失衡”的内在修复,人置身于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工业化社会中,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失去平衡的状态下生命意义被单调化、碎片化,跳出“快”的生活圈,用“慢”的视角去审视失去了意蕴和本色的生活以及丢失了审美意义的世界,用“慢旅游”的方式遁离熟悉而厌倦的生活圈子深度体验异域自然风光、人文风俗、文化艺术的深层次内涵并实现身心的“怡养”以及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情与思的再平衡。
(三)“慢旅游”之于休闲旅游的启发
被誉为“大自然的宫殿”的阿尔卑斯山脉中公路上有这样的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一个“慢”的举动却可以让人重新将路边的风景收入心中,让生活还原为审美的生活。让厌倦了快节奏的人们慢下来就需要有慢的环境、慢的氛围,这既有天然的自然环境因素也需要人为地营造。“慢旅游”的兴起为休闲旅游带来了更广阔市场的同时也为休闲旅游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向,以“慢”为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可以打造“慢食”、“慢行”、“慢购”、“慢赏”等一系列带有“慢文化”特点的旅游休闲项目,时间长度的延伸给休闲旅游做细、做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慢旅游”为休闲旅游产业业态优化升级提供了可行途径,“慢旅游”也将有可能成为业界急需抢占的制高点。
(四)“慢客”旅游需求的特征性分析
“慢旅游”的行为主体即“慢客”。“慢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模式倡导低碳、生态的开发模式和绿色出行的低碳型代步模式,“慢旅游”行为方式在自然关系认知层面是更为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或者说是一种“可持续性”。“慢旅游”以旅客体验为重要出发点 ,[7]它是从过分强调“效率”的市场经济文化圈中跳出来的一种强调旅游体验过程和品质、充分听从内心需求的旅游方式。“慢旅游”对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舒适度、内涵性、可参与性、多元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结合以上对于“慢旅游”基本内涵以及现实意义的分析,笔者构建了“慢客”需求特征的“5E”模型,具体见图1。
图1 “慢客”需求特征的“5E”模型
(一)舟山海洋旅游发展概况
海岛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高端形态之一,引领着现代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作为浙江省最为重要的海岛城市之一,境内有岛屿1390个,作为千岛之城的舟山拥有优质的生态底色、厚重的宗教底蕴、丰富的海洋文化,以海岛休闲度假和佛教文化体验两轮驱动的舟山群岛新区在打造“慢旅游之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十二五”期间“海天佛国,渔港都城——中国舟山群岛”的品牌形象基本树立,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海洋旅游为主体的舟山旅游业在过去五年间有较快增长和较大突破,旅游总人数、旅游产业总收入的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2015年旅游总人数几近四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五百亿大关,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具体见表1。
表1 “十二五”舟山群岛新区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二)舟山海洋休闲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在长期的旅游开发中,舟山群岛新区已初步形成“海岛渔家风情体验”“宗教禅修体验”“文化旅游”“海洋健康旅游体验”“海洋饮食体验”五大有效的产品支撑体系,但若将该产品体系纳入“慢旅游”语境中去思考,结合“慢旅游”基本内涵及“慢旅游”行为主体的需求特征,不难发现,舟山群岛新区在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方面却存在着缺乏全域化布局、产品开发程度较低且同质化严重、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多方面的不足,不能满足“慢旅游”对产品支撑体系的要求。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结合精准有效的旅游产品供给改革而进行,“慢旅游”的海洋休闲旅游产品的打造,有利于舟山海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缺乏全域化视角,项目整合衔接不到位
有效供给问题探索的价值在于要思考如何优化要素配置,并且以效率导向要素配置,而效率体现在供给如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全域化视角可以较为宏观地把握区域有限旅游资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提供精确、合理有效的旅游消费供给。若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全域化视角将不利于“慢旅游”氛围的营造,同时还会降低“慢客”深度体验的满足感,当然低碳环保的旅游理念也很难渗透到景点开发规划中。
舟山群岛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岛渔村、历史古渔村资源,如岱山县百年古渔村——东沙镇、金塘的大鹏岛古渔村、海洋特色鲜明的嵊泗县枸杞镇的大王村、嵊山镇的前卫村和后头湾村等等。由于这些渔村散落在不同海域,其自身所拥有的自然风光和资源禀赋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开发价值和在全域旅游品牌战略打造中的意义和价值都有所不同。同类旅游产品体系需要全域化发展布局,不同类产品体系间也需要统筹开发,这样才能有利于产品间的互补并形成集约效应,满足多元的需求,增强舟山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慢旅游”视角下的“海岛渔家风情体验”需要精确地把握该类旅游主体的有效需求,尽可能多元地、有深度地提供高品质的渔家风情体验项目。但从目前舟山境内该类产品来看,海岛渔家风情体验项目空间分散、景点间缺乏有效联系。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开发体系中尚未形成全域性、个性化、互补性的格局;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景点之间有效连接不符合“慢旅游”游客需求,旅客出行规划中的景点或项目往往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这样就使得舟山海岛渔家风情体验项目的多元价值、深度意义很难呈现出来,“慢客”的深度体验、多元化体会以及旅游的舒适度和满足感都会大打折扣,整个舟山区域内的旅游文化氛围很难进一步营造好。
2.旅游资源挖掘尚浅,衍生品创新力度不够
“慢客”追求深度体验势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深度、丰富性以及差异性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资源挖掘深度不够那么不仅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还会大大降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甚至导致开发失败。现在国内旅游市场出现有效供给不足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盲目跟风、恶性竞争所导致,而“慢旅游”实质上是对市场跟风、同质开发这种风气的反抗。[8]从“慢客”需求出发就一定要深入挖掘有效旅游资源并且尽可能开发多主题的旅游项目,能够让游客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五六千年前舟山马岙就创造了“海岛河姆渡文化”,作为世界著名渔场,长期的渔业经济基础上生长出了一批以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等为代表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海天佛国”之誉的普陀山相传是观音菩萨道场,更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些都是打造“慢旅游之都”非常优质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旅游业要通过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创新创造有吸引力的产品,[9]才能挖掘舟山独特的文化内涵满足“慢客”需求。但是由资源到市场蜕变为成熟的旅游产品还需要经过深度的挖掘、开发以及系统化转化的过程。“慢旅游”异于传统旅游的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而更加重视深度体验和主动融入,这种需求的变化要求在旅游产品的提供方面也要更加重视文化挖掘的深度、产品特色性的凝练以及旅游目的地独特生活氛围、文化环境的渲染。近年来,舟山对“文化旅游”“佛教禅修体验”两大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突破,如于2014年起开始建设的“观音文化园”包含了佛教学院、高僧精舍、居士教育基地、观音圣坛、大悲律寺等佛教单体建筑,集宗教、参学、艺术、观光、弘法于一体,建成后将有望成为优秀的“慢旅游”目的地。但就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而言,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模式陈旧而单一,尤其是文化衍生品与宗教衍生品等方面创意创新还远远不足,外来制造的同质化的劣质工艺品充斥市场,产业链延伸不够,不能契合“慢客”所追求的不期而遇的意外之喜,不利于产业间在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品附加价值难实现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互联网时代下旅游支撑体系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交通、食宿、游览、购物和康乐、健康医疗等实体设施配套,也包括“互联网+”意义上的虚拟信息智慧支撑体系。以往,我们在研究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时往往忽略对旅游支撑体系价值的分析,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体系,再优质的旅游项目的价值也很难实现其该有的价值。要打造理想的“慢旅游”目的地,就更需要结合本域旅游产品特色以及消费主体的高品质要求在旅游支撑体系上下功夫。
舟山群岛新区拥有千岛的资源,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错位发展、差异化开发的前景广阔。但是小面积海岛过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资源共享性差,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旅游支撑体系的建设难度较大。旅游支撑体系建设不到位既增加旅游成本,又降低了旅游满意度,严重限制舟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舟山嵊泗县作为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新区最北部的海岛县,境内拥有非常好的生态底色以及纯正的渔家风情,境内的花鸟岛、嵊山岛、枸杞岛是非常理想的“离岸度假”目的地,但是要打造优秀的“离岛微城”就要改变其海陆交通不便、医疗设施落后、民宿环境不佳、O2O平台建设落后等方面的现状,小而精是微城的价值所在,没有完善的支撑体系,离岛就不可能做精,优质的资源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呈现,旅客的需求也不可能有效满足。
(一)将“小确幸”等亚文化标签纳入到有效供给的创新思考
某种亚文化标签的兴起往往传递了新的市场讯息,这种讯息在传播的早期就能精确纳入到产品有效供给的思考中去的话,将会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慢旅游”是旅游主体一种本体回归的诉求,为了追求确切的幸福愿意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隐隐暗含了近期在周边区域兴起的追求“小确幸”的社会态度。结合舟山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我们不能把所有目光投向建设宏大的项目上,一定要兼顾一些贴近生命本体、照顾人们情绪的产品细节开发上。当人们把关注点投向小而确定的幸福时,人们开始积极把握当下美好,在慢节奏的旅行中找回迷失了的自我,找回那些被快节奏的脚步所抛弃、被无限欲望所掩盖的原本应该坚持的真善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时要把大写的人性关怀放在第一位,只有在规划伊始就充分尊重并认真考量旅客合理的需求才可能将需求和真诚融入到产品中去,也只有这样不断地以需求为导向,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才更可能地深入和多元。
(二)全域化视野下加强资源整合增加有效供给
“慢旅游”所提倡的用舒缓的节奏去完成旅游的过程实现内心的诉求,舒缓的节奏意味着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到达更少的目的地,从效率来看它是完全区别于传统旅游模式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的,但是从效益来看它更为注重在舒适的行程安排中实现审美满足、精神文化满足和丰富的体验满足。这就要求“慢旅游”目的地要有更深厚的内涵,更值得玩味的旅游项目,更多元、异质的旅游产品,更先进、新颖的、人性化的开发思维。全域化视野下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打破区域壁垒、消除人为设置的资源边界、提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从而增加舟山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十三五”期间舟山群岛新区将启动或续建一批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我们要将舟山境内较大的1390多个岛屿中目前有开发能力的项目统筹到一起去思考其建设问题,对于有一定共性或者是同类型的旅游产品项目,我们在突出其个体的差异性的同时更要考虑个体之间的互补性和价值深挖掘方面的有效连接,尽可能地融合物联网、智能数据挖掘、下一代通信网络、新媒体等智慧型技术平台形成一张有机的、联系紧密、良性互动的价值项目资源网。“海岛民宿”是舟山旅游的名片之一,在“十三五”期间将新建或续建定海海岛乡村旅游基地、筲箕湾经典渔村、悬山岛休闲渔业基地等海岛民宿和乡村旅游项目。同是属于海岛民宿项目但是各个小项目均有自身的特色之处,我们在统筹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差异化开发、打造有互补价值的项目集群。定海海岛乡村旅游基地项目中的南洞艺谷有较好的乡土文化基础,近几年小型文创产业也有抬头之势、马岙村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舟山文化的发源地,该项目可以适当地将特色民宿和乡村文化旅游创新结合,打造定海中西部乡村文化、运动休闲旅游基地。而位于舟山六横的悬山岛自然风光优美的同时还有一定规模的利用专业海水养殖发展起来的渔家乐,悬山岛休闲渔业基地因地制宜地将休闲渔业和海岛休闲观光相结合,才能错位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产业资源和新媒体推送平台,将区域内各具特色的不同项目串联成可行的具有选择弹性的旅游线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生态化旅游模式助推舟山绿色低碳旅游产品供给
“慢旅游”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倡导低碳、生态的旅游开发模式和绿色出行的低碳型代步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化旅游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舟山群岛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底色较好,在“海岛渔家风情体验”“宗教禅修体验”“文化旅游”“海洋健康旅游体验”“海洋饮食体验”等产品体系开发过程中要融入生态理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要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海岛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供旅游产品同时充分考虑环境的合理容量,完善海岛骑行绿道网络,为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提供优良的基础配套,建立绿色旅游企业,并设立严格的产能消耗标准以及废弃物排放标准。
(四)打造智慧型旅游服务平台为增加有效供给提供支撑
智慧型旅游服务平台有利于旅游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系统化整合以及深度开发。“慢旅游”的消费主体拥有很强的消费自发性和主动性,打造优秀的智慧型旅游服务平台不仅有助于将舟山群岛新区优秀的海洋旅游产品积极推送到市场中去,从而诱发“慢客”的消费动机,同时还能进一步辅助“慢客”完成出行方案的制定、旅游时间的分配、消费项目的预设等准备工作,能够较大地提升区域旅游服务品质,有利于树立良好旅游品牌形象。舟山群岛新区要促进网络平台与海洋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倾力打造能提供一站式、综合化、差异化的智慧型旅游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构建旅游数据库,进一步提高旅客偏好分析的准确性,[10]为有效供给提供依据,从而有利于为“慢客”提供更加全面、细致、人性化的服务。OTA(Online TravelAgent)商业模式的崛起明确了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业相融合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舟山群岛新区旅游开发要善于借势,善于利用新兴技术成果以打造智慧型旅游服务平台为契机,为增加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思考旅游产业的有效供给要立足于需求侧发展的新趋势在更为关注人本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产业内的结构性失衡难题。“慢旅游”作为一种回归审美本身、审视内心需求的旅游新趋势,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支撑体系的建设、旅游产业内涵的反思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舟山群岛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休闲旅游资源,现有旅游项目的海洋性特色鲜明,优美的海洋自然风光结合文化创意和宗教体验以及高端的海洋休闲项目,打造具有群岛特色的“慢旅游”之都,将有助于舟山群岛新区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的同时提升海洋旅游品质、增加旅游产业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旅游产业升级,为“两区”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1](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Lumsdon L M,Mcgrath P.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low travel: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19(3):265-279.
[3]Dickinson J E, Lumsdon L M, Robbins D.Slow travel: issues for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3):281-300.
[4]Buckley R.Tourism under climate change:Will slow travel supersede short breaks?[J].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011,40(3):328-331.
[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1.
[6]叶朗.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50-56.
[7]张旗.慢旅游视角下的游客体验空间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3):75-79.
[8]黄华,朱喜刚,赵宁曦.慢城、慢旅游及其旅游规划运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3(6):741-744.
[9]李瑞,黄慧玲.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6):88-93.
[10]徐金海,夏杰长.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中国旅游产品体系建设[J].河北学刊,2016,36(3):129-133.
Effective Supply of Marine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Slow Travel”——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New Area
ZHENG Shaoji MA Li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1 ,China)
Marcuse called the people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one dimensional man”.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human being’s living space was constantly squeezed with sensibility having been repressed by rationality.In the fast-paced life mode, human beings are exposure to the constantly enriched physical world but feeling the hitherto unknown pressure and burden, and human being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gradually disappeared.More and more tourism subjects are tended to choose “slow travel” as their way to travel,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on fast-paced life of the industrial society.During the “slow travel”, travelers look deep in their own heart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between man and nature.Slow travel makes more new and higher demands for the supply of tourism products.The “5E” model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agents’ needs of “slow travel”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the tourism b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in Zhoushan Archipelago New Area.
marine tourism products;effective supply;slow travel;context
F592.7
A
1008-8318(2017)02-0050-06
2017-02-25
郑少济(1988-),男,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马丽卿(1962-),女,上海人,教授,研究方向:海洋旅游开发与规划、海洋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