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僖
【摘 要】中职院校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做到熟练掌握,而且还能够应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形式和教学背景下,就需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文章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指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希望可以对改善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就业;导向;必要性;教学策略
语文是中职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现阶段的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及能力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往往存在词汇量较少、错别字严重、语句不通、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等现象,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加快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步伐,使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其良好发展的实现,已经成为中职语文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一、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弱,这就需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首先,帮助学生就业是中职院校的首要办学宗旨,中职语文既是工具也是能力,只有从就业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考虑,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对人才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在聘用员工时更加看重其综合素质及岗位能力,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另外,基于各项建设事业的持续推进,各个岗位都对口语能力及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都是都是通过语文教学逐渐培养的,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方面。综合以上情况来看,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就需要探寻体条有效路径,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贯彻落实该教学理念,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中职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重新对自身和学生进行定位,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去,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探索、敢于讨论,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另外,应该针对中职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改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获得良好的实践学习体验。
(二)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教学
很多岗位在制定工作计划,或者进行企业策划时,都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只有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及发展需求,正确理解上级意图和文件内容,并清楚、详细的将自身想法用文字表述出来,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尤为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技巧,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時,在反复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学习语言组织技巧和文章编排形式,对提升其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实践教学力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各种实践应用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同时,还需要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以扎实掌握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执业特色、强化就业功能,做好企业调查和市场调研工作,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践教学力度,突出中职语文的实践性。
(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现阶段的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团队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在就业时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强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分工合作,完成对知识点的探索,既能够掌握语文知识,又可以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为每个学生都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后将小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总结,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学习。
三、总结
语文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发展空间及发展高度,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并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从就业导向视角下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进而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实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就业。
参考文献:
[1]许娜.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7-7.
[2]姚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6,(12):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