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

2017-06-20 15:34吴晓敏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吴晓敏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其核心就是不断地利用数学思维解决课本上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升。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情境的引入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引入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使数学知识实现更好地传达。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能够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内容密度,在课堂不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引入,仅仅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使得学生认为数学课程枯燥无味,并且从而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

很多教师还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当前教学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学生从小就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数学教学方法也应随着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逐步向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故步自封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方法。在这种单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实现调动,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最初的水平,无法实现数学思维的提升。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停留在课堂上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表扬,没有对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反馈,无从知晓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从而在学习中产生困惑。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模式和方法

为了能够使“问题解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现贯彻落实,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法来实现:

(一)从学生角度引出问题

很多教师将自己放在主体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变被动为主动,让小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自己想要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应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提问的能力。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旺盛的阶段,本身对外界事物有着积极探索的愿望,但是在教师的压制下无法得到释放。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尊重每一名学生,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不要急于指责和批评,而是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疑问的点在哪里,如何进行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拥有不断探索的好奇心,从而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在教学中创建生活情境

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在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无法实现举一反三,影响了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形成活跃的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使用数学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師可以将教室模拟成“数学小超市”,让学生在超市中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对价格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购买了三包薯片,一瓶饮料,薯片每包三元,饮料一瓶4元,学生计算出应付款的总额是13元,但是没有零钱,只有20元钱,另一名学生作为“老板”,找给学生7元钱。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能够让学生抱着玩游戏的心态参与进来,并认识到在自己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自己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数学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方法,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锻炼。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能够通过探索和思考,为一道题找到不同的解答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向学生提问“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学生认为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并纷纷开启脑洞,帮助“小明”思考办法。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通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学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认为这样的学习过程非常好玩,从而激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四)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是纯理论的教学,不需要采用模型、道具等需要动手的教学器械,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抽象的数学思维进行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消息。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得,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结论,印象更加深刻,既能够解决了问题,也能够掌握数学问题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6.

[2]叶笑竹.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J]. 学周刊,2016.

[3]徐建永.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讨论[J].学周刊,2016.

[4]魏振战.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学周刊,2016.

[5]罗占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